小兒黃疸怎麼辦

  很多小寶寶剛出生都會發黃,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不過如果寶寶發黃長期不退,可能是因為黃疸偏高,那麼小兒黃疸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兒黃疸的治療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小兒黃疸偏高有6個原因

  1、新生兒的體內紅細胞過多,紅細胞被破壞後產生了過多的膽紅素,膽紅素是導致黃疸產生的直接原因,所以新生兒會出現黃疸偏高。

  2、膽紅素的代謝需要肝臟裡面的肝臟酶參與,新生兒的肝臟功能不是很完善,所以導致了肝臟酶分泌不足,從而使得膽紅素排出不及時,導致了黃疸偏高。

  3、膽紅素的排出需要膽道參與,新生兒膽道功能尚不健全,所以導致膽紅素堆積在體內無法及時的排出,造成了膽紅素過高,導致了黃疸偏高。

  4、膽紅素還可以從大便中排出,但是新生兒胎便比較粘稠,導致膽紅素排出不是很順暢,從而使得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過高,導致了黃疸偏高。

  5、另外母子血型不合也會導致膽紅素在新生兒體內堆積無法排出,另外病理性的黃疸可能是由於新生兒的疾病導致,比如新生兒窒息、早產、感染等因素菌可以導致新生兒黃疸過高。

  6、母乳餵養也可以導致膽紅素在新生兒體內堆積造成新生兒的黃疸偏高。

  如何判斷寶寶得了黃疸

  專家解釋,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於面板、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一般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

  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面板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面板按壓後抬起,觀察面板黃染的情況,軀幹部面板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現黃染,即為重度黃染,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黃疸的中醫常用治療偏方

  新生兒黃疸

  出生2-3天即可出現黃疸,10天左右達到高峰。病因是胎兒感受孕母溼熱之氣。治療宜用“去黃散”10克加梔子、鬱金、白朮、雞內金等7劑大部分痊癒。

  陽黃

  黃色如金,上身眼目盡黃,下身不黃;白天小便不暢,或痛或不痛,夜間正常;病因是輕微溼,治療宜用“去黃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黃芩等,數劑即愈。

  熱黃

  口大渴,多飲反覺不快,一身盡黃;眼目發黃色淡,小便急數疼痛,尿色如黃汁。病因熱結膀胱。治療宜用“去黃散”15克加龍膽草、梔子、白芍、茯苓、澤瀉等,大熱洩黃疸亦除。

  寒黃

  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時緩解;一身黃疸、眼目白,小便清長、夜間尤多。病因是寒結膀胱。治療宜用“去黃散”3-6克加白朮茯苓、山藥、芡實、薏米、附子等,溫命門,10-15劑痊癒。

  陰黃

  黃色不明顯,下身黃而上身不黃;小便夜間不舒服,白天通利。病因是輕微溼,治療宜用“去黃散”6-15克加茯苓、澤瀉、薏米之類或五苓散。連服數劑即退。

  溼黃

  一身上下盡黃,眼目具黃;身浮腫、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溼之病。治療宜用“去黃散”12-15克加升麻、牽牛子、車前子、澤瀉等,慢慢調理即愈。

  燥黃

  胸前發黃病因是肺金燥極,發於胸前。治療宜用“去黃散”3克加麥冬、梔子、白芍、陳皮、天冬、元參、花粉、白芥子等,數劑痊癒。

  氣黃

  頭面多黃、不發熱、輕微活動乏力、小便不數,大便燥。病因是氣虛不能運化。治療宜用“去黃散”12克加人蔘、白朮、茯苓、車前子等,氣旺則愈。

  血黃

  上下一身,眼目具黃,發熱、煩悶、腹痛。病因是血瘀。治療宜用“去黃散”3-6克加丹皮、牛膝、當歸、梔子、川芎、大黃等,長服即愈。

  手足黃

  身不黃手足反黃。病因是溼熱壅閉與中焦。治療宜用“去黃散”15克加白朮、茯苓、陳皮、甘草等,慢慢調理可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