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對二胡的貢獻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不是說人活著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裡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供您閱讀欣賞!

  :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作為民間藝人,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借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

  阿炳音樂的成功,有他個人成長經歷的特殊性、有當時客觀的社會環境、也有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特點,所以圍繞著阿炳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音樂代表作的創造者,研究應該是立體的、系統的,包括美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化學,只有這樣,才能發掘由其音樂作品傳遞的深刻內涵。

  阿炳是源自草根的藝術家,他的傳播途徑是街頭巷尾的談唱,比較當下的網路歌手自由的傳播模式,喬建中認為,這些有利條件是阿炳當年無法擁有的,但要再出現一個阿炳,卻很難。“藝術要不得一點浮躁,阿炳藝術成就的萃成,有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有深入民間的體會體察,更有傳統藝術的深厚浸潤,所以研究阿炳“苦難”的成功才顯得特別有意義,對現在的藝術人是一種啟發。”

  來源於民間的阿炳音樂,每一次彈奏時都有即興地創造,這來源於阿炳幾十年演奏傳統音樂的積累以及對生活的感悟,僅僅關注弓法、指法、音準、力度的學院化教學,僅僅一首《二泉映月》的彈奏,無法詮釋出阿炳音樂的全部內涵。所以對阿炳精神、阿炳音樂的傳播、研究應該更加細化,使之成為非遺傳承保護的一個獨特範本。[9]

  阿炳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為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

       阿炳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二胡獨奏華彥鈞***阿炳珍貴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