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宮庭象棋史話

  象棋,亦作“象碁”、中國象棋***英文名Xiangqi***,漢族棋類益智遊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已有記載。下面小編給你介紹,歡迎閱讀。

  1

  中國象棋步圍棋之後,雖說在古代成熟得較晚,但仍是一項擁有廣泛群眾基礎、雅俗共賞的棋藝活動。據古籍記載,早在戰國時代,盛行著一種原始的象牙制的六博棋,每方有棋子6枚,可說是中國象棋的前身。《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棊***即棋***”之語,是中國象棋出現的最早的文字資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出土了戰國時期的古棋局。這時象棋已成為具有軍事意義的遊戲娛樂活動了。

  所謂象棋的“象”,最初為“象徵”之義,以棋象徵戰帥及各兵種演習,是一種形象的戰鬥遊戲。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棋藝飛速發展的時代。北周武帝宇邕寫了一篇《象經》,把古代象棋稱為“象戲”,並親自給文武百官講解。可惜的是,《象經》這一珍貴的文獻資料,在唐代以後失傳了。

  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認為《象經》多亂法,故持反對態度,“象戲”一時受到了抑制。但至唐代,象棋活動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愛象棋,女皇帝武則天,簡直可說是個象棋迷。據《樑公九諫》記載,武則天竟做了一個與天神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還被天女戰敗,此夢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夢下棋,必與她平日嬉戲象棋入迷有關。而丞相牛增孺作《玄怪錄》,其中兩篇文章涉及有關古象棋的故事,描寫某宅鬧鬼,夜半三更有天馬、上將、輜車、兵車等兵馬廝殺不止。後人們在其宅下挖出一座古墓,墓裡藏有一副象棋,有銅製的馬、車、兵、卒棋子。這些雖為神話,但它是從實際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從中可窺視當時社會象棋之普及與受重視的程度。

  唐玄宗李隆基登皇位後,將“棋待詔”***以圍棋或象棋為正式職業,並領取朝廷薪俸的人***官職正式定下來,此後一直延續至南宋末,歷時達500多年。李隆基既喜歡圍棋也喜愛下象棋。他常與楊貴妃對弈,其下象棋的方法又十分別致,不是在棋盤上落子,而是以人代棋子。命數十名富女為棋手,在胸上綴以棋子之名稱,棋盤則繪圖在宮殿金磚地上,在楊貴妃那“鶯聲燕語”中,宮女隨之走動弈棋,那博弈的情景的確奢華有趣。以人代棋的走法被傳入日本後,蛻製成日本的“將棋”。

  唐玄宗的長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也是一位頗愛下象棋的天子。即使“天寶之亂”他與愛妃張良娣擁兵西逃時,只要暫息片刻,他就要與愛妃下棋。而對於四面八方飛來的戰報、求援急件,即便堆積如山,他也不屑一顧。丞相李泌用“馬嵬坡”事件進言勸說,唐肅宗方有所收斂,但下棋的興趣仍末減。他為了掩人耳目,將“金銅成形”的象棋,換成“幹樹枝”雕成的軟木棋子,以免走棋時發出聲響。從此有了木製的象形立體棋子,被後人稱之為“寶應象棋”,從此,象棋由高貴的金、銅鎏金等形式,轉向普及的木質形式。

  在漫長歲月中,象棋的棋法由簡到繁,由粗到精。北宋重臣司馬光是個有名的象棋迷,他曾有“閒敲棋子燈花落”之句。他將2人對局改成7人相鬥,稱作“七國象戲”;後晁補之又把棋局擴大縱橫19路,棋子加到98個,名之“廣象戲”。但終因繁瑣、冗贅,棋藝低下而不得流行。直至北宋末南宋初,象棋發展逐漸定型。即形成棋盤10路、橫9路、有界河、“將”在九宮之內的佈局。宋代《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當時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據發現的宋代象棋正是32枚,其正面刻有楷體漢字,背面刻有實體象形圖案,從此,銅鑄或木製的陰文塗色棋子取代了以前的立體象形象棋。20世紀70年代在福建泉州後渚港出土的南宋末年木製沈船,在船艙出土了20枚木製象棋子。它們很有可能是船員和乘客的遊戲工具,說明南宋時代象棋已相當普及,這是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象棋實物。

  2

  象棋在南宋社會得到普遍推廣,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以至家喻戶曉,男女老幼都能玩“象戲”。南宋著名詩人李清照十分精通博弈,在她的《打馬圖》中甚至附刻了一副象棋盤。《宋人軼事彙編》卷19載:文天祥“平生嗜象弈”,著有《單騎見虜》等40局,相傳即便他與象棋國手周子善游泳時,兩人也在水中憑記憶用語言“盲棋”對弈。南宋丞相洪邁以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刻完整地論述了象棋戰術,寫出了《棋經論》l卷13篇,其中的棋法戰術,已具有相當的戰爭藝術性。

  明清時期,象棋有了很大的發展,並湧現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論述象棋的專著。明代象棋專著有《金鵬祕訣》、《金滕七著》、《夢人神機》、《百變象棋譜》等,而由徐芝精選的《適清雅趣》是象棋古譜中最系統、完整、實用的一種。象棋之所以如此興盛,恰如藝術家唐伯虎著《譜雙》一書所云:象棋不僅可以娛樂,亦可以論兵。戲曲文學藝術家李開先不僅有高超的棋藝,而且為後世留下兩首象棋歌,其《前象棋歌》97句, 628字;《後象棋歌》 136句, 787字,是我國象棋史上的一份重要史料。

  清代是中國象棋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局象棋譜》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

  在清代紫禁城是宮內廷,帝王后妃們為打發寂寞冷清的宮中生活,也常常以下棋打牌為賭,來散心、解悶、澆愁。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珍藏著諸多棋類,其中有一副別緻精巧的蒙古象棋,與上述宋代象棋子無甚大差別,棋子為32枚:將2、車4、馬4、象4、炮4,但無“士”,“卒”卻比現今多4枚。清宮藏蒙古象棋形狀為立體象形象棋。其“將”飾清代騎馬武將形,頂戴花翎,身穿黃馬褂,佩弓箭撒袋。一方騎紅馬,黃地花馬搭;另一方騎黃馬,紅地花馬搭。“炮”為端坐獅子形,一方全身黃色,爪下按一圓球;另一方綠色黃尾巴。“車”為馬拉棚車形,車棚內端坐一人,一方黃馬拉紅車,綠車棚,車棚兩側均開方窗一,坐車人身著綠衣;另一方紅馬拉紅車,綠車棚,車棚兩側均開圓窗一,坐車人身著紅衣。“馬”為站立馬形,一方黃色,黑鬃黑尾;另一方駝色,黑鬃黑尾。“象”為站立駱駝形,一方黃色,另一方駝色。“卒”為端坐人形,一方為頭戴清朝官帽,身著黃色衣服;另一方免冠光頭,身著紅色花衣。關於蒙古象棋如何走法,解釋最為詳盡的是清人葉名豐的《橋西雜記》。

  清乾隆皇帝是個象棋迷。他經常與被清太祖封為鐵帽子王的老豫王多鐸的第四代小豫王下棋。俗話說“棋找對手,將尋良才”。兩人棋藝相當,不分上下。有時,小豫王受命去宮中與乾隆皇帝嬉戲,有時,乾隆皇帝乾脆去豫王府***原在北京東城區帥府園東口***找小豫王“博弈”。一次,乾隆皇帝與小豫王下棋時,小豫王說:“這次要論輸贏和高低,我若輸了,您可拔掉我府門釘一顆。”乾隆皇帝表示同意。小豫王緊接著又提出一個條件:“您要輸了,得給我加一份俸祿,行嗎?”“好!”乾隆皇帝高興地答應下來。於是兩人擺開陣式,拼殺激戰起來,最後殺了個五比五平。小豫王對乾隆皇帝說:“我輸給您五盤,您拔我5顆門釘,我贏你五盤,您給我加5份俸祿。”皇上是金口玉牙,哪能反悔,只好勉強答應下來了。小豫王走後,乾隆皇帝越想越不是滋味,我贏他5盤只拔去5顆門釘,輸他5盤,卻要給他增添5份俸祿,這不是有欺君之罪嗎?這還了得,但又一尋思,豫王是鐵帽子王之一,不能加罪服刑,但為了教訓小豫王的貪婪,乾隆皇帝下旨工部將豫王府院牆加高3尺,形同大獄的院牆一般。

  愛新覺羅.傅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也談及慈禧太后與一個陪伴她的太監下棋,只因太監下棋到興奮處,脫口說了句“奴才殺老祖宗的這隻馬”,竟惹得慈禧太后大怒道:“我殺你一家子!”然後即刻叫人把這位太監拉出去活活打死了。據文獻資料記載,慈禧太后下棋玩牌時十分霸道,宮女、太監等人陪她玩時,都十分小心規矩,以免發生意外事故。即使下棋時能鬥贏慈禧太后,也要在不露任何破綻的情況下,將這一局輸掉,還要將其多年積蓄的小錢,供奉給“老佛爺”,以求保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