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調理脾胃的方法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調理脾胃,按摩是調理脾胃的一個方法。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按摩調理脾胃的技巧

  1、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複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在胃痛時採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樞穴。此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證包括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最後是足三裡穴。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複10次,就可促進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2、揉腹

  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黃帝內經》就記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唐代名醫孫思邈曾經寫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方法是:選擇夜間入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洗淨雙手,取仰臥位,雙膝微曲,全身放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恆,一定會收到明顯的健身效果。

  3、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通過刺激身體某些經絡和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尤其適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厭食積滯等病症的小孩。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兩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經絡中的督脈所在,脊柱的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路線,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的作用。

  4、捏腿肚

  小腿肚內側有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絡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故捏按此處可治療胃部疾患。當然這僅適用一般胃病,能緩解輕微的胃痛,對嚴重胃病者,則應去醫院診治。

  調理脾胃的方法

  藥粥調養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養”。既然脾胃已受到傷害,發生了種種疾病,就應該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自我調養,而調養方中藥粥又最適合我們的口味,如:

  苡仁粳米粥

  取苡仁、粳米各50克,白糖適量。將苡仁和粳米同煮成粥,待粥時加入白糖食服,每天1次。功具健脾除溼。適用於脾虛溼盛,久瀉不止,不思飲食者。

  蓮子扁豆粥

  取蓮子肉、炒扁豆各15克,紅棗6克,粳米50克。共同煮粥食服。每天一次,具有補益脾胃之功。適用於脾胃虛弱、納差食少、四肢睏倦者。

  茯苓山藥粥

  取山藥、茯苓、赤小豆、炒扁豆各18克,粳米50克,澤瀉30克,將以上六味搗成細末,置鍋內用小火加熱,不斷翻動,炒至粉末呈黃色發出香氣時,起鍋放涼,用塑料袋密封。服用時取20克,加溫開水調稀粥樣食服,每天2-3次。功具補益脾胃、止瀉消腫。適用於脾胃虛,健運失司所致的水腫、腹瀉者。

  參棗苡仁粥

  取黨蔘15克,大棗6克,苡仁、粳米各50克。先將黨蔘加水煎煮2次,每次沸後30分鐘,取藥汁1000毫升,與粳米、苡仁、大棗共同煮粥食服。每天1次。功具益脾善胃,適用於脾虛胃弱、衛外力弱、易於感冒者。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