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攝影的問題解答

  數碼相機一次次降價,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攝影的行列,照相器材還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並非簡單的引數比一下高低就可以知道好壞,很多朋友往往瞭解了好久還沒弄清孰優孰劣,在購機前躊躇半天拿不定主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攝影問題及解答,供大家參閱。

  關於攝影的問題1、高階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預設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

  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關於攝影的問題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我的部落格裡被問次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體代替並擴充套件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關於攝影的問題3、畫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畫素等同於畫質。

  頂級單反相機尼康D4s的畫素為1623萬畫素,而入門級單反D3300的畫素為2478萬畫素。

  D4s現在售價4萬人民幣,D3300售價3千人民幣,如果畫素等同於畫質,難道頂級單反D4s的畫質還不如入門級單反D3300?

  顯而易見,如果他們的畫質相同,那麼尼康公司早就倒閉了。

  畫素就像電視機螢幕的大小,畫素越高螢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訊號的解析度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畫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畫素就足夠了,列印5-8寸的照片,500萬畫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列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畫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畫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畫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儲存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碟,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開啟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畫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畫素,夠用就好。

  關於攝影的問題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普通使用者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階。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階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

  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關於攝影的問題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開啟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 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