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論文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同時它也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屬於應用心理學的一種。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遊戲心理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摘 要: 遊戲,是人類最早的學習方式,在遊戲中人類認識社會及自我。對外漢語教學不僅僅是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訓練,更應該充分利用學習者的創造能力,在學習遊戲中開發語言學習者的認知潛能,從聲調韻律訓練、字形畫圖訓練、文化交際訓練、學遊體驗訓練等多個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及興趣,綜合鍛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遊戲心理學 對外漢語教學 應用

  遊戲不僅是一種消磨時間、自我放鬆的娛樂行為,遊戲伴隨著兒童的整個成長過程,而且是幼兒認知世界的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它作為成人第二語言教學,與幼兒習得母語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因為,對外漢語教學主要是語言、文字兩方面的教學內容,具體包含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訓練。此外,漢語言教育更是一門藝術的教育,它包含了情操情感方面審美體驗的教育。那麼,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減少枯燥乏味的說教和機械呆板的操練,如何將藝術的審美訓練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習者愉悅的審美感受、激發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力?這是本文研究的內容。

  1.關於遊戲理論的學說

  心理學家分析,從兩歲左右開始,人類的大腦開始進行分割槽,到十二歲左右,人類的語言能力在大腦的分工基本完成,這就足以說明人類的遊戲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是任何一所學校不足以相提並論的。兒童為什麼要進行遊戲?兒童遊戲的實質是什麼?作為一種極為古老、極為普遍的活動,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時期,遊戲與宗教儀式、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絡。自從康德把遊戲帶入理論思維視野之後,很多思想家都對這一現象作了研究。總體而言,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各個學派的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遊戲並非是一種單純的剩餘精力的發洩和調節,因為遊戲給兒童提供了鞏固他們所獲得的新的認知結構及發展他們情感的機會,因此遊戲是幼兒智力活動中的重要方面,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及整個心理建構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樣兒童遊戲理論在成人語言教學中也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2.遊戲與教育的關係

  在遊戲過程中,人類延續著模仿―理解―思考―創造的模式,以認識、理解社會,尋找美的標準。語言作為思維的物質外殼貫穿始終,嬰兒的學習便是在與自我身體的遊戲中開始的。比如:嬰兒在四到六個月大時常會發出鋼絲般的尖叫聲,刺耳的聲音讓人難以理解,但嬰兒卻樂此不疲,他在自我聲音的遊戲中認識自己,也看到身邊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便有了初次的認知經驗,這便是最初的學習。此後,對語言的學習從音調開始,他慢慢地便發現音調、發音方式的變化會使身邊人產生不同反映,正是在這種自我遊戲與探索中,孩子的審美認知能力逐步成長起來。從這一點來看,幼兒的審美心理髮展過程與人類社會從原始到現代的審美的發展過程有著相似性。

  柏拉圖認為,兒童的心靈還不能接受書本的教育,為了對他們進行教育,人們就創造了一些真正“引人入勝的歌調”,這些歌調就叫作遊戲和歌唱,以遊戲來演奏。兒童時期的遊戲是對兒童潛在審美靈性的一種啟用。啟用的程度如何,對兒童理性地、邏輯地與審美地、藝術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尤其是後者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那麼遊戲的特徵是什麼呢?從語言的學習過程看,遊戲就是在自由的願望下自發的好奇心與慾望的探索過程的表達,社會化的教育與審美標準的形成也是在遊戲者自發的模擬交往的遊戲練習中形成。因此,好的遊戲參與者必然遵循自主、自願、自由的三個特性,成人的語言教學也應遵循這個模式,合理設計的遊戲教育模式將對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遊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1漢語是有聲語言,音節音調都有區分意義的作用,四聲奠定了漢語音樂審美的基礎。作為一種精確的有聲語言,誦讀具有不可或缺的教化作用,正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個特點正如同美國的說唱藝術,人類總是對節奏感韻律感強的事物非常敏感,所以無論是古代詩歌還是現代散文,誦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記憶理解知識,更在於體會語言美感,並將對這種語言韻律美感的審美體驗內化到自己的情感表達中,從而進一步將語言的表達模式固化下來,養成一種表達習慣。因此從直覺的角度出發,誦讀可以作為一種遊戲進行設計,甚至可以配上舞蹈動作與配景音樂,通過這種遊戲化節奏的訓練,讓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與發展。

  2漢字具有獨特的審美形式,作為一種圖形化的藝術,漢字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在規範化練習之餘,可以發揮人類喜歡創造的天賦。從感覺角度出發,可以讓學生畫出對漢字元號的理解,讓漢語的語義美、符號美通過自我表現的方式、視覺或造型的設計表現出來,讓學生在創造中學習,在自我的表達中感受到學習樂趣。

  3在跨文化交際中,融入深層次的人格審美,在課堂語言環境的體驗和模擬中,扮演不同角色,讓學習者隱含的心理情感在這種對人際社會關係的模擬過程中釋放出來,並通過這種體驗和模擬進行審美價值標準的判斷。在碰撞和點評中,學習者會更好地發現語言與思維的差異,並由此煥發出深層次語言學習的動力。

  4中國是一個崇尚自然的國家,從孔孟之道中,我們瞭解了處事之道;從老莊哲學中,我們瞭解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要帶領學生擴大視野,增長知識,讓學生在自然景物的審美中理解漢語的哲學基礎,在對神祕事物的探索中,感受中國語言的豐富。對自然的審美與尊重,不僅僅在於環保、低碳,更在於人類關係觀念的和諧,讓學生在自然的賞析中表達自己,深入理解中國語言文學藝術的奧妙。

  總而言之,對人類而言,遊戲是一種特殊的生存方式,教師應當把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4.7.

  [2]肖洋梅.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5:94-95.

  [3]徐子良,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

  篇2

  教育心理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學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學生群裡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基本心理規律。但其具體的研究範疇是圍繞著教與學的相互作用過程展開的,一般來說,這一系統過程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個要素,分別從教育心理學的教與學的系統過程中包含的五個重要要素來分析它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怎樣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成果的進步。

  關鍵詞:教育心理;對外漢語;要素;成果;進步

  教育心理學顧名思義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同時它也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屬於應用心理學的一種。它是一門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教學過程和學習的基本心理規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不僅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交叉學科,它還是一門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獨立學科。它有其自身獨特的研究課題,那就是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如何學、教師如何教以及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學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學生群裡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基本心理規律。但其具體的研究範疇是圍繞著教與學的相互作用過程的展開而展開的,那麼,如果我們想發揮出教與學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須搞清楚這一過程包含的要素。一般來說,這一系統過程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個要素,基本上將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這三大過程交織在一起。

  再來看外語教育心理學,顯然是教育心理學中語言教育心理學的一個方面。這裡我們有必要分清幾個語言教學中有關語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這是一組按人們獲得語言的先後順序來區分的兩個概念。第一語言是指人們出生後首先接觸並獲得的語言,第二語言是指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以後首先接觸再學習和使用的另一種語言。其次,我們來區分一下母語與外語,這是一組按國家的界限來區分的兩個概念。母語指本國或本民族的語言,外語一般是指外國的語言。通過對比分析這四個概念,我們不難看出,母語不一定是第一語言,外語也不一定是第二語言,我們不能將它們互相等同。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再來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對對外漢語教學做出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講,這裡指的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對外國人進行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並且是一種針對外國人進行的以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將語言知識轉化為技能、以技能訓練為中心,以基礎階段為重點,與文化因素緊密結合,在語言對比的基礎上進行的集中、強化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接下來就分別從教育心理學的教與學的系統過程中包含的五個重要要素來分析,它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怎樣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來促進對外漢語教學成果的進步。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的教育心理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個人因素體現出來的影響教學效果的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生理、認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來分別看一下它們是怎樣影響學生學習的。

  一從生理因素角度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

  跟語言習得有關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齡,我們都知道目前比較受學術界認可的語言習得“關鍵期”也叫“臨界期”假說,是由倫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論認為,所謂語言習得關鍵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歲左右以前,由於大腦語言功能側化尚未完成,左腦和右腦都能參與語言習得的這段時期。此時大腦靈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較容易習得語言。這是習得母語的最佳時期。這一假說現在也被廣泛運用到第二語言學習中,所以,一般認為,2-12歲也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所以,這就啟發我們,在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角色的時候。我們要認識到年齡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是存在的,不同年齡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方面具有不同優勢。但是每個學習者都存在個體差異,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也都不一樣,我們不能認為所有人的學習語言最佳年齡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學習語言越早越好,還要看後天的學習時間長短和努力程度。我們一定要分析教學物件,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習者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從認知因素角度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

  語言學習的認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學能、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體來說,智力是人的一種心理機能,是成功地認識客觀事物和解決問題的各種心理因素的總和,是由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組成的綜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來表示。儘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語言學習中不是決定性因素,但教師還是應當對學生的這一情況有所瞭解,要特別鼓勵智力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培養他們學習漢語的自信心。

  2.語言學能因素

  如果教師發現某些學生其他科目成績都不錯,但學習外語卻十分吃力,這就說明其缺少學習第二語言所需要的特殊認知素質,即語言學能,它包括對語音編碼解碼的能力、語法敏感性、強記能力和歸納能力等。語言學能的差異可能會影響到第二語言學習的速度,老師要了解學生哪部分的語言學能不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幫助學生反覆練習,強化記憶,這樣才能使學生不斷提高。

  3.學習策略因素

  學習策略主要是指語言學習者為有效地掌握語言規則系統,發展言語技能和語言交際能力,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採取的各種計劃、途徑、步驟、方法、技巧和調節措施。我們可以看學習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識,首先,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布置任務預習課文,培養學生對漢語知識的求知慾;其次,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語的負遷移等問題,教師要及時糾正;另外;實踐和記憶是學習語言比較重要的環節,教師一定要帶領大家進行大量的練習,從模仿、重複到記憶,以達到學習效果。

  4.交際策略因素

  交際策略是指學生為順利進行語言交際活動即理解對話者的意圖和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意識採取的計劃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語言使用者交際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初級漢語學習者,他們掌握的詞彙量還不是很多,在遇到自己無法用漢語表達的時候一般會採取以下幾種交際策略:迴避、簡化、語言轉換、母語目的語化、母語直譯、語義替代、描述、造詞、重複、使用交際套語、利用交際環境、等待、體勢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