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心理學論文

  教師心理健康是教師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反映,是教師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教師心理健康與否是決定素質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教師心理健康與休閒治療分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社會上湧現出一系列有關教師的惡劣事件,這些事件折射出我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和突出性。本文在對教師心理健康、休閒治療及二者關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認為休閒治療對未來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並提出了我國未來發展休閒治療抑制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休閒治療

  近些年,各類虐童圖片在網路上被瘋狂轉載,不斷刺痛著公眾敏感的神經,“太原兒童被老師狂扇七十餘下耳光”“廣東番禺女童被摔”和“溫嶺幼兒園虐童事件”的新聞報道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於幼師師德的大討論。遺憾的是,人們對這些事件的討論更多的是將其定性為當事人個人道德問題和教育機構的監管問題,很少有人認識到當事人的心理問題,以及由此折射出來的相似事件中當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上述事件表明,我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然而,目前國內的心理疾病治療方法和心理健康防衛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傳統的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這些傳統的治療和防衛方法難以有效地治癒心理疾病患者,更難以達到廣泛防衛教師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採用休閒方法來對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在大部分的心理諮詢機構都提供休閒治療服務,協助教師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關於心理健康的確切涵義,國內外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界定。心理學家English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進行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力,並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情況,而不僅僅是免於心理疾病。”K.Menninger認為:“心理健康者應有保持穩定的情緒、敏銳的觀察力、適應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心態。”社會學者Bochm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自身帶來快樂。”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曾給心理健康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並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的狀態。”由此可見,雖然人們所站的角度不同,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異,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處,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發展的智慧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良好個性、處世能力和自我潛能最大發揮的心理特質結構。

  二、休閒治療

  休閒治療TherapeuticRecreation的定義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願的以及表達性的活動,用以成為有益身心的輔助治療”。Davis對休閒治療的定義對後續研究者有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休閒治療中的休閒活動必須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Crawford2001通過對各學者關於休閒治療的定義的回顧,總結出“休閒治療是一種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認為休閒治療屬於輔助治療的觀點,他們的研究認為參與休閒治療的患者個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閒活動介入的結果;不難看出Austin&Crawford認為休閒治療的關鍵是產出有益的“休閒體驗”,且強調了休閒治療不僅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而且可以作為獨立的病痛治療方法。與此觀點相同的有Frye&Peters1972和O'Morrow&Reynolds1989,他們都認為休閒治療的核心是讓參與休閒治療者達到其所渴望的休閒體驗,並由休閒體驗來促進或恢復健康。與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義不同,Iso-Ahola1980認為休閒治療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他認為“休閒治療是透過休閒活動,來增進患者的生活質量”;Malkin&Howe1993進一步擴充套件了Iso-Ahola的觀點,他認為“休閒治療服務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閒資源和休閒機會以促進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為休閒治療的終極目標,他認為“休閒治療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閒和體驗活動或介入以協助有特殊需求的個體維持或增進健康以達到其最佳的生活質量”。此外,Kraus&Shank1992認為“休閒治療服務是指以身心障礙者的特殊需求,設計適合的休閒活動”。Wilhite&Keller1992也認為“患者個人的內在需求是休閒治療的關鍵所在”,他認為休閒治療必須是能夠幫助患者發展、表達和保持自己選擇個人內在所需的休閒生活型態,並在過程中消除或將障礙減到最小。Carter,VanAandel&Robb1995也在其定義中強調了患者個人休閒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認為“休閒治療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將休閒活動當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閒治療主要的目標,使病患透過活動而擁有愉悅的休閒體驗”。休閒治療現已被美國社會群眾及醫院肯定與接受,已有的許多理論與實證研究證明休閒生活有益於身心健康與適應生活,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康復及社會適應有積極的貢獻。

  三、休閒治療與教師心理健康的關係

  Wilhite&Keller1992認為休閒治療的目標是能夠幫助患者發展、表達和保持自己選擇個人內在所需的休閒生活型態,並在過程中消除或將心理障礙減到最小。Austin1992亦表示休閒治療的目標主要是透過休閒活動使患者擁有愉悅的休閒體驗,藉此瞭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並能夠增強患者的能力與控制力。Malkin&Howe1993認為休閒治療服務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遊憩資源和遊憩機會以促進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認為休閒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將休閒活動運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體狀態、負面情感、社會偏差行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當的估價;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能作有限的個性發揮。對比休閒治療的目標和心理健康標準,不難發現二者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一致性:1強調有益的情緒表達;2強調愉悅的生活態度;3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4強調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強調減少負面情感和社會偏差行為;6強調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見,休閒治療的目標和心理健康的標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休閒治療的目標即是讓被治療者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

  四、休閒治療對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一休閒療法對教師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國外休閒治療的先行研究者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驗證了不同休閒活動對人類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認為休閒運動具有增進身體健康、促進發育、調節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休閒運動對於人體病患康復、心理修復、社會制度治療方面的功能;Jetteetal1988對中老年人的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顯著提升自決自覺努力程度的認知,並且對其肌肉組織功能、健全心理與健康狀態等都有正面的影響;Relf在1992年指出進行園藝活動可以是發展個人情感和促進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園藝活動具有減緩壓力、促進身心正向發展的價值;Hassetal1995的研究園藝活動對肯定自我存在價值、拓展人際關係有顯著作用;Levin1998認為利用音樂可讓人的情緒得到發散,從而抒發情緒、淨化心靈,達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Walsh&Marshall2001在以焦慮症病患為治療物件的研究顯示以音樂作為輔助之再建構介入模式對於降低焦慮、情緒的調整、以及增進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國外學者對於休閒治療的實證研究結論表明,休閒活動對於人類的心理修復、不良情緒的釋放、減少內心焦慮等方面有顯著的作用。在我國,教師尚未認識到休閒活動對於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有害情緒沒有通過適當的休閒活動加以釋放,這些有害情緒的不斷積累,最終會導致心理和精神疾病,從這個角度不難發現休閒療法對於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二休閒治療在防治教師不健康心理中的優勢

  休閒治療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將近50年的發展歷程,並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休閒治療在西方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延伸出了運動治療、園藝治療、音樂治療、遊憩治療、戲劇治療、舞蹈治療和遊戲治療等多種治療方式。從休閒治療的形式來看,休閒療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傳統醫療所不具備的優勢,這些優勢包括:

  1.休閒治療的參與性更強。

  休閒治療的本質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參與到有針對性設計的休閒活動中,在休閒的過程中達到改善並修復病患的心理和精神問題的一種治療方法。休閒治療本身要求人們參與到具體的休閒活動中來,這些由專業休閒治療師所設計的休閒活動有較強的參與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閒治療過程中能夠獲得美好的休閒體驗,在這種愉悅的休閒體驗中逐漸來矯正自身的心理問題;休閒治療的參與性還體現在心理病患可以參與到休閒治療的休閒活動設計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閒治療師的幫助下自行選擇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改變了傳統心理疾病療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動接受治療的缺陷;此外,休閒治療的參與性強還體現在一旦休閒治療師為患者制訂了休閒活動的計劃,心理病患可以自行進行療程中要求的休閒活動,而不需要有專業人員隨時輔助。

  2.休閒治療更有吸引力。

  休閒療法與傳統的心理疾病療法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休閒治療的過程發生在心理病患的休閒體驗中,休閒治療的這一特點促使該治療方法逐漸成為西方社會心理治療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閒治療方法所設計的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使其具有特別的吸引力;此外,休閒治療的吸引力還體現在對那些不願意與人接觸的心理疾病患者有更大的吸引力。事實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願意與周圍的人交流和傾訴的特徵,而休閒治療可以通過設計與植物、音樂、單人運動等形式的休閒活動來避免該類病患的心理顧慮,因此休閒治療對該類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和有輕微心理問題的人出於保護個人隱私的考慮,不願意去醫院或者心理診所,休閒治療可以通過線上諮詢的形式為這部分人提供休閒治療建議,且通過休閒活動的形式進行治療更具有隱蔽性,更能達到保護其隱私的目的。

  3.成本更低。

  傳統的心理疾病治療方法往往需要患者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這些傳統的心理疾病治療的成本一般都是很高的,就我國目前的教師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大多數人承擔不起這種負擔,因而大部分有輕微心理問題的人都不會進行心理治療,而大部分深度心理疾病者都是屬於這種由於經濟原因放棄及時治療的人。與傳統心理疾病治療方法不同,休閒治療雖然有較為個別、較為昂貴的治療方法比如馬術治療,但大部分的休閒治療方法運動治療、遊憩治療、音樂治療、園藝治療的成本是較低的,心理疾病患者可以通過線上諮詢的方式,與休閒治療師共同決定其要參與的休閒活動或專案,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來選擇休閒活動方式;另一方面,隨著休閒時代的來臨,休閒成為教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閒治療可以將教師的休閒需求與心理疾病治療或心理問題疏導合併為一,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達到了節約成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JenkinsR,LehtinenV,LahtinenE.Emergingperspectivesonmentalhealth[J].InternationalJournalofMentalHealthPromotion,2001,301:25-43.

  [2]Menninger,K.Whateverbecameofsin?[M].NewYork,.

  [3]JahodaM.Currentconceptsofpositivementalhealth[M].NewYork,BasicBooks,1958:11-21.

  [4]DavisJG.Aprocedureforthe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thelacticacidbacteria[C].Proc.Soc.Agric.Bact,1936.

  [5]FRYEV,PETERSM.TherapeuticRecreation,itsTheory,Philosophy,andPractice[J].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1974,5303:152.

  [6]O'MorrowGS..

  [7]Iso-AholaSE.Social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nleisureandrecreation[M].CharlesC.Thomas,1980.

  [8]MalkinMJ,HoweCZ..

  [9]CarterMJ,VanAndelGE..

  [10]KrausR,ShankJ.

  範文二:婦科教師心理學培養

  1婦產科臨床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心理素養

  1.1現代醫學的發展促使婦產科臨床教師必須轉變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醫學對疾病和健康的特點和本質的概括,它集中體現了一定時期內醫學研究的物件、範圍和方法,它是醫學臨床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它來源於醫學實踐,同時也反映著人們對自身生命、生理、病理、預防、治療等問題的基本觀點,指導著醫療衛生實踐活動。人類醫學的發展經歷過三種醫學模式:自然哲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中,自然哲學模式摒棄了“神”對人的統治,擺脫了迷信和巫術,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來解釋疾病。生物醫學模式是隨著自然科學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人們藉助於精密儀器對人體生物學進行研究,發現軀體疾病的發生都是其生理功能改變或器官的組織損傷而形成的。此階段醫學的研究重點是從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去探究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生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及精神壓力對個體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導致人類健康水平的大大下降,而生物醫學模式突出了生理的一面,忽視了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作用,對某些心身性疾病無法加以正確的解釋,更無法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因而生物醫學模式已經明顯地不能闡明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質,甚至限制了醫學的發展。1977年美國精神病學家、內科教授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即人類健康及與疾病相互轉化的作用因素不僅有生物因素,同時心理社會因素同樣可導致健康的改變和疾病的發生。該模式要求在醫療實踐中對健康和疾病問題的考慮,除了生物學角度外,還需要從心理、社會角度去認識。從這個意義而言,醫學心理學就是闡明心理對健康的作用,從而促進了醫學觀念的轉變。該模式目前在婦產科臨床及其教學領域已逐漸被接受。

  1.2婦產科臨床醫療實踐迫使婦產科臨床教師必須學習醫學心理知識

  目前,隨著臨床疾病譜的改變,疾病構成和19世紀前相比,疾病的重點已從傳染病轉移到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等這些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上,心理疾病發病率也在逐漸上升,因此,在疾病的診治中就必須具備醫學心理知識,以滿足臨床醫療工作中治療此類疾病的需要。婦女特殊的心理與生理特點需要婦產科臨床教師提升醫學心理素養。一些婦女存在對外界事物比較敏感,感情脆弱,情緒容易波動等特點,再加上生活事件的影響,在急劇發展變化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婦女的就業、婚姻家庭、計劃生育、子女教育問題等都會給她們帶來緊張和壓力。因而,婦女較男性更容易產生心理矛盾衝突和焦慮、抑鬱、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成為致病因素。女性生殖系統功能受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直接控制,而這個軸又受大腦皮層支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心理、社會因素及情緒反應可影響到大腦皮層和植物神經,從而影響神經內分泌軸的正常分泌,使生理變化過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導致病理改變。大量資料表明,女性心理髮育不夠成熟,情緒不穩、性格內向、拘謹、固執、易感受社會心理因素等,可導致其閉經、經前期緊張綜合徵、不孕、流產或絕育後綜合徵等身心疾病的發生。因此,提升婦產科醫生醫學心理素養,對於此類問題的解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許多婦產科心身問題需要用心身醫學的方式加以解決。心理、社會因素在婦產科疾病發展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婦產科臨床中發現,月經異常與學習壓力、考試緊張、生活環境突然改變、悲痛的意外事件、劇烈的思想鬥爭、強烈的妊娠願望及過度的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各種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也對孕產婦的健康有重要影響。妊娠、分娩和難產時出現的各種心身問題均與孕婦的不良行為方式、妊娠期心理衝突、精神創傷或情緒不穩定,以及分娩時的緊張和恐懼有關。由於心理素質的原因,包括文化程度低、平時心胸狹窄、情緒不穩定、暗示性高的女性,在接受計劃生育手術時容易產生心身問題。特別是部分絕育手術婦女,可以產生閹割心理、牴觸心理、焦慮心理和補償心理。少部分會發生手術後神經症。而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只有依靠婦產科臨床教師醫學心理素養的全面提升才能實現。

  1.3不斷提升婦產科臨床教師的醫學心理素養,是改善婦產科臨床醫患關係的迫切需要

  隨著生活水平、知識水平及維權意識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水平及醫療環境要求標準越來越高,因此,醫患關係已成為現代醫療的核心問題。只有搞好醫患關係,才能與患者達成共識,相互信任、相互諒解,才能使患者積極配合和參與疾病的治療、護理全過程,以利於疾病的康復。而良好醫患關係的建立,必然是以臨床醫生豐富的醫學心理學知識為前提,以上所有問題的根本解決只有通過全面提升婦產科臨床教師的醫學心理素養才能實現。

  2提升婦產科臨床教師自我修養的策略

  作為婦產科臨床教師,具有醫生和教師的雙重身份,如何面對這一新領域,筆者認為,既要深入學習,又要勇於實踐,力爭做到在患者面前是成熟老練的大夫,在學生面前是誨人不倦的教師。無論是哪種角色都要全身心地投入,用自身的知識與臨床經驗去醫治病人,用自己的真誠與言行去培育學生。為達這一目標,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在婦產科臨床與臨床教學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職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和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反映和調節人們現實生活利益關係的重要領域,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情操的尺度。因此,職業道德是一種價值觀念,也是一種行為規範。在當今社會裡,來自各方面的誘惑使人防不勝防,它能滲透於各個領域,不同程度地影響或腐蝕著人們的意志,甚至可使部分人的職業道德偏離軌道。從婦產科臨床教師的職業特徵來看,無論是臨床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必須具有安於清貧、樂於奉獻的高尚品質,以及救死扶傷、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在臨床工作中,醫生應是患者的主心骨,是患者的希望,是他們可以信賴的人,所以我們不能辜負廣大患者及家屬的希望,必須要把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放在首位,把解除患者的病痛、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自覺抵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的侵蝕,做人民的健康衛士。在教學工作中,臨床教師應是學生的先行者,是將他們帶入臨床工作的引路人,是學生的表率,所以我們不能辜負學生及家長的重託,必須珍視“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崇高的職業。具體來說,一是嚴於律己,為人師表。除了要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專業技能之外,在帶教學生見習、實習中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起到更重要的示範和鼓舞作用。二是治學嚴謹,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根據專業特點及學生實際,做到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做學生攀登醫學高峰的人梯。

  2.2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術技能,服務於婦產科臨床與教學

  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因此,認真地學習、探索、繼續教育將是時代永恆的主題。作為一名婦產科臨床教師,除繼續學習與探索本專業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外,還要認真研究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以利於全面探究疾病發生、發展的誘因及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掌握各類生理與病理情況下的特點,以做到正確地分析,準確地診斷,有效地治療,並找出迅速康復的捷徑。近些年來,醫學心理學已成為醫學界與心理學界共同關注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在婦產科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識與技能。作為一名臨床教師,首先要學習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熟悉人在正常生理狀況下及病理狀態中不同的心理表現。然後學會將醫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於臨床實踐中,使生理特點更加穩定,病理狀態得以糾正。這就需要我們既要注重病人的心理變化規律,又要注意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之間的個體差異。由於婦產科心身疾病的發生多以軀體異常為主,因認知障礙導致焦慮、憂鬱、緊張、多疑等,進而加劇軀體的異常。如:妊高徵、閉經、不孕及更年期綜合徵等,常伴有憂鬱焦慮、恐懼不安、神經衰弱等精神方面的症狀,而這些精神方面的異常又會導致病情加重,從而形成了惡性迴圈。因此,我們必須注重交叉學科的學習,並善於把心理諮詢、心理測試與心理指導等方面的技術應用於臨床及臨床教學之中,用醫學心理學的新知識協助患者儘快從病痛的陰影中走出來;使學生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用醫學心理學的原理指導自己正確對待人生,正確對待時代賦予的責任。

  2.3不斷調整自我,把良好的心理素質與臨床教學融為一體

  心理素質是指一個人在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徵。它對人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影響是極其廣泛而深刻的。作為臨床教學工作者,及時有效地把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傳授給學生,應用於臨床診治過程中,本身的心理素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首先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在臨床工作中,醫務人員言行舉止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精湛的醫術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會給患者傳遞一個良好的資訊,使其有一種安全感,再加之高素質的醫務工作者的語言表達也多是有藝術色彩的,會給患者一種親切感、溫暖感,對戰勝疾病更有信心。這樣會贏得患者的配合,使病程縮短,迅速康復。在教學工作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及情緒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及學習興趣,教師堅實的理論知識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會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感應,使其有一種自信心,高素質的教師講授水平往往也技高一籌,會給學生一種可信賴感,激發學生為學好醫學知識、做一名優秀的白衣天使而倍加努力。但是,醫務工作者和醫學教育工作者也都是普通的人,也有普通人的不足之處,也需要自我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勝任臨床及臨床教學工作。因此,這裡應重點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要善於接受新事物、新觀點,緊跟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步伐,正確看待人生,及時調整自己,主動抵禦由於社會、家庭、生理等因素而造成的自身的心理障礙等問題。其次,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職業規範要求自己,不因自身的不適與繁忙而縮減聆聽病史、全面瞭解和掌握患者性格、心理狀態的時間;不因自身的情緒波動對患者、學生的提問而漫不經心地回答。同患者交談既要有的放矢,作風嚴謹,又要像親人般的和藹可親、互敬互信;既注意啟發引導,又應避免暗示和主觀臆測;注意女性含蓄謹慎的心理特徵,與其交談交流要注意分寸,避免詢問與診治疾病無關的隱私問題;與學生交談既要重點突出,嚴肅認真,又要似長者、像朋友般的關心體貼、耐心指導;既要督促鼓勵,又避免給學生造成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總之,臨床教師要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去影響患者,啟迪學生。加強自我修養,適應新醫學模式的需要,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婦產科醫務工作者和醫學教育工作者人生旅途中的永恆主題,所以應當常抓不懈,付諸於自覺行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