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有哪些保健措施

  秋分過後,天氣逐漸轉涼,此時正確的養生可以扶助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那麼秋分養生要怎樣做呢?呢?現在就由小編來跟你講一講秋季養生的相關做法吧!

  秋季養生的保健措施

  1、揉四心

  所謂“四心”即手心和腳心。秋季按揉四心,可以使乾燥的面板得到緩解,同時也能預防秋燥和秋溼。

  方法:把枇杷果弄碎,菊花碾碎,把兩者糅在一起,然後放在兩手心裡揉動,再放到腳心裡揉動,左手揉右腳,右手揉左腳。

  2、拉伸筋骨以養秋

  到了秋分天氣已基本轉涼,但還沒到不敢出門的程度,這是老年人強身健體的好季節。老人最好能學學太極拳之類的活動筋骨的運動。不用打得很精準,只是這些動作中的開合比較大,從肉到筋到骨都能運動到。

  身體不好的老人可以學學“甩手功”之類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肉跟筋都能得到鍛鍊,而且秋天的運動要稍微用點力,跟春天的健走還有所不同。秋天草木凋零,整個自然界的陽氣都在尋找歸息的地方,就等著冬天到來,蟄伏聚藏。所以人也容易沉靜,身體會變得沉硬。這樣一來就必須人為地把筋骨肌肉拉開,提醒它們繼續健康地工作。因此適當的體育鍛煉,尤其是讓人精神振奮,能增加人氣力的運動更是應該常做。

  3、按摩肺經

  中醫講經絡,總是離不開肺經的,人身上的很多疾病都是與肺經聯絡在一起的。手臂陰面靠拇指的那條線就是肺經,平時敲稍有痠痛感。

  比如,有一天你感覺自己渾身痠痛,這時敲它,發現痠痛難忍,那是肺經在說話了,它要告訴你:你快得感冒了。那你就要加強敲,一天多敲幾次,有時間就敲肺經,直到沒有痠痛難忍的感覺了,就說明肺經已經幫你把感冒病菌除掉了。

  秋分的兩款食療

  1、初秋調脾胃――青紅蘿蔔煲生魚

  [材料]白蘿蔔300克、紅蘿蔔300克、生魚1條***約500克***、豬瘦肉100克、紅棗6個、生薑3片。

  [烹製]紅、白蘿蔔去皮洗淨,切為厚塊;紅棗洗淨去核稍浸泡;豬瘦肉整塊洗淨;生魚去鱗、鰓、內臟,洗淨,晾乾水,下油鍋微火稍煎至微黃。然後一起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兩個小時,加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2-4人用。

  2、秋來補肺正其時――瓊玉露

  [材料]人蔘15克、生地60克、茯苓30克、蜜糖30克。

  [烹製]生地洗淨切成小粒;茯苓碎成小粒洗淨,放進瓦煲,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煲1個小時,至湯約400毫升***約1碗半水量***,用燉盅盛裝,把人蔘洗淨切片,放進燉盅內加蓋,文火隔水燉3-4小時,取出待稍涼,溶入蜜糖則成,此量可供1-2人用,深秋時宜每週1-2次。

  秋分養生的做法

  1、陰陽平衡不生病

  秋分,是秋季真正的開始。這個節氣的特點是晝夜同長,所以我們養生時也要順應時節,遵守“陰陽平衡”的原則,更好地調養身體。

  中醫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腠,其氣必虛”一說,意思是,若體內陰陽平衡,則身體的各項機能就能很好地運作,心理狀態極佳,而且對外界不良善的適應力、抵抗力都非常好,忍耐力強,天氣變化強烈的時候也不容易生病。因此,我們秋分養生,一定要注意“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

  要想更好地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我們就要在日常飲食上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並結合自身需求,考慮時間、地區、年齡、身體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宜的食物搭配,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

  2、秋分防秋燥

  在風多幹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如果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溼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

  秋分后辛辣食物不宜多吃,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秋梨、白蘿蔔、胡蘿蔔、藕、荸薺、甘蔗、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淮山、柿子,是剋制秋燥的有效蔬果。現在還沒到冬天大量進補的時節,因此,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

  3、無病就不需要進補

  如果無病隨意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