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地理是高中的必修科目,那麼必修二都有哪些知識點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萬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正負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個時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數與該時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指某地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一年***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平均總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強度

影響因素

環境汙染、生產力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觀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傳統習俗、社會風氣等

自然災害、環境汙染、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發達國家的人口現狀

發展中國家在二戰後人口增長的特點

時間段

20世紀70年代中期,步入現代型

20世紀70年代以前

20世紀70年代以後

人口自然增長率

較低

   

人口增長速度

緩慢

趨於緩慢

人口數量

較穩定甚至下降,如俄羅斯、德國

   

原因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觀念的轉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國家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5、人口發展不同於人口再生產,還包括了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三方面的內容。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遷移理論將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兩方面。"推力"是消極因素,它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拉力"是積極因素,把改善生活願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2、 不同時期、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二戰"前

"二戰"後

"二戰"前

"二戰"後

歐洲

淨遷出區

淨遷入區

亞洲、非洲

淨遷出區

淨遷出區

拉丁美洲

淨遷入區

淨遷出區

北美洲、大洋洲

淨遷入區

淨遷入區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

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

***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佈

第二次

世界大戰

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

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佈不均

  3、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4、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佈,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環境承載量

  1、 環境承載量,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全球為110億,我國為16億。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係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係,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係,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係。

  4、 制約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發程度、消費水平。

  5、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