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時怎麼教育孩子才好

  孩子一向被認為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家長、社會都期望著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所積極的作為。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方法

  1、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力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首先要剋制住自己的脾氣,眼睛和他平視,然後平靜地對他說,剛才那件事你做得不對,很耐心地告訴他,哪裡做錯了,應該要怎麼做。

  當孩子明白後,轉移到輕鬆的話題,不要讓他長時間沉浸在這樣的情緒中,也不要咬著他的錯誤不放。因為孩子就是在不斷地試錯中成長起來的,我們要多包容孩子。

  2、不要硬逼孩子去挑戰困難

  當孩子面臨困難時,不痛不癢的鼓勵是沒有用的,用責罵去逼迫孩子也是不可取的,最好的方式是陪著他一起去面對。

  只有身臨其境,我們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達成目標。

  3、和孩子“簽約”,讓他自覺管好自己

  想幫孩子改掉他身上的壞習慣,何不試著和籤一次家庭協議呢?

  和他約定:每天早晨,他要自己起床穿衣服、自己吃飯,看電視前必須先完成作業,把帶他去超市買東西和逛公園作為獎勵。

  父母一定要言出必行,不能爽約。

  在孩子小的時候,帶他去超市買東西,按樣數或者價格提前談好,他也會逐漸懂得取捨、有金錢觀念。

  培養孩子做家務,剛開始,他可能只能學著擺放家人的鞋子,扔垃圾袋,慢慢地他學會了做飯、洗衣、搞衛生。這個方法可以讓你看到孩子前後的成長變化,增長他的責任心。

  循序漸進才有效果,不要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要將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或活動作為獎勵,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孩子才會配合。

  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建議

  1、謝安:身教重於言傳

  謝安是東晉孝武帝時期的一代名相,“淝水之戰”就是在他的運籌帷幄下取得勝利的。

  可能因為平時公務太繁忙了,所以他看起來似乎都沒有時間好好教導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來,教導孩子的重擔就全都落在妻子的身上。

  一天,謝夫人又在對兒子耳提面命,實在是忍不住了,就質問他說:“你這個當爹的也太不稱職了,怎麼從來都不見你教導自己的兒子?”

  沒想到這位平時沒有時間教導兒子的父親卻回答道:“我常常自己教導兒子啊!”

  謝夫人一聽,頓時懵了。

  原來,謝安教育孩子,靠的並不是耳提面命,而是自己平日裡的身體力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只有自己先做好了,孩子們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加以效仿;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又怎能去要求孩子們呢?

  我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也是一樣,耳提面命的言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的身教。

  2、殷仲堪:以儉為本

  殷仲堪出生門閥世家,是東晉末年的重要將領和大臣,他擅清談,曾說三日不讀《道德經》,就覺得舌根變僵硬了。

  他就任荊州刺史後,正好遇上水災,年成歉收,吃飯通常只用五碗盤***古代南方的一種成套食器,由一個托盤和放在其中的五隻碗組成,形制較小***,此外再沒有其他葷菜。

  要是吃飯時飯粒掉在盤裡或坐席上,他就撿起來吃掉它。

  他這樣做,是想給大家做個好榜樣,也是因為他本性質樸。

  他常常告誡子侄們說:“不要因為我擔任了州郡的長官,就認為我拋棄了平時的操守。現在我做了刺史仍沒改變這種操守。清貧儉樸是讀書人的常態,怎麼能做了官就丟掉做人的根本呢!你們要記住我的話!”

  3、孟母:環境薰陶

  孟子和母親一開始居住的地方臨近墓地,孟子年幼,嬉戲遊玩時喜歡模仿墓地裡的事情,熱情於挖坑埋土之類的活動。

  孟母見此以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搬走,住在市場旁邊。孟子又開始學習商人做買賣的行為,孟母仍以為此地不適合孟子居住,又遷居到學宮附近。

  耳濡目染,在學校的影響下,孟子開始學習演習禮儀,孟母這才放心地住了下來。孟子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努力學習《六藝》,終成一代大儒。

  孟母的行為為我們指示出環境薰陶的重要性。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所以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謹慎選擇居住的環境。

  4、諸葛亮:儉以養德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就寫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也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子女“儉以養德”的道理。

  他曾經在給後主劉禪的上表中說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臣身在外,別無排程,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親自履行著自己“儉以養德”的做人準則,希望子孫後代成為擁有遠大理想、勤學儉樸的有為之人。

  5、梁啟超:做人比學問重要

  梁啟超確實不強求孩子的成績,也不干涉孩子個人的興趣選擇,但是有一樣東西,他十分在意,那就是孩子的品行。

  他曾經這樣說:

  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在梁啟超很小的時候,母親對他總是很溫柔,但是有一次,梁啟超因為一件小事而撒謊,一向溫柔的母親為此盛怒,打了他十幾鞭子,告誡他,不誠實的人將來只能成為乞丐,盜賊。

  梁啟超謹記在心,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對孩子的品行要求更是嚴格。他還讓孩子們從小讀中國的傳統經典《論語》《孟子》,教導他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道理。

  而事實上,梁啟超的九個孩子無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他的大女兒在丈夫去世之後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生活十分困難,卻始終不肯向日本人低頭。

  三子樑思忠,在淞滬戰場浴血奮戰,以身許國。而九個孩子中,七個曾經在國外名校留學,學成之後,無一不回到他們的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來。

  愛國,對樑家而言,從不是一句空話。這樣優秀的家風家教,在中國確實首屈一指。

  父母在平時教育孩子上的分工和角色

  一、父親用理智和知識教育孩子

  父親是孩子思想的啟蒙者

  父親是孩子思想的啟蒙者。一個孩子是不是有思想、有自己獨到的思維方式,是不是能主導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能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關鍵看第一任教師的啟蒙教育質量如何,看父親是不是有思想的人,看父親是不是思想正確的人。父親不僅是孩子的物質遺傳者,還是孩子的精神遺傳者。人們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說的就是這種思想的繼承。在很大程度上,如果父子同處一個社會制度沒再遇到大的社會變革,那麼,父親對孩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影響就是最大化的。因此,人們又稱“老少看三輩”,這些都是父親對孩子思想影響的結果。父親是孩子意志的錘鍊者。意志是人們改造自然、戰勝困難形成的精神力。是後天鍛鍊積累而成的毅力,也是奠定人格的認識基礎。一個人不是從小就有意志的,有的人畢生都沒有意志,區別就是磨礪與否。可以說,意志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這個磨練任務就是由父親來完成的。多數家庭中,父親的威信來自於意志的體現,很多父親都想讓孩子在這方面“像自己”一樣地堅定不移,對人生的追求鍥而不捨。因此,作為父親一定要記著,孩子是不是能成為對自己負責的人,關鍵看有沒有意志孩子有沒有意志,關鍵看父親是不是對孩子進行了錘鍊。一個意志堅強的孩子才是能戰勝任何困難的孩子。

  父親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

  父親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人格是人們對人性化自我的再造和創樹,是對自己做人條件的有層次選擇,是一個人對自己生理意義的昇華和鑄造。直接說,就是一個人是不是有自己的格,是不是有尊嚴,是不是讓人瞧得起,是不是讓人佩服!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人格低俗,處事萎瑣,心地卑汙,那你就要注意對孩子進行人格訓練。要善於抓住機會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測試和考驗,讓孩子自己學會管好自己。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給孩子一個陽光心理空間。成為小偷的孩子,最初就是因為拿了人家的東西沒被發現使心理變得灰暗的,心靈是藏汙納垢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不能慎獨慎己。

  父親是孩子理智的修為者

  父親是孩子理智的修為者。現在很多人把人的情緒分成好多型別,並且和血型相聯絡。雖然不無道理,但絕不是關鍵要素。其實,不論一個人是什麼血型,如果缺少修養的訓練,也一樣是沒有理智的。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往往代表的是理智,母親代表的是情感。因此,在教育孩子理智的問題上,父親應承擔起主要任務。首先,父親就要做一個理智的父親,不要動輒發怒,不問青紅皁白,要善於剋制自己。不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冷靜、平靜、心靜地處置,給孩子一個思索型父親的典範,讓孩子從你的身上學會冷靜對待任何事物,平靜處置任何事情。

  父親是孩子人生的導航者

  縱觀世界各種型別的家庭,無論是正面成功的還是反面成功的,孩子踩著父親的腳印走的比比皆是。善於駛船的父親才會鍛鍊孩子成為水手和船長,心胸開闊的父親才會給孩子一個廣大的天空,有修養有禮儀的父親才會引導孩子學會禮貌為人,有志向的父親才會讓孩子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事業型的父親會教育孩子成就人間偉業,金錢至尚的父親會教孩子如何“向錢看”。

  正所謂高尚與低劣之差,助人與利己之別。這些人生觀的形成,除了在學校接受教育之外,多數是父親平時薰陶的結果。因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的確是一個父親應該考慮的大問題。

  父親是孩子行為的引導者

  父親是孩子行為的引導者。我們發現,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從始至終的,甚而影響一生的。尤其是父親,很多孩子自從有了觀察力和模仿力以後,眼睛就盯著父親的一舉一動,很自然地學著大人***父親***的樣子,言談舉止無不相象而為。值得注意的是,父親的行為就是孩子遵循的準則。因為很多父親行多而言寡,並且多數男人在做了父親後都言必思行必踐,也正是孩子崇拜的偶像。所以,很多老人都說,你 現在給孩子打下什麼“底兒”,以後就是什麼樣子。

  父親是孩子環境的創造者

  父親是孩子環境的創造者。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這個環境除了社會大環境外,關鍵的是孩子成長之初的家庭小環境,也是孩子學步的伊甸園。父親是這個環境的主宰,是孩子健康成長與否的環境因素。你給孩子營造一個學習型環境、研究問題環境、快樂生活環境,還是一個銅臭環境、一個粗言穢語環境、一個自私自利環境,還是一個麻將聲聲的環境,都會對孩子耳濡目染,使之成為後學者,有的要後來居上的。有的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學習,那麼,你有沒有問問自己平時都做了些什麼?還有,你平時接觸的朋友是哪一型別,你做的事是哪一種事情,你讓孩子交了哪一種朋友,這些都是做父親的應該明察的細節問題。

  二、母親用感情和情操教育孩子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是最直接的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是最直接的,這要比父親佔有更大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應地,孩子小時候對母愛的感受要比父愛深。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時間很長,也十分豐富多彩。尤其是缺少父愛的孩子更加依戀母親,仿效母親的行為。我曾比較過很多家庭,因為母親的差異,孩子的表現從整體上是不同的。有兩個兄弟的家庭,同樣是三個孩子,兄弟倆的脾氣秉性相似,倆人的妻子卻炯然不同,這三個孩子的表現也截然不同,好吃懶作的母親帶出了三個投機取巧的孩子,而吃苦耐勞的母親則帶出了三個紮實奮鬥的孩子。我想,這差別就在於,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我們把這些影響進行一下概念分析,就會發現母親的六大功能:母親是孩子心靈的締造者。

  按一般家庭的格局,母親教育孩子都在事先,父親教育孩子都在事後。往往是母親沒完沒了的嘮叨使孩子心煩,而父親則是在孩子出了事後操行處罰使孩子懼怕。孩子出了問題母親才向父親求援,問計於父親:“孩子他爹,咋辦呢?”所以,母親們都是在不自覺之中就充當了對孩子心靈的教育,並且是前期基礎教育。孩子的心地是不是善良,孩子的胸襟是不是開闊,孩子的情操是不是高尚,孩子的心思是不是細膩,都是母親執教的結果。

  母親是孩子情操的陶冶者

  母親是孩子情操的陶冶者。 情操是一個人的感情與思想綜合起來的不輕易改變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是長期的磨礪形成的。前文說過,父親是孩子思想的啟蒙者。相對應地,母親則是孩子情操的陶冶者,這是繼心靈教育之後的高階教育,是母親賦予孩子的畢生財富。母親的觀念,母親的修養,母親的感情表現方式,母親的親情的處理,母親對事業的追求,母親對社會的責任感等等,無不影響孩子情操的形成。作母親的人格高尚,孩子也以你為驕傲,崇拜你並向你學習。相反,如果作母親的德行不檢,孩子也就會放浪不羈,人生的態度也不會嚴謹。因此,作為孩子情操的陶冶者,你一定要有一份高尚的情操,不要因為你的粗枝大葉而帶壞了唯一的孩子。你若不信,你可以到《紅樓夢》中問一問賈環的母親!母親是孩子信念的傳播者目錄 母親是孩子信念的傳播者。信念是一個人後天形成的並且可以固守確信的看法和觀念,屬於世界觀範疇,但不一定是科學的世界觀,也不一定是正確的觀念。

  信念的形成與父母都有較大關係,前文已述及父親的作為,這裡只討論母親對孩子信念的傳播。孩子本身對世界是無知的,從睜開眼睛認識這個世界開始,就是母親在影響著孩子的視覺系統。母親信什麼,母親觀點是什麼,母親的舉止像什麼,都直接作用於孩子的視覺,讓孩子有了感性的認識。母親的型別也在間接地劃分著孩子的型別。母親是享受型的,還是求索型的;是受型的,還是求索型的勤奮型的,還是懶惰型的;是給予型的,還是索取型的,孩子也自然會受到同一型別的影響。母親本來就是由孩子長成的,她的型別也是她母親影響的結果。每一種型別的母親,其信念是不同的。享受型的對生活缺乏積極的信念,求索型的對人生孜孜不倦,勤奮型的十分珍惜時間,懶惰型的明顯缺乏進取心和責任感,給予型的甘於奉獻並且樂觀,索取型的對別人不擇手段而使自己的人格灰暗。每當這個時候,身為母親的你已經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的信念傳播給了孩子。你的行為很自然地在教孩子對未來、對理想、對生活、對人生、對困難、對成就、對友情、對愛情做出判斷,使他從小就有了感性的認識的基礎。因此,作為母親一定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觀念、觀點。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能導致孩子一生出錯。

  母親是孩子情感的培育者

  母親是孩子情感的培育者。情感是一個人對外界因素刺激激發出的心理反應,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欣賞、煩躁等等。一個人的情感世界是不是豐富,關係到情商的大小。有的人被人稱為“木乃伊”,有的人被人稱為“乾麵包”,說的就是她的內心對正常的外部刺激缺乏正確的反應。這種缺陷型心理的形成與母親的情感教育有關。有的人能成為藝術家,那是因為從小就有一個良好的情感教育的基礎。一個木訥的人你讓她當演員是不可能的。今天的孩子,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演員,都需要有健全的情感。那麼,這份情感的獲得由誰來給予呢?

  我認為,應該是母親。女人的感情世界要比男人豐富細膩而且善於變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最易受母親情緒的感染。如果一個母親對什麼事都無動於衷,那她的孩子也一樣的熟視無睹,表現漠然。一個出色的母親,就像孩子的情感處理器一樣,疏理著孩子的情緒,教孩子為成績而喜、為失意而泣、為痛苦而悲、為正義而呼、為醜惡而抨、為糟粕而棄、為美麗而賞,教孩子一個正確表達感情的方式和分寸。否則,你的孩子總會被大家認為是個情感的殘缺者,成功的指數就不會大。

  母親是孩子習慣的影響者

  母親是孩子習慣的影響者。 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習慣的帶動者和培養者。母親的習慣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最直接的是影響孩子的生活。孩子從小養成什麼習慣,長大了就是什麼習慣。不要小看一個習慣,它能直接闡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衣食住行,喜怒心情,生活起居,個人衛生,每一個細節都能看出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性。你是早起早睡,還是作夜裡“爬蟲”?你是潔身自好,還是衣冠不整?你是注意環境衛生,還是弄得垃圾橫行?你是自己動手,還是依賴心重?這些都會無形中影響著你的孩子今後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的優劣,間接地會影響孩子的失敗與成功,盡而影響到孩子的人生!有一個孩子在外公家長大,這個外公是個生活的邋遢者,每天不想洗臉就用毛巾擦一擦了事。這個孩子也學著外公的模樣一擦而罷,以至於對什麼事都不在意,也不認真,更不懂得應該耐心細緻地做家務、讓家溫馨乾淨起來,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一塌糊塗。後來她才懂得對付自己意味著對人生不負責任,認識到了這個習慣的危害性,可為時已晚,因為她已經把這個習慣遺傳給了她的女兒!

  母親是孩子生活的構畫者

  母親是孩子生活的構畫者。任何人的一生都離不開生活這個主旋律,都將為生活而忙碌一生。誰都知道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誰都知道生活對於一個初涉人生的人是多麼重要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呢?是給孩子留下金錢和財產,還是給孩子一份高尚的精神和創造力?是給孩子鋪就生活的路,還是讓孩子學會開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我想,大多數家長會選擇後者。這個時候,作父母的就要為孩子構畫一幅生活的藍圖,就要讓孩子懂得生活是創造的不是繼承的。要在孩子的童心裡及時地播下理想的種子,讓孩子憧憬著自己美好的未來,用積極健康的生活觀主導孩子對生活的信念,讓孩子從小就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賦予孩子對生活乃至人生的創造力。

 

1.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智慧

2.關於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心得體會

3.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4.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5.父母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