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展專業論文範文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新聞行業也在朝著資訊化的方向前進,這就對新聞編輯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聞發展專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媒介融合下廣播新聞傳播創新發展路徑

  【摘要】近年來,媒介融合已成為我國傳媒業發展的趨勢,傳統模式下單一的媒介傳播方式必然難以為繼。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廣播新聞傳播同樣面臨著困境與挑戰,為適應新時期受眾對新聞資訊的新需求,廣播新聞傳播應與時俱進,在媒介融合方面積極探索創新發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廣播新聞;創新發展;實現路徑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主要指“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即綜合運用各種傳播形式來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路、通訊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1]。廣播是一種以“聽”為主的媒介形式,這種“聽”的性質意味著要實現與其他媒介的融合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其實,在電視媒體出現後,廣播一直是在電視與平面媒體的夾縫中生存,而近年來又面臨著以網路和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巨大沖擊與挑戰,因此傳統廣播媒體必須堅持創新發展,主動尋求和強化與其他媒體的融合,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吸引更多的廣播受眾。本文擬分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廣播新聞傳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並探討在此背景下廣播新聞傳播創新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廣播新聞傳

  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就傳統媒體而言,廣播新聞整體上處於弱勢地位,受眾規模和影響力都落後於電視和平面媒體新聞。隨著近幾年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以往受眾通過廣播、電視或報刊來獲取新聞資訊,現已逐漸習慣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訪問微博、微信或新聞客戶端來瀏覽新聞。換言之,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已從傳統的藉助廣播、電視、平面媒體逐漸轉變為通過網際網路和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這種改變給廣播新聞傳播與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廣播新聞傳播的侷限性。廣播新聞受限於“聽”的傳播方式,聲音稍縱即逝,既沒有生動的電檢視像,難以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又因為篇幅的緣故難以對新聞事件展開詳細深入的討論,在深度上也略遜於平面媒體。目前廣播新聞傳播仍受每日播出時間和次數的限制,一旦錯過時間,聽眾便無法收聽到相關的新聞節目。以上這些因素都導致廣播新聞影響力減弱。

  2.廣播新聞受眾老齡化與流失。

  一方面是用收音機聽廣播新聞的忠實聽眾日趨老齡化,受眾人數逐漸縮小;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慧手機的普及,年輕人更傾向於選擇手機等便捷的移動接收終端從新媒體中獲取新聞資訊。在享有較大時間自主選擇性的同時,當下的年輕人熱衷互動,更喜愛時尚化、非規範的網路語言風格,這都是造成廣播新聞年輕受眾流失的重要原因。

  3.廣播新聞內容的滯後性。

  出於每天播出次數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廣播新聞內容方面有一定的重複率,在播出時間上也有明顯的滯後性。特別是在重大或突發新聞的播報方面,與電視和網路媒體相比,廣播新聞的時效滯後更為凸顯,在激烈的媒體資訊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弱勢地位。簡而言之,受眾資訊獲取習慣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媒體的競爭格局與增長趨勢,單一介質的廣播新聞傳播在與其他傳統媒體的激烈競爭中,在新媒體的強力衝擊下,其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擠壓。這意味著傳統廣播新聞傳播急需利用媒介融合的大平臺尋求創新性突破,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實現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生存與發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傳播創

  新發展的實現路徑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極為多元化。基於此,廣播新聞正不斷強化和深化與電視媒體、網路媒體、移動媒體及自媒體的合作,在技術上拓展廣播新聞傳播的渠道。目前電腦、電視、車載收音機、手機等終端日益豐富,廣播新聞的受眾到達率已明顯回升。賽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釋出的《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綜述》顯示,2013年在我國的廣播節目中,新聞節目的收聽率回升到61%,遠高於交通、生活消費等資訊的收聽率[2]。由此可見,廣播新聞應整合優勢資源,創新編播形式,拓寬優質節目的輸出渠道,重塑廣播新聞的品牌形象。

  ***一***電臺內部不同欄目的資訊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個大範疇,眾多學者強調的是不同媒介之間的融合。而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媒介融合定義不但指出融合的形式包括大量媒體之間的內容分享,還強調新聞編輯部內部人員的合作與互動[3]。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廣播媒體在向外尋求與其他媒體融合的同時,應首先整合內部資源,提高效益。由於不同的廣播頻率、欄目定位及播出時長要求的不同,在操作上,可把一次新聞採訪的素材製作成不同篇幅、不同側重點的稿件,在不同欄目中進行差異化運作。換言之,以廣播新聞素材為基礎,在不同廣播欄目間滾動播出,達到資源共享、綜合利用的目的。以廣東廣播電視臺2015年11月舉行的2015廣東經濟發展國際諮詢會的報道為例,筆者採訪了近半數的與會外國經濟專家***即省長經濟顧問***,並在新聞、新聞專題和外宣新聞版塊分別發稿。在廣東新聞廣播的新聞欄目中,題為《國諮會開幕,省長經濟顧問熱議廣東經濟轉型升級》①的報道突出新聞時效性和新聞點,即在官方新聞釋出會召開前,筆者利用會議茶歇時間,採訪外國經濟顧問,把所獲悉的會議資訊寫成新聞稿件,其長度適用於當天的新聞報道。第二天播出的新聞專題稿件《國諮會顧問提煉金點子助力廣東開局十三五,建議推廣“物、服務與人互聯”智慧製造、優化構建協作與包容性創新環境》②,側重梳理觀點,按不同熱點話題,歸納外國經濟顧問在會議不同場合中最精彩、最有建設性的發言,凸顯其針對性、前瞻性的建議內容,稿件長度較長。而在隨後播出的外宣新聞節目中,筆者的英文稿件《Today’sFocus---InternationalConsultativeConferenceontheFutureEconomicDevelopmentofGuangdongProvince2015》③則重點呈現外國經濟顧問對廣東經濟發展所提出的建議,並以西方聽眾易於接受的角度和風格,對筆者原有的中文新聞專題稿件內容做出取捨及編譯,向西方受眾傳播廣東以開放的心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創新的資訊。上述案例顯示了電臺內部資訊融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只要記者和不同欄目的後方製作人員有意識地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並根據其不同的要求,把採訪素材運用到不同的欄目中,就能高效地利用好採訪資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與電視媒體融合

  “媒介融合可以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也可以是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融合的目的一是整合資源,二是擴大影響,對廣播媒體而言,後者可能更重要”[4]。美國學者戈登把媒介融合更具體地歸納為五種型別,即所有權融合、戰略融合、結構融合、資訊採集融合及資訊表達融合[5]。戈登把所有權融合放在五類融合之首,可見其重要性。近年來廣播電臺與電視臺的合併已成為一種趨勢,廣東電臺與廣東電視臺也於2014年合併,成立廣東廣播電視臺,旨在整合資源,拓寬傳播渠道,提升競爭力。電視臺的採編資源與廣播電臺相比,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相對更雄厚,電視記者奔赴的新聞現場相對更多。在電臺與電視臺合併的背景下,電視記者可將電視新聞稿件在廣播新聞節目中利用,即以電視新聞素材為基礎,在廣播新聞欄目裡綜合利用電視新聞素材。以《我們的堅守》④報道為例,廣東廣播電視臺電視記者採訪了微生物學家李泰輝教授,該稿件在廣東衛視2015年5月1日的《全省新聞聯播》中播出。在對標題和部分內容進行調整之後,《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青山走遍只為“菌”的廣東微生物所研究員、微生物學家李泰輝》⑤於5月4日在廣東廣播新聞中心的新聞欄目中播出。在電臺與電視臺整合的背景下,廣播與電視的融合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合併之後電視媒體所做的新聞稿件可視為是廣播新聞聲音素材的“富礦”,隨著融合的深入發展,廣播新聞採編人員將能更便捷地綜合運用電視新聞採編人員的新聞資源,甚至能對電視新聞記者的採訪提出素材預約和訂製要求。

  ***三***與開放性網路平臺融合

  廣播與網路的融合實現了廣播傳播形態的革命性變革。微博平臺實時、開放、互動的特質已為廣播新聞和網路融合的創新發展所利用。受眾可在微博平臺留言、評論、爆料及轉發,這不但提高了對廣播新聞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還保持了在新聞再傳播過程中的熱度,而訊息的繼續發酵,又為新聞的發展引出新方向,提供了新素材。當然,在此過程中,記者需牢牢把握好新聞素材的精準度。以廣東廣播電視臺設立的廣東人民廣播電臺官方微博帳號為例,它充分發揮微博平臺的公眾參與優勢,實現了廣播新聞和網路互動傳播,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以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為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策劃的新聞直播節目《尋找華南第一槍》⑥為例。為配合該廣播節目,廣東人民廣播電臺官方微博於2015年9月2日當天連續更新49條博文,圖文並茂地在微博平臺同步直播這場年度重頭戲。微博平臺上的配圖既有記者們前期採訪的現場畫面,也有采訪物件的照片、珍貴史料的照片和所走訪的抗戰遺蹟照片。這樣的圖文直播,既能讓沒有收聽到廣播節目的受眾瞭解到其最核心和最精彩的資訊,同時也彌補了廣播聽眾在收聽過程中沒能對新聞涉及到的人與物“眼見為實”的遺憾。通過與網路平臺的融合,廣播的優質資源能在更大範圍內輸出,擴大廣播新聞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四***與移動終端融合

  廣播與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融合同樣具有革命性意義。與其他移動終端相比,人們對智慧手機已形成了嚴重依賴。廣播收聽的移動化、網路化與聽眾的網民化在“網際網路+”時代越發明顯。微信平臺近年來逐漸成為最多廣播受眾使用的互動平臺,也成為越來越多廣播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其優勢是微信公眾號具備語音推送等功能,廣播媒體可在微信公眾號中推送微內容,例如微新聞。微新聞策略旨在打破傳統廣播新聞節目的自有邏輯,利用新媒體思維精選廣播新聞素材,具體表現為片段式、專題性,突出和聚焦熱點話題,有助於提升受眾對廣播新聞的關注度,增強廣播新聞傳播價值。仍以廣東廣播電視臺為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所策劃的一組《人民的抗戰》系列報道為例,每篇報道除了在不同新聞欄目和頻率播報之外,還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播九大頻率的***公眾號上進行釋出。在這個微信公眾號上,筆者推送了該系列的採訪稿件《血性東北軍戰士抗命開槍,“9•18”夜擊斃兩名日本鬼子》⑦,推送內容中有廣播新聞的音訊和採訪現場的照片,並以照片說明的形式突出微信稿件的亮點。與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播***號上同日釋出的其他資訊相比,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這樣嚴肅、厚重的新聞在點選數量上百倍地高於其他新聞資訊,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由此可見,微信公眾號上釋出的內容需調整新聞側重點,突出部分重要和生動的資訊,“在內容定位上應該更加追求‘小而美’的效果,在巨集大事件中抓住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進行介紹”[6],更容易激發使用者樂於分享的心理。其次是以更適合年輕受眾閱讀的方式和編排風格將廣播新聞的優質資源進行再次傳播。好的內容和創新的內容不但能增加點選率,也是廣播新聞傳播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增強影響力、謀求媒介融合背景下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媒介融合是“數字時代的必然趨勢”[7],近年來這一趨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廣播新聞傳播不僅要正視自身的困境,還要與時俱進,抓住發展機遇,走出一條有廣播特色的新聞傳播創新發展之路。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廣播新聞傳播需立足於製作精良的優質資訊,以媒介融合的創新發展方式,多渠道地爭取受眾。作為廣播新聞記者,需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努力提升自我,爭取成為能適應傳統和創新制播方式的技能全面的廣播人才,以應對媒介融合新形勢對媒體從業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毛永暉.媒介融合趨勢下廣播的戰略轉型[J].青年記者,2009,***11***:82.

  [2]賽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綜述

  [3]喬新玉.媒介融合:數字時代的必然趨勢[J].青年記者,2012,***12***:68.

  [4]肖柳.媒介融合下廣播是如何提量、提速、提質[J].中國記者,2010,***1***:92.

  [5]萬丹妮.媒體微信公眾賬號提升影響力方式探析[EB/OL].

  二: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化發展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民生化新聞的發展,廣播電視新聞也出現了民生化現象,這對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就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化現象進行了分析,從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現象的必然性以及重要性方面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必然性;重要性

  新媒體的產生改變了世界的發展方向,在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媒體形式的行業興起。與此同時,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趨勢——民生化。對此,本文進行了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發展的分析。

  一、廣播電視新聞出現民生化現象的必然性

  廣播電視新聞作為人們瞭解新聞時事的主要方式之一,受眾群體範圍十分廣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近幾年,廣播電視新聞逐漸向民生化的方向發展。經過分析可知,廣播電視新聞出現民生化的現象實際上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一***新媒體的衝擊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以各種形式出現,微信、微博等手機移動端軟體逐漸成為人們交流、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這種形勢下,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移動端了解新聞時事內容,這對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衝擊。為了能夠在這種形勢下保持可持續發展,廣播電視新聞開始向民生化的方向邁進,以更多地吸引社會各界的目光。

  ***二***新聞採編內容的綜合性要求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媒體行業也逐漸走向綜合化。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思想的進步使人們所關注的社會時事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像過去一樣單純關注政治新聞。現今,人們更多地關注社會、娛樂、生活、體育、經濟、購物以及民生等新聞。為了實現廣播電視新聞的多方向、多路徑傳播,新聞內容的採編要符合當今新聞的狀態,也就是廣播電視新聞內容採編要進行綜合性的總結和融合。只有符合人們的口味,廣播電視新聞才有可能在社會中得到可持續發展。

  ***三***提高關注度的需要

  民生新聞在當前受到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在國家高度重視的前提下,人們更加關注民生新聞。民生問題是備受關注的問題,人們也希望通過民生新聞了解自己的生活處境。可以說,民生新聞是目前社會上關注人群較為龐大的一個新聞類別。而廣播電視新聞由於受到新媒體的衝擊,本身關注人群減少。想要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提高關注度,以民生新聞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因此,廣播電視新聞想要在此形勢下獲得更好的發展,向民生化方向過渡是必要的。

  ***四***以人為本的方針體現

  民生是我國重視人民生活的重要象徵,民生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都高度重視的問題,民生問題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方針和政策。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方針,民生新聞應運而生,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援。將新聞民生化,有利於捕捉和發掘群眾的需求,避免過去很多新聞中出現的脫離事實、疏離群眾的現象。新聞的民生化實際上也是新聞創新和應對競爭的要求。民生新聞能夠更好地反映群眾的生活和喜怒哀樂,有利於樹立新聞在人們心中的威信。靠民生新聞贏得人們的關注和信任,更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的重要性

  廣播電視新聞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廣播電視新聞的內容以國家政治和社會新聞為主,對於很多人而言沒有實際意義和作用,因此失去了很多受眾。可以說,新聞的程式化和概念化使新聞的內容大打折扣,而這也是廣播電視新聞在當今多元化的新聞媒體中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那麼,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怎麼讓廣播電視新聞好看,怎麼讓廣播電視新聞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歡迎呢?毫無疑問就是將新聞內容向民生化發展。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聞的創新改革體現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行業為適應新時代潮流,都開始進行改革和創新。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化實際上就是新聞改革創新的體現。首先,傳統新聞的內容是以社會、國家、政治為主的,內容寬泛,人們對於這樣的新聞內容不感興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群眾範圍。但是現在廣播電視新聞所傳播的內容都是以群眾所關心的新聞為主,以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民生新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這實際上是對新聞創新和改革的體現。

  ***二***擴寬新聞領域

  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化是對新聞內容的一個拓展。我們知道,傳統的新聞內容枯燥而單調,收聽、收看新聞的人群有限,而且群體比較小眾化,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化實際上是對新聞領域的一個擴充套件。首先,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將新聞內容豐富起來,不再是單純以政治時事為主,而是更多地關注民生和生活。其次,民生化也將新聞使用者群體發展起來,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廣播電視新聞。

  ***三***增加廣播電視新聞的實用性

  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增加了廣播電視新聞的實用性。過去,廣播電視新聞內容多以軍國大事、社會動向為主。而民生化的廣播電視新聞內容則以群眾的生活狀態為主,增加了新聞的實用性,避免了空洞、誇大的新聞。民生化新聞能夠讓人們瞭解到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掌握到新的政策,滿足人們的需求。從這方面講,對於廣大廣播電視新聞使用者群體而言,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化實際上增加了新聞的實用性。

  三、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新聞以越來越豐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化是新聞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目前的社會形勢下,為了應對新媒體的衝擊、提高關注度、增強新聞內容採編的綜合性以及體現“以人為本”的方針,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化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重要性。本文就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做了簡單分析,希望能夠對研究者有一定的啟示和意義,更多廣播電視新聞民生化的意義有待更多新聞媒體人去探究。

  參考文獻:

  [1]李舒,胡正榮.“民生新聞”現象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06***:33-36.

  [2]李榮.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的大趨勢[J].今傳媒,2008***11***:52-54.

  [3]金琦.提高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和引導力[J].今傳媒,2010***09***: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