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畢業論文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使用網路媒介的頻率越來越高,網路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多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創新思考

  摘要: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多媒體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新聞傳播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為了使新聞獲得高效和優質的傳播,在多媒體時代就要不斷地對新聞傳播模式進行創新,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本文通過分析多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徵,主要探討多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希望能夠為新聞及時有效地傳播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多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創新

  21世紀,我們進入了一個多媒體時代中,通過多媒體,人們越來越對新聞內容具有了深入的瞭解和傳播機會,新聞傳播模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多媒體時代中,新聞資訊傳播具有五大傳播特點,如以視訊為引領的多媒體網路化、以融合為中心的多媒體系統化、以定製為特點的多媒體融合化等。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更為便捷。本文通過分析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的特徵,主要探討了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希望能夠為新聞及時有效地傳播提供一些幫助。

  一、多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主要特徵

  一多媒體時代下,新聞的互動性更強

  傳統的媒體傳播時代下,新聞的消費者只侷限於新聞的受眾,是單向傳播,並且受眾不能對新聞發表自己的看法,嚴重地制約了公民權利的發揮,進而阻礙了一個強社會型國家的形成。而多媒體時代中,新聞的互動性得到了很大的增強。可以通過讀者簡單地投票以及相應的評論區來測試讀者對於新聞事實的態度,為讀者自由發表意見提供了平臺,增強了編輯、讀者之間的互動。這樣一來,不但能促進社會中正確觀點的傳播,還能在一個相對廣泛的範圍中阻礙社會戾氣的產生,使社會對新聞中的事實形成一個相對一致的意見,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多媒體時代新聞時效性更強

  在以傳統媒體為傳播形式的時代下,報紙和電視新聞是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由於報紙還要通過印刷、編輯、送達等才能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因此,人們看到的新聞經常是一天前發生的事情,甚至新聞事件已經被解決、處理了,人們才看到這則新聞。電視新聞也是這樣,時效性很差。但是在多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各種實時釋出的資訊,各種移動終端裝置、網際網路等網路工具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人們獲得新聞與新聞事實發展之間的差距被無限縮小。新聞時效性的提高能夠使人們及時根據新聞作出相關決策,能夠使人們同步關注事態的發展,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和價值。

  三多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具有了全媒體化特徵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文字、圖片和聲音是傳播的主要方式,報紙和電視則是新聞傳播的主要介質。而在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方式逐漸開始具有了全媒體化特徵。首先是新聞傳播介質的全媒體化。隨著現代電子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一些新聞傳播介質與傳統的電視和報紙一起進行新聞傳播,如手機、電腦、移動閱讀裝置等。這種傳播方式能夠隨時隨地使人們獲得各種形式的新聞資訊,各種新聞獲取渠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新聞閱讀量,契合了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其次,新聞傳播方式的全媒體化。新聞傳播形成了對人們多種感官的刺激,使新聞傳播具有了深度,增加了新聞的趣味性和人們關注新聞的注意力,新聞傳播呈現出全方位特徵,即從傳統的文字和圖片轉變為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

  二、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創新模式

  一堅持報道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避免新聞內容同質化

  多媒體時代下,新聞內容呈現出同質化的傾向。為了避免同質化,一些新聞機構開始採用一些譁眾取寵、措辭浮誇等手段來刺激讀者,但這樣會嚴重影響新聞的健康發展,導致新聞內容嚴重失真、觀點偏激。因此,在多媒體時代下,要堅持報道具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並非只報道一些言論偏激的新聞,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讀者獨立思考。首先,要避免一味地通過各種奇聞軼事來刺激觀眾的好奇心,要堅持對人們生活有切實影響、對國家發展有作用的新聞,編輯要具有發現有價值新聞的能力。其次,記者要成為真正的無冕之王,堅持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如通過挖掘新聞的深度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使人們感受到社會的真實性。要做到報道新聞事實、瞭解新聞事實發生的原因,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新聞事實的處理情況進行監督和報道。

  二將自媒體納入新聞報道中,不斷適應時代潮流

  為了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在新聞報道中,要將自媒體納入進來,專門開設自媒體辦款,用來作為網友釋出新聞的陣地,如“親歷者”。同時,為了核實和追蹤有價值、重大意義的新聞,要設定相應的負責該板塊的新聞編輯,以供對嚴肅的新聞有閱讀需求的讀者進行閱讀,並予以釋出到其他相應板塊。另外,核實之後,為了鼓勵更多人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新聞報道,可以對新聞的第一發布者進行適當的獎勵,促進自媒體的蓬勃發展。

  三要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釋出新聞,有效節省閱讀時間

  目前,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髮展,資訊量龐大,人們找到所需要的新聞越來越困難,給人們造成了一種閱讀負擔。因此,為了提高讀者的忠誠度,在釋出新聞的時候,我們要儘量縮短讀者對新聞進行篩選的時間,新聞與讀者的閱讀習慣要相互契合。首先,按照新聞事件的種類和發生時間,對要釋出的新聞進行分類,方便讀者進行個性化閱讀,供讀者進行分類訂閱。其次,在新聞釋出的頁面上,要儘量清晰簡潔,採用羅列標題的方式將新聞展示給讀者,有效地節省閱讀時間,使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點選標題。另外,為了供有閱讀興趣的讀者進行深度閱讀和擴充套件閱讀,要附上新聞專題連結,方便讀者按照個人的閱讀習慣進行閱讀。

  參考文獻:

  [1]楊潔.淺析電視動畫在電視新聞中的作用[J].新聞戰線,201412:230-231.

  [2]楊東伶,徐文靜.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理論的創新[J].新聞戰線,201510:27-28.

  [3]袁敬舒.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505:62.

  範文二:普通院校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問題分析

  摘要:新聞傳播教育的理想模式緊密地聯絡著社會,同時不斷地向前發展著。本文根據瀋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以下均簡稱為新傳專業碩士研究生所做的關於國內新傳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調查來探討國內普通院校新傳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指出新傳學研究生對學校實踐性、應用性教育的需求。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成才取向來糾正國內普通高校傳統培養模式,提出國內高校需要調整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以實務課為主,增加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時間,加強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碩士;實踐;師資;考核方式

  一、調查中呈現的問題

  一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與實際脫節

  當前傳媒界急需複合型人才,而我國普通高校的新傳研究生教育模式還只停留在理論教學上。據調查,該校新傳教育採用最多的教學方法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了“理論教學”。而學生理想的教學方法則是“實踐性教學”63%左右。這樣高比例的“理論教學”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很可能在以後的工作中產生採寫恐慌,寫出來的東西沒有深度甚至沒有邏輯,更不要說做研究了。現在普通高校的新傳碩士生培養仍以學術型為主,這顯然有悖於社會需求和多數學生的意願。應由學術型嚮應用型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對新聞實務進行鑽研,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從學校的考核標準來看,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側重點在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上。學校除了要求學生完成課程考試、學位論文外,還需要發表學術論文,並把發表論文的級別、數量同獎學金以及其他獎勵的評定掛鉤。這種片面追求學術研究指標的做法,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不僅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還可能滋生學術腐敗。

  二師資力量不足

  英國新聞教育學會會長羅德•艾倫曾說:做新聞教師,30年的從業經歷比一個博士學位有價值得多。此次調查中,有一半以上教師都在30歲以下,呈現年輕化趨勢。普通院校畢業的教師超過50%,80%的人最高學歷為碩士,職稱僅為講師。可見,現在國內普通院校的師資水平並不高,且研究生導師的數量與不斷擴招的學生數量不成正比。調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師畢業於新傳專業,一半左右的教師沒有媒體從業經驗。對於新傳專業碩士的教育來講,並不是教師年紀越大、學歷越高越好,有很多媒體人都只是本科畢業資料來自對媒體從業人員的調查,本科學歷的媒體人佔75%,這些人員雖然學歷不高,但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的人才在國內高校當老師,可以彌補很多學歷高但沒有媒體從業經歷的教師的不足。同時,我們可以借鑑美國教育模式,改變教師學識構成,提高業界人士在教師結構中的比例。

  二、教育模式的轉變

  一增加學生實踐比例

  從新聞傳播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出發,學校可以邀請業界名流階段性地給學生講課。這樣一方面可以給高校新傳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舉措;另一方面,還可以加強高校和媒體之間的聯絡,破除行業壁壘,匯聚社會多方資源,為我國新聞傳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好處。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教師到媒體一線去實際工作,以方便教師瞭解新聞傳播方面的最新動態和趨勢,從而使課堂內容儘量多地貼近實際。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製造機會讓學生去媒體實習,在課程設定中增加新聞實務教學內容的比例。專業碩士在有限的在校時間裡,如何學習更實用、更緊迫的內容,具體開設哪些課程等問題,最好綜合老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需求方向兩方面的情況來決定。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實踐性教學和案例教學,以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改革研究生考核評價體系

  學術研究是需要積累的,研究生的學術造詣未達到一定水準時,用強制性規定逼其勉強發“論文”,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並不可取。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標準,對於真正立志於做研究、搞科研的學生來說,學位論文必然不會讓其發愁;但對於懷揣著其他目的的人來說調查結果中,想考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人60%是“希望增強競爭力”和“興趣愛好”,40%為“迴避職場和社會壓力”,20%左右的人選擇了“父母和親朋好友的期望”,學位論文無疑是道坎,更不要說部分學校強制要求在一定級別的期刊上發論文。在考核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方面,目前國內普通高校缺乏相關規定、具體措施和評價標準。此次調查中,關於“高校教師對現有新聞學生能力考查的方式是否合理”這一問題,有50%以上的教師認為“不太合理”。新傳碩士研究生的考核與評價體系要與時俱進,考核的方式也要逐步多元化,根據本專業特點制定差異化的評價體系和考核方式。例如,把實習納入教學環節中,用實習取得的學分取代在期刊上發論文取得的學分,用實習期的表現和作品來作為衡量獎學金或者其他評價體系的標準。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有多種,如調研報告、規劃設計、案例分析、文學藝術作品等。如果畢業生能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實習作品,就應該允許其參加畢業答辯和申請新聞學位。

  參考文獻:

  [1]歐陽明,馬菁華,徐雙,王婷.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困局與轉變[J].中國出版,20094:28.

  [2]德勒茲法.時間,影像,電影[M].謝強,等,譯.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229-230.

  [3]杜駿飛.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向何處去[J].香港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1:78.

  [4]童兵.新聞改革新思路和新聞教育新突破[J].香港:中國傳媒報告,20034:4.

  [5]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中國新聞教育的改革思考[J].新聞學論集,20131:141.

  [6]曾建雄,曾俊,鄧文豔.新聞傳播類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危機與轉機——關於變革國內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思考[J].現代傳播,20103:126-127.

  [7]王天定.中國新聞教育問題探究[J].中華新聞報,200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