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創新實用教案

  語文新課改使教育工作者們對原有的教學進行反思,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案編寫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目讀導育

  1.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到匠心。

  3.熟讀課文,領悟故事中作者寄託的深層含義。

  4.聯絡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暢談讀後感受。

  ***解說: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體會作者寄託的深意,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自讀程式

  1.學生自由讀,查工具書,除“自讀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詞語外,注意下列詞語的音形義。

  颶風 飛飈 崩潰 翱翔 引吭高鳴

  2.教師範讀,引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鶴群翔空的壯麗、鶴鷹之戰的壯烈、救助傷鶴的感人。

  3.學生帶著問題讀。

  ①整體感知,理清思路,領會作者寄託的深意。

  ②精段研讀,體悟語言。

  思考:課文哪一部分最打動你?為什麼?

  4.分組討論,交流感受。

  5.表情朗讀,讀出情味。

  ***解說:散文的閱讀重在“感悟”,品味語言。引導學生以學習語言為突破口,在誦讀中體悟語言,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也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自讀程式著眼於語言學習,教師範讀營造情境,使學生儘快地融入課文所設定的特定情感氛圍中。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理解作者如何佈局謀篇,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再寫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絡。精段研讀,根據學生對語言的不同體悟,反覆玩味。由整體到區域性更有助於積累語言和把握作者的思想。討論交流,在對話、辯論中展示學生思維的個性風采。***

  自讀點撥

  1.作者簡介。

  江口渙***1887~1975***,日本小說家、評論家。生於東京。1912年發表處女作《海上浮舟》,帶有明顯的惟美主義色彩。後受夏目漱石等作家影響,開始冷靜地觀察社會和人生,創作方法轉向現實主義。成名作《一個女人的犯罪》,表現出批判的鋒芒。長篇小說《火山下》是他成為無產階級作家的最初作品。1948年發表長篇小說《新娘子和一匹馬》,是一部反映日本現代農村生活、批判侵略戰爭的重要作品。江口渙的評論著作帶有回憶和自傳性質,主要有《我的文學半生記》《續我的文學半生記》《戰鬥的作家同盟——我的文學半生記後編》。

  2.主題說明。

  作者以鶴鷹之戰為核心,以戰前鶴群翔空的壯麗景觀為鋪墊,以戰後救助傷鶴為深化,表現鶴群強大的凝聚力,在強敵面前的那種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大無畏的精神尤為壯烈,全文始終凸現了日本民族的“團隊”精神。***在這裡作者無疑秉承了日本民族的傳統,以鶴喻指本民族。我們不難理解二次大戰後,日本能從戰爭的廢墟中迅速恢復並高速發展的原因。聯絡這一點,給我們的啟迪應該是深刻的。***

  3.思路剖析。

  文章一開始由遠及近描寫了鶴群翔空的壯麗之景。鶴群隊形在排頭大鶴的引領下變化錯落有致,整齊有序,令人驚歎。這裡悠然輕鬆,美不可言,為下文驚心動魄的鶴鷹之戰作了鋪墊,以靜襯動。接下去作者筆鋒一轉,“就在這時”蒼鷹出現了,“靜靜旋轉的鶴群”立即“崩潰”“驚恐”“慌亂”“混亂”。在“壯勇剽悍”的蒼鷹面前似乎是不堪一擊的,但是,“團結就是力量”,“鶴分為幾群”,“擰成一團,拼命向蒼鷹撲去”,“形成漩渦狀”,蒼鷹也“只能束手無策”。這是鶴群的凝聚力,團隊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對外是如此的齊心,對內拯救受傷面臨掉隊死亡的“同胞”,又是何等一致。第三部分救助傷鶴出人意料,同樣感人肺腑,作者把他所寄託的深意進一步深化。最後鶴群恢復如初,由近及遠,向北飛去,照應了文章開頭。

  本文以“戰前—戰時—戰後”為序,分為三部分:一***1~9***鶴群翔空的壯麗景觀;二***10~16***鶴鷹之戰的壯烈場面;三***17~25***救助傷鶴的動人情景。

  ***第三部分也可分解為17~23和24、25兩部分***

  4.寫法解說。

  本文描寫富有層次感,如第一部對鶴群隊形變化的描寫,淋漓暢快,確實給人一種“美不可言”的愉悅。語言明快,整散結合,富有節奏感,讀來給人一種韻律美。用詞精練準確,如迎戰蒼鷹時,作者用了“擰”“撲”等動詞,充分表現了鶴群團結一致、誓死一戰的決心。恰當形象的比喻修辭的大量運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說:要把握作者寄託的深意,瞭解一些作者所在民族的風俗人情大有必要,也是開掘主題的依據。教師略加點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品文的同時聯絡實際,暢談感悟,收穫會更豐富更深刻。***

  自讀思考

  1.你心中的“鶴”與“鷹”分別是怎樣的形象?你怎樣理解本文中“鷹”的形象?

  2.第一部分為什麼鶴群翔空描寫得如此“壯觀綺麗,美不可言”?

  3.閱讀“自讀提示”第一句話:“鶴群翔空,多麼壯麗的鶴鷹之戰,多麼壯烈!”想一想這句話在表述上有沒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4.整理自讀感悟,以《<鶴群翔空>給我的啟示》為題寫一篇短文。

  ***解說:思考題的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幫助學生整理歸納所學所知;二是幫助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在語文課與生活之間架設一座橋樑,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參考答案

  1.鶴是本文作者描寫、讚頌的主體,寄託了作者的思想,鷹作為鶴的敵人出現,以其壯勇剽悍反襯出鶴的無畏和英勇。2.為下文作鋪墊,以鶴姿的“美不可言”襯托鶴鷹之戰的殘酷壯烈,以靜襯動。3.這句話可改為:“鶴群翔空,多麼壯麗;鶴鷹之戰,多麼壯烈!”這樣比原句句式更整齊,意思更明確,提示性更強。4.略。

  的反思

  講完《鶴群翔空》,聽了各位老師評的課,感覺深受啟發。

  第一環節為整體感知,整個板塊顯得有些亂,學生回答問題雖然比較積極,但是思路比較窄,當時就在考慮怎麼引導他們往更廣闊的角度思考,但一時也沒想起來,所以最後我自己弄了個總結,從課文層次、構思和手法、語言和細節、內容和主題還有作者等多方面進行了總結,但後來自己考慮應該進行板書,讓它們以一種模式的方式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話,學生在學習下一篇課文的時候,在整體感知環節就能知道從哪些方面來進行總結了。

  第二環節叫尋讀課文,續寫一個句子。其實本意是一方面引導學生積累文中優美的字詞短語、美句,一方面期待學生能從寫作手法***比如能發現文中的首尾照應,段落之間的自然過渡,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利用連續的比喻來寫壯麗景觀的方法等***方面有所發現,但學生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他們似乎把我的意思理解深了,把這一環節變成了賞析美句,雖然我有意提示,但他們還是按照一貫的思路來回答問題,課後我反思自己,這一環節可以直接變為尋讀課文,積累一個句子,並且舉行一個小小的一分鐘限時背誦活動,馬上把自己的積累內化沉澱為自己的東西,我想,哪怕學生只記住幾個詞或者一個美句,這一環節就是成功的。而寫作手法方面的知識稍有深度,可以放在第二課時,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培養他們的習慣。楊老師評課的時候還給了我這樣的建議,何不拋棄這三句話,只教積累呢?我想這真的可以試一下,學會積累、善於積累,內化沉澱,學以致用,這不正是語文所追求的境界嗎?

  第三環節為賞析課文,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環節我總覺得進行的很倉促,如果學生沒有預習,應該會很失敗,而且第二環節很多學生已經開始了賞析,所以不應該再單獨拿出來,如果能順著學生的思路,在第二環節把它完成會更好一些。第三環節可以再完成別的內容。這讓我認識到,課堂上動態的生成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老師如果對文字沒有深入的解讀,對教學設計沒有精細的準備,就很難把握課堂上發生的變化。

  臨下課時,三句話也沒有進行總結,這節課最大的目的就是交給學生一種自讀課文的方法,卻在匆忙之際忘記了總結,在很多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前,老師沒有提點導致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我自己認為這是本節課最大的敗筆。

  昨天王翠霞老師去齊都中學學習回來,把聽的一節課簡單說了說,恰巧講的也是《鶴群翔空》,所以我特別留意了一下。

  看完王愛娟老師的《鶴群翔空》教學設計,我的第一感覺是實實在在的教會了學生什麼,而我的課總是感覺形式要重於內容,一節課下來學生並沒有多少收穫,常此以往,學生學習難免浮躁,語文素養更難以提高。還有王老師已經從語文寫了什麼開始向怎麼寫的過渡了,而我還停留在原地,這更是我應該學習的地方。我想今後我努力的方向已經很清楚了,我要汲取別人腳踏實地,夯實知識的優點,加上自己的特點,讓自己的語文教學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