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的文字內容

  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在學生時代裡,做數學手抄報也是很重要的。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圖片***1***

  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圖片***2***

  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圖片***3***

  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圖片***4***

  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圖片***5***

  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的內容:數學家的故事

  汪萊***1768一1813***,是中國古代數學家,字孝嬰,號衡齋,徽款縣人。

  ***一***早歲維艱

  汪萊祖上以“詩書繼世,孝友傳家”為家訓,其父汪昌早失親,就此家道中衰。但汪昌博覽群書,能詩善文,並曾中舉人,撰有《靜山堂詩文集》。 1768年9月27日,汪萊就誕生在這樣一個貧寒的讀書人家庭,其出生地在歙縣瞻漠***今稱記***之靜山堂。

  汪萊自幼秉承文學,6歲能詩,14歲入庫。當時款縣水、旱不斷,家中生活更加艱辛。有一次汪萊奉父母命進城典當衣 歸途遭惡犬咬齧,在腿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疤。這種艱難的活環境,鑄就了他日後堅毅、頑強和獨立不羈的個性。

  ***二***舌耕生涯

  1788年,汪昌去世,汪萊也開始離家謀生。這一年他剛滿20歲,首先來到蘇州,在葑門外教館。在此期間,汪萊結識了著名學者焦循,並開始研讀《梅氏歷算全書》和《數理精蘊》等數學著作。1792年,汪萊返歸故里,在家中自制渾儀、簡平儀等並用它們來觀測天象,這一期間他完成了一部名為《參兩算經》的最早的數學作品。1796一1798年,汪萊先後與自己的同鄉好友巴樹谷、江玉討論數學,完成《弧三角形》和《勾股形》兩部書稿。 17***,巴樹谷將此兩書合為一帙刊行,取名《衡齋算學》,這就是汪萊數學著作的最早刊本。同年汪萊鄉試不第,巴樹谷適有失子之傷,二人“移其情”於數學,“演得三幹言”,這就是後來成了《衡齋算學》之三的《平圓形》。l799年,汪萊又應親戚汪應埔之請“構難題數端往諸算學博士”,此即又一篇《弧三角形》,連同舊著《遞兼數理》一道,後來成為《衡齋算學》之四。

  1801年,汪萊由歙縣來到揚州,在翰林秦恩復家教館。秦家藏書頗豐,當時的揚州又是學士名流薈萃的中心,汪萊在此讀到了宋元數學家秦九韶、李冶的著作,又得以與張敦仁、江藩、錢獻之、李銳等相識。在對秦、李算書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汪萊寫成了關於方程論的《衡齋算學》之五。這年秋天,汪萊離揚州赴六安,途中撰成《衡齋算學》之六。年底,汪延麟在揚州為他刊刻了六卷本的《衡齋算學》。

  汪萊與乾嘉時代的另一個大數學家李銳初次會面於1800年。《衡齋算學》之五寫成後,他曾分送數人徵詢意見;其中唯有李銳理解他的用心,贊為“窮幽極微,真算氏之最”李銳又作跋文一篇,後來也被收入《衡齋算學》之中。 1804年,李銳應知府張敦仁之邀來揚州充任幕賓,當時焦循也在揚州,汪萊與他們二人交往頻繁,時人稱他們為“談天三友”。在此期間,汪萊繼續鑽研方程論,撰成《衡齋算學》之七。至此,汪萊的主要數學著作都已完成。

  四年級數學世界手抄報的資料:數學名言

  1*** 數學是各式各樣的證明技巧。——維特根斯坦

  2*** 注意對特殊情況的觀察,能夠導致一般性的數學結果,也可以啟發出一般性的證明方法。——波利亞

  3*** 我們能夠期待,隨著教育與娛樂的發展,將有更多的人欣賞音樂與繪畫。但是,能夠真正欣賞數學的人數是很少的。——貝爾斯

  4*** 數學被人看作是一門論證科學。然而這僅僅是它的一個方面。以最後確定的形式出現的定型的數學,好像是僅僅含證明的純論證性的材料。然而,數學的創造過程是與任何其他知識的創造過程一樣的。在證明一個數學定理之前,你先得推測這個定理的內容,在你完全做出詳細證明之前,你先得推測證明的思路,你先得把觀察到的結果加以綜合,然後加以類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嘗試。——波利亞

  5*** 推廣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價值不大的,另一種是有價值的。推廣之後沖淡了是不好的,推廣之後提煉了是好的。用水把酒精沖淡了是容易的,但這沒有價值了;從好的東西中再提煉出更加純淨的精製品是不容易的,但卻有價值。——波利亞

  6*** 數學的題目一定要做,但學數學並非單單解題,題目太多,沒有思考,便沒有意義:題目要想,想完之後要想怎麼改。——李信明

  7*** 特殊化與一般化是有用的輔助問題的重要源泉。——波利亞

  8*** 數學不可比擬的永久性和萬能性及他對時間和文化背景的獨立行是其本質的直接後果。——埃博

  9*** 人具上資而意理疏莽,即上資無用;人具中才而心思縝密,即中才有用;能通幾何之學,縝密甚矣。故率天下之人而歸於實用者,是或其所由之道也。——徐光啟

  10*** 學習數學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祕。如所知,星球與地層、熱與電、變異與存在的規律,無不涉及數學真理。如果說語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聲,那麼數學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並且反覆地重複著事物如何變異為存在地故事。數學集中並引導我們地精力、自尊和願望去認識真理,並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正如文學誘導人們地情感與瞭解一樣,數學則啟發人們地想象與推理。——Chancellor,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