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怎樣護理新生兒寶寶

  新生兒寶寶的身體是非常脆弱的,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很多問題,掌握科學的方式和方法去護理,讓寶寶健康成長。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新生兒的護理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新生兒的護理知識

  “新生兒期”主要是指胎兒從母親子宮內挽出到外界生活的適應期,由於這段時期新生兒的身體系統各個臟器功能的發育尚未成熟,臨床上一般將新生兒分為三類

  足月兒:胎齡滿37周至不滿42足周的新生兒。

  早產兒:胎齡滿28周至不滿37足周的新生兒。

  過期產兒:胎齡滿42周以上的新生兒。

  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因而易感染,護理起來必須細心、科學、合理。專家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給予指導。

  1.居室環境

  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盛夏要適當降溫,而冬天則需要保暖,但均應注意通風時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

  而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其實這是不宜的,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裡學會適應,而避免陽光直射眼部。

  2.衣服和尿布

  新生兒的內衣***包括尿布***應以柔軟且易於吸水的棉織品為主,最好不要用化纖或印染織品;衣服的顏色宜淺淡,便於發現汙物,並防止染料對新生兒面板的刺激;衣服儘量寬鬆,不妨礙肢體活動且易穿易脫;由於新生兒頭部散熱較大,氣候寒冷或室溫較低時應該戴小帽子,同樣要柔軟舒適。

  尿布用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做到勤洗勤換,通常白天要換4次以上,晚上應換2次以上,每次更換時均應清洗小屁股,並外塗適量護膚油劑;尿不溼則選擇質量較好且透氣效能好的,在家裡時儘量用尿片,出門或睡覺時則用“尿不溼;注意尿片或尿不溼包裹不宜太緊,以便四肢自由伸展。

  3.睡眠和睡姿

  睡姿影響呼吸,且新生兒頭顱比較軟,良好的睡姿有利於頭顱的發育。建議有個舒適、厚度為1~2公分的小枕頭,中間稍微下陷,兩頭微起。

  最好的睡姿是仰臥或側臥,以避免壓迫胸肺部,建議在餵養後多采取側睡,以免溢奶或嗆咳造成窒息;在採取仰臥位時,應當經常變換體位;足月兒因活動力較強,出生頭幾天可以適當採取俯臥,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流出,防止嘔吐物倒流入氣管,但俯臥必須拿去枕頭,頭側向一面,此時要有家長在一旁監護。

  新生兒通常每天要睡18~20個小時,但未滿月的寶寶不宜長時間睡眠,家長應該每隔2~3個小時弄醒一次,以方便餵養。

  4.哺乳和餵養

  新生兒餵養是門很大的學問。專家的觀點是出生後母乳餵養越早越好,一般為出生後半小時左右。如果媽媽暫時沒有分泌乳汁,也要儘量讓新生兒吮吸乳頭,以促進乳汁分泌,並增進母嬰的感情利於母體因分娩造成的產後傷口的癒合。

  母乳餵養時應採取“豎抱位”即頭部略抬起,這是最理想、最符合自然規律的餵奶方式。在這種姿勢下新生兒和父母親相對而視,還可增加相互間的親密感;母乳餵奶前應先洗手並將乳頭清洗乾淨,母親如有呼吸道疾病餵養時應戴口罩,如乳房上面板有破裂或炎症,應諮詢醫生後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哺乳。

  哺乳的時候最好是一邊乳房吸空餵飽後下一次再換另一邊乳房,以防殘奶淤積在乳房內,如一邊乳房一次餵飽後仍有多餘的乳汁,則最好將其擠掉,以促進乳房的正常泌乳並避免乳汁淤積或繼發感染。

  人工餵養儘量不要直接喂服新鮮奶,因為其中所含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不適合新生兒;混合餵養***母乳餵養和代乳品餵養相結合***時,應先以母乳餵養為主。

  人工餵養時奶嘴洞大小應適中並注意溫度,奶嘴餵奶時儘量不要讓寶寶吸進空氣,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後可輕拍寶寶背部,以免積氣。此外要對奶瓶、奶嘴嚴格煮沸消毒。

  餵養不需太講究定時,一般情況下3小時左右喂一次,每次以吃飽吃好為原則:即寶寶吃奶後不哭不吵,且體重正常增長。

  5.預防感染

  護理新生兒時,要注意衛生,在每次護理前均應洗手,以防手上沾汙的細菌帶到新生兒細嫩的面板上面發生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或帶菌者則不能接觸新生兒,以防新生兒受染。如新生兒發生傳染病時,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者隔離觀察。產母休息室在哺乳時間應禁止探視,以減少新生兒受感染的機會。

  6.面板護理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在臍帶未脫落前,儘量不用盆浴,而採用乾洗法為新生兒擦身。臍帶脫落後,則可給予盆浴,宜用無刺激性的嬰兒專用香皂,浴後要用幹軟的毛巾將身上的水吸於,並可在面板皺褶處塗少許香粉。每次換尿布後一定要用溫熱毛巾將臀部擦乾淨,有時因尿液刺激使臀部皮膚髮紅,這時可塗少許無菌植物油。寒冷季節臀紅明顯時,還可用電吹風在紅臀區域性吹烤,每日3~4次,每次5~10分鐘***電吹風不可離面板太近,以防燙傷***。7.五官護理

  應注意面部及外耳道口、鼻孔等處的清潔,但勿挖外耳道及鼻腔。由於口腔粘膜細嫩、血管豐富,極易擦傷而引起感染,故不可經常用勁擦洗口腔,更不可用針、特別是不潔針去挑碾牙齦上的小白點——上皮小珠***俗稱“馬牙”或“板牙”***,以防細菌由此處進人體內而引起敗血症。

  新生兒的護理要點

  新生兒的護理需要特別細緻周到,護理新生兒初步要注意以下要點:

  1.清理口腔:胎兒娩出時應迅速清除口咽部的粘液和羊水,以免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不要擦洗口腔,因新生兒口腔粘膜薄嫩,易受損傷。如果出現“鵝口瘡”─—口腔粘膜出現點片狀的白膜,可輕輕塗擦制黴菌素藥水。

  2.保溫: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將其全身輕輕擦乾,用潔淨溫暖的棉毯包裹。室溫不能低於23℃。新生兒體溫應保持在36~37℃。生後第一天每4小時測一次體溫,體溫穩定在36.5℃左右時,可改為每6~12小時測一次。若體溫低於36℃或高於38℃時,應查詢原因,進行處理。

  3.滴眼:初生後即用0.5%新黴素或0.25%氯黴素滴眼,以防新生兒眼炎。眼睛分泌物多時,可用生理鹽水或2%硼酸棉球拭淨後再滴眼藥。

  4.體位:除媽媽抱起餵奶外,新生兒整日臥床休息。應保證有足夠睡眠時間,每日在20小時以上。最好採取側臥位,尤其餵奶後應向右側臥,平時採取左側臥。經常變換體位,可防止睡偏頭。仰臥不安全,此種體位,如漾奶時,可引起窒息。可不必枕枕頭,如枕時枕頭的高度應大致同肩寬,更不能用硬枕頭來矯正頭形。

  5.注意居住環境:居住環境要特別注意兩個因素:第一是通風因素。新生兒的居住環境要求有適當的通風氣流,同時要避免傳統房屋坐南朝北格局的穿堂風;第二是噪音因素。高分貝、刺耳噪音要注意隔離,以免對寶寶的聽覺器官造成傷害。

  6.注意冷熱護理:因為新生兒體溫調節機能差,因此,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防暑降溫,平時要根據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7.注意面板護理:新生兒面板嬌嫩,容易損傷,因而接觸動作要輕柔,衣著要寬鬆,質地要柔軟,不宜釘釦子或用別針。要用溫水擦洗面板皺摺處,每次大小便後清洗,並用毛巾擦乾。

  8.注意臍帶護理:在新臍帶未脫落時,每天用0.5%聚乙烯醇醚絡碘溶液擦洗臍部一次,然後用消毒紗布蓋上,不要放盆內洗澡。臍帶脫落後,可以不用紗布,但必須保持臍部乾燥清潔。發現臍部有紅或有膿性分泌物,則應進行消炎處理。

  9.要保證充足睡眠:經常變換新生兒的睡姿,以防止頭顱變形。

  10.處理特殊生理現象:如所謂的新生兒“馬牙”、女嬰出生後數天內陰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紅尿、乳房腫大、紅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黃疸***出生後2-3天出現***等,這些過幾天后就會自然消失,不必特殊處理。如果時間較長或有其它不良反映,則應去醫院檢查。

  新生兒的護理誤區

  1.生理性黃疸誤認為肝炎:新生兒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4~5天后最明顯,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況良好,無不良反應,稱“生理性黃疸”。如果10天內黃疸消失,就不是病態,更不是肝炎,叫“生理性黃疸”。它一般在生後第4~5天出現,一週左右消失。早產兒黃疸可持續到14天消失,產生原因:

  ***1***孩子體內紅細胞破壞增加,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加,使皮膚髮黃。

  ***2***新生兒肝臟發育不成熟,肝細胞產生的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不足,不能有效的將間膽轉化為直膽而由膽道排洩,間膽在血中濃度增高,引起面板黃染。總之,生理性黃疸屬正常生理過程,不需要治療。

  2.擠壓乳腺:新生兒的乳房在生後第4~5天出現輕度腫脹,並有少許乳汁溢位,7~10天達高潮。這是因為母親在妊娠後期體內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兒通過胎盤吸收了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時性腫脹,無論男孩、女孩都可有,屬於生理現象,2~3周即可消失,千萬不要擠壓,它的惡果就是患“乳腺炎”。

  3.錯棄初乳:初乳是指產後12小時以內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顏色太黃,比較清淡,所以有的人認為“初乳”是“壞乳”而白白擠掉,甚為可惜。因為初乳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礦物質,同時還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能殺死破傷風桿菌、百日咳桿菌、肺炎雙球菌及引起腹瀉致病的大腸桿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兒麻痺等病毒。實踐證明:產後開奶時間越早,乳汁分泌越好;吸吮越勤越早,產乳越多。

  4.正常溢乳誤為嘔吐:新生兒胃賁門括約肌鬆弛,幽門括約肌相對較緊張,胃容量小***約為30~60毫升***,胃呈水平位,故易發生溢乳。喟奶後應將豎起,輕拍後背,排出嚥下的空氣,然後取右側臥位,枕頭高3~4釐米即可。少量溢乳屬正常現象,不應按嘔吐治療。

  5.誤擦胎脂:胎脂有保護面板、防止細菌感染及保溫的作用。除胎脂較厚,面板皺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處,略加擦拭,以防胎脂分解成脂肪酸刺激區域性面板而發生糜爛外,其它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6.脫水熱誤為感染:少數新生兒出生後的第3~4天有一過度性發熱,體溫驟升,有時可達39℃左右,但一般情況良好,夏季多見。若補足水份後,體溫可於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不需治療。有人誤為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是不必要的。

  7.新生兒脫髮:有些新生兒出生的時候頭髮很好、很黑,過些日子有的地方會脫髮,這不是病態,屬正常現象,俗稱“奶禿”,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頭髮也會越長越好的。不過造成新生兒脫髮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8.四肢抖動是不是抽瘋了:因新生兒大腦發育不夠完善,對下級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弱,常出現不自主和不協調的動作或睡眠時會因突然抖動而驚醒,父母不必擔心,這不是病態,是正常現象,慢慢可以隨孩子的增長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