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腫瘤藥物分類及作用機制

  近50年的抗腫瘤藥物研究開發工作使腫瘤化療取得相當的進步,那麼你瞭解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抗腫瘤藥物分類

  一、抑制核酸***DNA和RNA***生物合成的藥物:如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羥基脲、甲氨蝶呤、6-巰嘌呤等。

  二、直接破壞DNA結構與功能的藥物:如烷化劑、鉑類製劑和抗腫瘤抗生素等;

  三、干擾轉錄過程阻止RNA合成的藥物:如放線菌素D、柔紅黴素、阿黴素等;

  四、影響蛋白質合成與功能的藥物:如長春鹼類、紫杉醇;

  五、影響激素平衡的藥物:如雌激素、雄激素、抗雌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六、抗腫瘤輔助治療藥物:如昂丹司瓊、亞葉酸鈣等。

  抗腫瘤藥物作用機制

  惡性腫瘤發生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核酸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在合成的過程中,從其前體形成核苷酸,此後按一定順序聚合成核酸。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認為DNA是模板,以DNA為模板形成信使RNA***mRNA*** 及各種轉運RNA***tRNA*** 共同在核蛋白體上以氨基酸為原料合成蛋白質。同時生成的某些酶又負責合成DNA和核苷酸,這一較為複雜的過程就是抗腫瘤藥物作用的靶點。

  臨床上常用的抗腫瘤藥物:1.直接破壞DNA並阻止其複製的藥物如烷化劑、部分抗生素、鉑類等。此類藥物的作用位點是DNA,主要影響DNA的解旋和複製,同時可使DNA單鏈或雙鏈斷裂,使其細胞分裂無法進行,以控制腫瘤的發生與發展。2.影響核酸***DNA、RNA*** 生物合成的藥物如抗代謝類藥物:甲氨喋呤、氟脲嘧啶、阿糖胞苷等。主要影響腫瘤細胞的酶系,使DNA或RNA的前體物合成受阻,最後達到DNA或RNA形成障礙,影響核酸生物合成,致腫瘤細胞生長繁殖受到抑制,促使細胞凋亡。3.作用於核酸轉錄的藥物如抗生素類藥物:放線菌素-D、阿克拉黴素等。選擇性作用於DNA模板,抑制DNA依賴性RNA多聚酶,影響RNA合成。4.影響微管蛋白合成的藥物如植物類藥:紫杉類、長春鹼類、鬼臼鹼類。主要影響有絲分裂,阻止其增殖期的程序。5.其他類藥物如生物反應調節劑,可增強宿主抗腫瘤反應,增強宿主對細胞毒性物質的耐受能力,改變細胞膜結構,增強免疫原性,預防其細胞轉化。靶向治療藥物是以腫瘤細胞的特性改變為作用靶點,在發揮抗腫瘤活性的同時,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毒性反應。

  抗腫瘤藥物發展史

  傳統的抗腫瘤藥物作用於DNA複製和細胞分化,雖然有嚴重的副作用,但它們用於治療一些癌症還是很有效的。為了減少副作用,提高腫瘤藥物的特異性,一些針對癌蛋白訊號通路的藥物被開發出來,由於這類藥物易產生耐藥性而在應用上受到限制。

  如今,作用於不同細胞機制的小分子抗癌藥物不斷湧現,它們作用的靶點包括染色體修飾、熱休克蛋白、分子伴侶和蛋白激酶等,與正常細胞相比,這些靶點對於癌細胞更為重要。本文將回顧抗腫瘤藥物研發歷程,並比較作用於腫瘤依賴的細胞機制和訊號傳導分子兩類靶點的抗癌藥物的優點和侷限性。

  癌症的靶向治療已經是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其應用前景非常廣泛,靶向藥物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血管生成抑制劑、mTOR訊號通路阻斷劑以及表觀遺傳途徑干預等。靶向抗癌藥對正常細胞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新型抗腫瘤藥物的開發不能侷限於靶向單一的訊號傳導分子,相反,應該同時靶向腫瘤細胞生長和存活所需要的且相對正常細胞更加依賴的多個機制,比如染色質修飾、蛋白質構象和摺疊、翻轉等。這樣的藥物可能使腫瘤細胞不容易出現藥物誘導的單靶點的突變或者啟用其他可替代的旁路途徑,從而產生耐藥性。

  在未來腫瘤藥物治療中,不再可能使用單一藥物療法,為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最有可能成功的辦法是,尋找並闡明不同腫瘤的分子特徵,然後給予針對性的藥物種類或藥物組合進行治療。一個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是否存在某種訊號通路決定了HDACs抑制劑、HSPs抑制劑、蛋白酶體抑制劑的抗腫瘤活性。總體來說,在未來的藥物研發中,需要利用生物標記物來確定候選藥物的功效,以及協同優化現有的治療方案,從而有望實現腫瘤治療的又一次飛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