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是 《古詩十九首》之一,為五言詩,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之一。大家平時會關注嗎?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原文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譯文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樓矗立眼前,堂皇高聳恰似與浮雲齊高。

  高樓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綺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翹的閣簷,階梯有層疊三重。

  樓上飄下了絃歌之聲,這聲音是多麼的讓人悲傷啊!誰能彈此曲,是那悲夫為齊君戰死,悲慟而"抗聲長哭"竟使杞之都城為之傾頹的女子。

  商聲清切而悲傷,隨風飄發多淒涼!這悲弦奏到"中曲",便漸漸舒徐遲蕩迴旋。

  那琴韻和"嘆"息聲中,撫琴墮淚的佳人慷慨哀痛的聲息不已。

  不嘆惜錚錚琴聲傾訴聲裡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對那知音人兒的深情呼喚。

  願我們化作心心相印的鴻鵠,從此結伴高飛,去遨遊那無限廣闊的藍天白雲裡!

  鑑賞

  這是一首寫知音難覓的詩。從詩意看,詩中主人公是一位在生活中因失意而彷徨的人。淒涼的絃歌聲從重門緊鎖的高樓上隱隱傳來,其聲調的悲涼深深地感染了樓下聽歌的人。詩中沒有點明時間,從情理說大約正什夜晚。在萬籟俱寂中,聽那"音響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籠蓋而下的感覺吧。

  這感覺在詩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傳說他為齊君戰死,妻子悲慟於"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聲長哭"竟使杞之都城為之傾頹***崔豹《古今注》***。

  而今,詩人所聽到的高樓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頹杞都之悲,故以之為喻。全詩至此,方著一"悲"字,頓使高樓聽曲的虛境,蒙上了一片淒涼的氛圍。

  從那清婉悠揚、感慨哀傷而又一唱三嘆的歌聲中,詩人清晰地感受到了歌者經歷的慘痛和被壓抑的內心痛苦。這令人不禁要推想,歌者是誰?莫非是杞梁妻那樣的憂傷女子?詩人既在樓下,當然無從得見;對於讀者來說,便始終是一個未揭之謎。

  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詩中將其比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這女子大約全不知曉,此刻樓下正有一位尋聲而來、佇聽已久的詩人在。她只是錚錚地彈著,讓不盡的悲哀在琴聲傾瀉:"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商"聲清切而"多傷",當其隨風飄發之際,聽去該是無限淒涼。這悲弦奏到"中曲",便漸漸舒徐遲迴,大約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之境。

  接著是鏗然"一彈",琴歌頓歇,只聽到聲聲嘆息,從高高的樓窗傳出。"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在這陣陣的嘆息聲中,正有幾多壓抑難伸的慷慨之情,追著消散而逝的琴韻迴旋!這四句著力描摹琴聲,全從聽者耳中寫出。但"摹寫聲音,正摹寫其人也"。

  可是,最值得憂傷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沒有人能夠理解她箇中的傷感,知音難覓可能才是她感傷嘆息的真正原因。詩人借高樓上的歌者之悲抒寫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但傷知音稀"是一種具有廣泛社會性的苦悶、悲傷和期待。

  詞人將所抒之情融於幻景之中。對於聲音的描寫細膩生動,歌者與聽者遙相呼應,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冀全面地展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