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這首詩。全詩十四句,作者一口氣寫完的,這當然很質直。這首詩寫客中對酒聽歌的感慨,表現出『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憤激心情。大家平時會關注嗎?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原文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

  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

  譯文

  今天這麼好的宴會真是美極了,這種歡樂的場面簡直說不完.

  這場彈箏的聲調多麼的飄逸,這是最時髦的樂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過樂曲發表高論,懂得音樂者便能聽出其真意.

  音樂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願,只是誰都不願意真誠說出來.

  人生像寄旅一樣只有一世猶如塵土,剎那間便被那疾風吹散.

  為什麼不想辦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樂享富貴榮華呢

  不要因貧賤而常憂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

  註釋

  〔良宴會〕『良』,善也。『良宴會』,猶言熱鬧的宴會。

  〔雜具陳〕『具』,備也。『陳』,列。『雜具陳』,猶言難以一一述說。

  〔彈箏奮逸響二句〕『箏』,樂器。『奮逸』,不同凡俗的音響。『新聲』,指當時最流行的曲調。指西北鄰族傳來的胡樂。『妙入神』,稱讚樂調旋律達到高度的完滿調和。

  〔令德唱高言二句〕『令』,善也。『令德』,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唱』古作『倡』,這裡泛用於言談,『唱高言』,猶言首發高論。『真』,謂曲中真意。指知音的人不僅欣賞音樂的悅耳,而是能用體會所得發為高論。

  〔齊心同所願二句〕上句說,下面感慨為人人心中所有,下句說,這種感慨大家都沒有把它說出來。

  〔奄忽若飆塵〕『奄忽』,急遽也。『飆塵』,指狂風裡被捲起來的塵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虛。

  〔何不策高足二句〕『路』,路口。『津』,渡口。『據要路津』,是說佔住重要的位置。要想『先據要路津』,就必須『策高足』。『高足』,良馬的代稱。『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

  〔無為守貧賤〕不要守貧賤,是勸誡的語氣,和『何不策高足』的反詰語氣相稱應,表示一種迫切的心情。

  生別離:活生生地分離。

  天一涯:天一方。意思是兩人各在天之一方,相距遙遠,無法相見。

  阻且長:艱險而且遙遠。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胡馬南來後仍依戀於北風,越鳥北飛後仍築巢於南向的樹枝。意思是鳥獸尚眷戀故土,何況人呢?胡馬,泛指北方的馬,古時稱北方少數民族為胡。越鳥,指南方的鳥,越指南方百越。這兩句是思婦對遊子說的,意思是人應該有戀鄉之情。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相離愈來愈遠,衣帶也愈來愈鬆了。意思是人由於相思而消瘦了。已通"以"。 緩:寬鬆。

  浮雲蔽白日:這是比喻,大致是以浮雲喻邪,以白日喻正。想象遊子在外被人所惑。 蔽 :遮掩

  不顧反:不想著回家。顧,念。反通"返"。

  思君令人老:由於思念你,使我變得老多了。老,指老態,老相。

  歲月忽已晚:一年倏忽又將過完,年紀愈來愈大,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歲月已晚,指秋冬之際歲月無多的時候。

  棄捐勿複道:什麼都撇開不必再說了。捐,棄。

  努力加餐飯:有兩說。一說此話是對遊子說,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另一說此話是思婦自慰,我還是努力加餐,保養好身體,也許將來還有相見的機會。

  鑑賞

  這首詩寫得很別緻。全詩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氣說完的,這當然很質直。所說的內容,不過是在宴會上聽曲以及他對曲意的理解,這當然很淺近。然而細讀全詩,便發現質直中見婉曲,淺近中寓深遠。他是怎麼說的,說了些什麼:今天的宴會啊,真是太棒了!那個歡樂勁,簡直說不完,光說彈箏吧,彈出的聲調多飄逸!那是最時髦的樂曲,妙極了!有美德的人通過樂曲發表了高論,懂得音樂,便能聽出其真意。那真意,其實是當前一般人的共同心願,只是誰也不肯明白地說出;那就讓我說出來吧:“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塵土,一忽兒便被疾風吹散。為什麼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貴榮華呢?別再憂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貧賤!”這段話,是興致勃勃地說的,是滿心歡喜地說的,是直截了當地說的。中間有用了不少褒意詞、讚美詞。講“宴會”,用“良”,用“歡樂”、而且“難具陳”。講“彈箏”,用“逸響”,用“新聲”,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講搶佔高位要職,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馬加鞭,先踞要津。這裡的問題是:主人公是真心宣揚那些時人共有的心願呢,還是“似勸***鼓勵***實諷”,“謬悠其詞”呢?

  主人公是在聽“彈箏”,而不是在聽唱歌。鍾子期以“知音”著稱,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的暑假,也不過能聽出那琴聲“洋洋乎若江河”,並不曾譯出一首《流水歌》。接著的問題是:這位主人公,究竟是真的從箏聲中聽出了那麼多“高言”、“真意”呢,還是由於“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伸”,因而假託聽箏,把那些誰也不便明說的心裡話和盤托出呢?

  人生短促,這是事實。力求 擺脫“窮賤”、“轗軻”和“苦辛”,這也不能不說是人所共有的心願。既然如此,則不必“諷”,“諷”,也沒有用。然而為了擺脫它們而求得它們的對立面,每個人都爭先恐後,搶奪要位,那將出現什麼情景!既然如此,便需要“諷”,不管有用還是沒有用。由此可見,這首詩的確很婉曲、很深遠。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問題、社會問題,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