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的勵志美文三篇

> > >

  很多年前就聽過一個故事,中國的“菸草大王”,因經濟問題被判死刑,後減刑有期徒刑12年。2011刑滿釋放時,他81歲,2012年開始種植橙子,成為“中國橙王”。一位81歲的老人,竟然在日暮之年二次創業,一時間成為當代的風雲人物。

  前幾天,還因為要引用這個勵志故事,查閱了很多資料。但因為不知道這位前輩的名字,最後引用了其他事例。今天開啟彪悍一隻貓的公眾號,才知道他叫褚時健,一位受人敬仰的老先生,他在今年的3月5日,也就是昨天,因病過世,享年91歲。

  彪悍一隻貓今天發文,題目叫《我曾反覆看他的故事,在很難受的時候》。我能感受的到,他對一位非凡老人的緬懷之情,更能體驗到這位老人對貓叔的巨大影響。

  其實今天開啟電腦以前,我還在為寫什麼題材困惑。並且心理不斷的告誡自己,要再寫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話空話,或者講大道理,就免了吧。不要說可愛敬愛的讀者厭倦了,連自己都會討厭這副說教的嘴臉。

  大道理誰都知道,乾貨這個世界也從來不缺。什麼《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什麼《知識就是力量》,什麼《精英日課》,什麼《認知訓練營》,只要一開啟得到,這些自帶乾貨的文章,鋪天蓋地。但總覺得還是缺少了點東西,一時卻又想不起來。

  那些一路功成名就的精英,離自己實在太遠,有時也只能想想,對自己並不會產生多大的觸動。而這些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或者普通人逆襲的例子,反而會深深的震撼到自己。正如彪悍一隻貓說的:“我們缺的不是乾貨,而是力量。”

  說實話,其實我能堅持日更到現在,不是看到那些成功者賺取了多少財富,不是因為他們在公眾中製造了多大的影響力,更不是他們的觀點或者思想能改變我的現狀。而是他們做事的精神,以及做事人透出的那股特有的氣質和力量,一直感染和推動著我。

  2015年,第一次認識“邏輯思維”,認識“得到”,是因為“羅胖60秒”。那時候,邏輯思維的內容,幾乎全部免費。每天早晨坐在馬桶上,第一時間會開啟“羅胖60秒”。被內容吸引,卻也常常納悶。這麼優質的內容,羅胖每天起早貪黑,要找內容,要錄製,卻全部免費,他到底圖什麼呀?

  並且日更不斷,每一篇都乾貨滿滿,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氣?是什麼支撐他堅持了這麼多年?那時候,真的搞不懂,也看不明白。現在平均每年會在得到上消費好幾千塊錢。這錢顯然掏的心甘情願,並且已成為日常消費的剛需。

  2016年,報著試試的心理,第一次訂閱得到付費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也第一次認識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當時到看他有那麼多個人標籤,位元基金髮起人,原新東方名師,著有《把時間當作朋友》、《七年就是一輩子》,天使投資人等。

  當時就想不通,一個有那麼多頭銜的人,每天要幹那麼多事情。他是怎麼做到,把一個專欄持續不斷日更一整年?我就是要看看,一個牛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專欄從我開始訂閱的十幾個讀者,到一年滿時,使用者達到17萬人,我徹底被這位大神征服了。

  2017年,訂閱吳軍的《矽谷來信》。這位時代的領航者,不僅讓我感受到他淵博的知識,和真知灼見。更讓我對數學、科技、天文、投資等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更是具有多重身份,電腦科學家、矽谷投資人,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尋專家、谷歌中日韓文搜尋演算法的主要設計者。他是暢銷書作家,出版過《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等十幾本書,且本本都是暢銷且長銷的書。

  我不是被他這些頭銜震撼,進而對他產生敬意。而是很多封《矽谷來信》,都是在他周遊世界的時候發出的。其中有好幾封《矽谷來信》,是他在機場,利用乘機前的候機時間寫出的。又一個,要寫滿一整年的牛人。

  我是個普通人,和他們比較,年齡上僅僅相差幾歲,完全是同一代人。但和他們的認知以及財富的差距,卻是天壤之別。他們也並不是我聽到的,神話一樣的存在,而完全顯露著做事人的本色。除了文章中的哲思、道理和精髓的思想,我常常被一種力量推動著前行。

  羅胖從前年開始,就已經售賣20年以後的跨年演講門票。這個我信,並且會一路陪伴。

  何帆,著名經濟學者,北大教授,得到簽約作者。他承諾:從現在開始,每年撰寫一份報告,用30年記錄中國從2019年-2049年的變化。這個我信,我會每年買一本他的新書。

  被稱為股神巴菲特背後那個最聰明的男人查理.芒格,曾經非常遺憾的說:“我如果再年輕三歲,我一定要深入學習新科技行業,那一年他91歲。這個我信,並且我覺得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終生的;

  姜淑梅,60歲的時候,開始認字,75歲開始寫小說。今年她81歲,已經出版4部小說,並且拿了很多獎項,這個我信,她的故事已經被我使用N遍。

  一段時間,在一些人眼裡,看似即將結束,但在另外一些人眼僅僅是開始。丘吉爾有一句話“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的開始,只是開始的結束。”有時候,激勵我們的,並不是一些勵志的道理、名言、或者語言上的煽動,而僅僅是一些故事。

  我們不缺聰明的腦袋,不缺特別的創意,不缺獲取知識的途徑,甚至不缺金錢和時間,我們缺的恰恰是活人的言傳身教。他們曾經是什麼樣的現狀,做過什麼,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你總能透過這些樸實無華的故事,從中獲得一種力量。

> > > > >

  散完步回到家,照例開啟飲水機,衝杯速溶咖啡。坐在電腦前,對著螢幕冥思苦想,一杯咖啡眼看喝完,依然沒有寫作的靈感。然後開啟手機,瀏覽一下公眾號裡新發的文章,看能不能揪出一個合適的話題來。

  ***一***

  日更兩年多,這已經是常態。沒有開始以前,眼花繚亂,思緒萬千,焦慮感瞬間在大腦裡瀰漫。一旦敲出第一個字,內心平靜如水,從容淡定,按部就班,排兵佈陣,決戰已成定局。沒有退路,硬著頭皮,把接下來的事情幹完。

  是因為大腦裡沒有現成的素材?或者是因為沒有深入的思考,不能建立起相應的連結?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人每天的思維在12000多次,大腦其實是一座天然的素材庫。無法輸出,不是沒有素材,也不是沒有深入思考。而是選項太多,我們又太挑剔,都被困在糾結中。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這是《為學》中的一段話,我常常以此自我激勵。

  一旦開始,有些資源會無形向你聚攏,正所謂無路開路,見山開山,遇水搭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那些難事最後就變成了,一個個期待解決的問題。對於做事情的人來說,那也只是時間問題。羅胖說,世間萬物其實都是時間摺疊而成,我們往往被事物的表象擋在門外。只有開始,一切才皆有可能。

  ***二***

  自從讀過馬冉冉的新書《越書寫,越明白》,我就知道,其實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的小孩”。這個內在的小孩一定不是馴養出來的,也不是馴化出來的,更不是調教出來的,它是用抱持式的愛,一點點滋養出來的。

  第一次閱讀馬冉冉的文章,彷彿那些文字不是敲出來的,而是無意間從她的身體裡飄出來的。就像她的呼吸,就像她的微笑,就像她的舉手投足,一笑一顰都是自然的流露。從她的文字裡,你能理解她曾經的掙扎,彷徨、自我的救贖,以至於後來的迴歸自我。

  書寫在她的眼裡,只是一種生活,通過書寫表達對生命的尊重。世間哪有那麼多驚心動魄,驚世駭俗的事情。我們都是活在平凡和卑微中,修復內心的傷痛,調養自我的靈魂,化解情感上淤積。寫作不是為了想要換回什麼,或者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只是一種簡單的記錄。

  “先開始吧!多少寫點算是對自己有所交代。沒有規定必須寫多少,也沒有要求必須寫多好看。隨你。”就像是與內在小孩的相互妥協,從開始的一個字到一句話,從開始的一句話,到最後根本停不下來。有一個無拘無束的環境,才會有一個更大思維空間。

  ***三***

  最近在讀戴維.布魯克斯的書《品格之路》,把我從完美的理想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自私中拉了回來。人活著不是為了逃避苦難,享受快樂和安逸,而是直面一切人生難題。當然一切的努力不是為了一己的名利和個人的成功,而是活在機構中,為整體的利益和集體的榮譽,奉獻青春,乃至於犧牲生命。

  那些英雄之路,開始的時候,也許是為了自我,特別是在經受越來越多的磨難後,明白了生活中其實有“大我”和“小我”之分。每一個大我的喚醒,都是在經受苦難後,聽到了生命的召喚。一切的叛逆,一些的特立獨行,都是上帝為自己賦予了某種特殊的使命。

  看過電影《我不是藥神》,觀眾會被一個藥販子感動。剛開始,他為了生存也不擇手段,為了爭奪兒子的撫養權大打出手,為了一己私利,鋌而走險。而在他獲得鉅額的財富後,錢反而沒有那麼重要,拯救一個特殊的群體,成了他的使命。

  其實具有高貴品格的人,從來都不自由。英雄之旅,總是伴隨著,猜忌、打擊、誣陷、難受、非人的對待,但最終的結果是豐碩的。哪怕面對死亡,也能坦然接受,“大我”因此而成為一種共同的精神依託。

  ***四***

  總是聽人說,一個人的善惡是寫在臉上,對這句話我一直表示懷疑。人的長相都是父母給的,怎麼能由了自己?佛有千面,人有千相,人生百態,各有各的故事吧。就連警察也要憑證據辦案。如果善惡真寫在臉上,那這個世界會少了多少麻煩事。

  幾天前讀林清玄的文章《貓頭鷹》,裡邊講了一個賣貓頭鷹的小販,最後如何變成了一個“貓頭鷹人”。剛開始,他也是賣一些其他的小動物,最後看到賣貓頭鷹賺錢。就專門做起了賣貓頭鷹的生意。有一次,作者路過那個攤位,看見那個賣貓頭鷹的人像一隻碩大的“貓頭鷹”,蹲在那裡。

  原來賣鷹的人夜裡要去觀察鷹的巣穴,白天去捕捉,回家做鷹的陷阱,連睡夢中都想著如何捕捉鷹的方法。所以他看起來耳朵上舉,頭髮揚散,穿著灰不啦嘰的上衣,坐在那裡活脫脫是一隻帶著人形的貓頭鷹。

  所以每一個人的職業、性格、內心、環境,完全可以塑造一個人的長相和表情。而長相、表情、和行事的方式,往往也會折射出一個人內心的惡善。古代文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沒有道理。

  當你對一個人的看法變了,是因為你的心念改變了。就像這世間的好壞對錯,其實不管我們知道與否,它本來就客觀存在,並且每天都在上演。以前看不見賣鷹人本來面目,是因為內省不夠。如今內心清明,就可以從外貌看見他的善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