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氣球反思回顧

  《窗前的氣球》文章語言動人、情節感人,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練習朗讀,進行人文薰陶的好教材。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語文課上就該書聲朗朗。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書中感受到了氣球帶給科利亞的快樂,從“真沒意思”到“高興地笑了”,讓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朗讀體會窗前的氣球帶給我們的濃濃真情。

  體會科里亞的心情是這一課時的重點。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科利亞的孤獨和煩惱,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病時的感受和心情。由於這些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所以學生說了很多,有的說很難過,有的說不去上學呆在家裡很無聊。有了自己的感受做鋪墊,學生也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科利亞孤獨、傷心。當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了情感共鳴之後,學生讀起課文來就聲情並茂了。孩子們以角色體驗來解讀文字,讀好了“誰也不準……他也不能……”、“靜靜地、呆呆地、一角天空”等詞句。以朗讀表達感悟,再以感悟既進朗讀,這些心得和領悟溶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的火花、產生的共鳴。

  當孩子們沉浸在科利亞孤單難熬、度日如年的心境中時,課件忽然出示一個“搖搖擺擺、一上一下飄動”的氣球,孩子們立刻笑逐顏開,為紅氣球而驚喜,為科利亞而欣慰,為小夥伴的招兒而感動。

  我和孩子們一起感受著科利亞的孤獨,分享著科利亞的快樂。整節課,我們以一個“沒意思”為切***,由字到詞再到句,一個“沒意思”牽出了孩子那麼多的情感,那麼多的體悟。

  篇2

  初步感知課文之後,再次激發學生閱讀慾望,讓學生深入閱讀中發現問題。讓學生聯絡自己生病時的感受,以我心比他心,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學生逐漸讀出情感,讀得到位。並讓學生參與評價,在評價中提高朗讀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訓練也是教學重點,於是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抓住“嘰嘰喳喳”“指手畫腳”指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課堂上給出兩種句子結構,如“同學們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這個說 ,那個說 。”“同學們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有的說——,有的說————,還有的說————。”並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進行說話。

  教語文也就是教做人。這篇課文帶著濃濃的情感,文本價值在於教育學生“懂得珍惜友情,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

  篇3

  一、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每一次朗讀都要有目的,但我在一些環節把握得不夠好。課文留有許多的空白點,如:科利亞獨自躺在病床上的孤獨心理,同學們在升起氣球前的爭論,小夥伴在拉動氣球的言行和心願……這些空白點能為孩子們提供想像的空間,同時這些空白點也是學生們理解文字中小夥伴對科利亞的真摯情感的突破點、語言表達的生成點。但是在利用這些空白點與朗讀結合時,只是單一的指名讀、齊讀,沒有采用多種形式比如範讀、賽讀,對一些尚有進步空間的學生的朗讀沒有進行鍼對性地指導,如此一來,有部分句子的朗讀情況就不盡如人意。

  二、培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這方面,教師需要突出訓練學生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和自讀能力。

  另外,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沒有及時糾正個別學生髮音不準的字,使學生在出錯後第一時間改正,如此等等,都應該成為本人今後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地方,不斷努力,使課堂教學的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