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咖啡樹的技術

  咖啡樹,是茜草科的一種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革質,長卵形;每年3月,枝條就會冒出潔白的花朵,花瓣呈螺旋排列。是一種園藝性多年生的經濟作物,具有速生、高產、價值高、銷路廣的特點。。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咖啡樹的種植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咖啡樹的種植技術介紹

  咖啡樹是茜草科的一種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革質,長卵形;每年3月,枝條就會冒出潔白的花朵,花瓣呈螺旋排列,花心圍繞花瓣跳躍,仔細一瞧,還真像兒時玩轉的小風車,發出陣陣茉莉花的清香;果實為橢圓形,漿果,深紅色,內藏兩粒種子,即是我們熟悉的咖啡豆。白花紅果咖啡樹的第一次開花期約為樹齡三年左右,白色的花五瓣筒狀花朵,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茉莉花香,花序濃密而成串排列。

  花朵,開花二、三日之後即會凋謝,幾個月後開始結出果實。果實為核果,直徑約1.5釐米,最初呈綠色,後漸漸變黃,成熟後轉為紅色,和櫻桃非常相似,因此稱為櫻桃咖啡***Coffee Cherry***,此時即可採收。

  咖啡樹的生長習性

  咖啡樹喜歡白天溫和不酷熱的氣溫,以及少於兩小時的直接日照,因此要是缺乏每天報到的午後陣雨或濃霧,當地的農夫就必須在咖啡園中夾種許多高一點的樹來遮蔭。到了夜晚,它們則希望有攝氏十度左右但是溫度又不能太低的環境,因為過於溫暖會使咖啡漿果發育得太快,結不出小而味濃的堅硬優質咖啡豆;萬一冷到結霜的話,咖啡樹又會被凍死。

  基於這些特性,適合阿拉比卡咖啡生長的樂土,多半是位於南北迴歸線間擁有高山地形的國家,這一帶也就是所謂的咖啡地帶***Coffee Zone/Coffee belt***。

  咖啡作為一種優雅、時尚、高品位的飲料早已風靡全世界,並被人們列為世界三大飲料***咖啡、茶葉、可可***之首,咖啡的種植也遍及全世界的76個國家和地區,僅1983-1984年度,全世界的咖啡產量就達550萬噸之多,出口量為420萬噸,其中以素有“咖啡王國”之稱的南美洲巴西的產量和出口量最多。儘管如此,咖啡的故鄉卻不在巴西,而是在非洲的衣索比亞,至今這個國家西南部咖法省的茂密叢林中,還生長著大片的野生咖啡林,“咖啡”一詞,就是來源於“咖法”這個地名。

  氣候對咖啡樹的影響

  倫敦皇家植物園的一項調查發現,氣候變化正在對人們依賴的咖啡造成影響。咖啡樹將隨著氣候變化逐漸消亡,比如最受人們歡迎的咖啡品種阿拉比卡,很有可能在2080年前銷聲匿跡。根據英國科學家的調查,更容易消亡的只是野生的咖啡樹,人們種植的咖啡樹,其實是野生咖啡樹的“近親”。根據戴維斯發表在《PLOS ONE》這本公共科學雜誌上的研究,他將前往非洲實地考察的資料和計算機模擬不同氣候的資料聯合在一起,從而瞭解氣候變化將會如何影響各種野生咖啡植物。他的考察更加側重於埃塞俄比亞當地的一些野生咖啡樹,這些咖啡樹從基因上更加接近阿拉比卡咖啡樹。

  咖啡樹的栽培技術

  關於人們發現咖啡的傳說很多,有一種傳說是,13世紀,衣索比亞有個王子,發現他的駱駝特愛吃一種灌木上的小槳果,而且吃後顯得格外興奮,精力充沛,於是他自己也採了一些小漿果品嚐,最終就發現了這種提神醒腦的咖啡飲料。

  另一種傳說是,公元前500年的一天,一個衣索比亞的牧羊人把羊群趕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放牧。在一個小山崗上,羊群吃了一種小樹上的小紅果,傍晚歸來後,羊群在圍欄中一反常態,不象平日那樣安詳溫順,馴服平靜,而是興奮不已,躁動不安,撕打鳴叫,甚至是通宵達旦地歡騰跳躍,主人原以為羊吃了什麼草中毒了,幾次起床打起燈火細看,但卻見羊群精神抖擻,活蹦亂跳,不象中毒疼痛的樣子。第二天早上,牧羊人準備把羊群趕到另一個地方放牧,開啟圍欄後,羊群拚命地往長有小紅果的山上跑,牧羊人怎麼鞭打阻攔都無濟於事,當牧羊人精疲力竭之時,只好尾隨羊群來到小山崗上。牧羊人見每隻羊都爭搶著去吃小紅果,感到十分奇怪,於是就採摘了一些小紅果反覆咀嚼品嚐,發現這種小紅果甜中帶有一些苦味。

  放牧歸來,牧羊人感到精神無比興奮,一夜難以入眠,甚至想跟隨羊群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跳起來。小紅果的神奇作用很快傳開了,衣索比亞的牧羊人四處採摘小紅果咀嚼,並拿到市場上出售。後來,這種小紅果就發展成了當今世界最走紅的咖啡飲料。

  咖啡果實內含有兩顆種子,也就是咖啡豆。這兩棵豆子各以其平面的一邊,面對面直立相連。每個咖啡豆都有一層薄薄的外膜,此膜被稱為銀皮,其外層又被披覆著一層黃色的外皮,稱為內果皮。整個咖啡豆則被包藏在黏質性的漿狀物中,形成咖啡果肉,果肉軟且帶有甜味,最外層則為外殼。

  咖啡樹的種植歷史

  實際上,公元前525年,阿拉伯人就開始種植咖啡了,阿拉伯地區也隨之開始盛行咀嚼炒的咖啡豆子。公元890年,阿拉伯商人把咖啡豆子銷售到葉門,葉門人第一次把咖啡豆製成飲料。15世紀,咖啡傳入歐洲、亞洲,又很快入美洲。到18世紀,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種植咖啡,併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咖啡每年銷售量躍居三大飲料之首,是可可的3倍,茶葉的4倍。雖然世界上栽培咖啡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但中國栽培咖啡卻只有幾百年的經歷,1884年,臺灣省開始引種咖啡。20世紀初,華僑從馬來西亞帶回咖啡在海南省種植。後來,南方熱帶和亞熱帶的各省區才陸續開始種植物咖啡。雖然栽培的時間較短,但我國海南省和雲南省的咖啡具有超群的品質,獨特的魅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一些外國商人低價買去後,經加工再銷往國際市場,就成了價值昂貴的世界一流飲料,尤為突出的是雲南省種植的小粒咖啡,因雲南晝夜溫差大,利於其內含物質的積累,所以品嚐起來給人感覺濃而不苦,香而不烈,含油多,帶果味,從而被國內外咖啡商人稱讚為“國際上質量最好的咖啡”。

  咖啡樹的對環境的要求

  咖啡樹的原產地在非洲的衣索比亞。咖啡樹在植物學上,屬於茜草科咖啡亞屬的常綠樹,而一般所俗稱的咖啡豆,其實是咖啡樹所結果實的種子,只因為形狀像豆子,所以稱為咖啡豆。氣候是咖啡種植的決定性因素,咖啡樹只適合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所以南北緯25度之間的地帶,一般稱為咖啡帶或咖啡區。不過,並非所有位於此區內的土地,都能培育出優良的咖啡樹。

  咖啡樹最理想的種植條件為:溫度介於15~25℃之間的溫度氣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須達1500~2000毫米,同時其降雨時間,要能配合咖啡樹的開花週期。當然,除了季節的雨量的配合外,還要有肥沃的土壤,要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質的肥沃土壤,另外,日光雖然是咖啡成長及結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過於強烈的陽光會抑制咖啡樹的成長,故各個產地通常會配合種植一些遮陽樹。至於最理想的海拔高度為500~2000米。

  由此可知,栽培高品質咖啡的條件相當嚴格:陽光,雨量,土壤,氣溫,以及咖啡豆採收的方式和製作過程,都會影響到咖啡本身的品質。

  採收儲藏

  果皮開始變紅即可採收。採果期因種類而異,小粒種9-11月採,9-10月為盛果期;中粒種11月至次年6月採,2-4月為盛果期。加工方法有兩種:

  1.乾製法:鮮果晒乾或烘乾後,用脫殼機脫去果皮和種皮,篩去雜質即成。

  2.溼製法:此法用於大規模生產。將鮮果用脫皮機脫皮,分開豆粒與果皮,再將脫去皮的豆粒在水中浸泡脫膠,洗淨,乾燥,再脫去種皮即得商品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