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養生有哪些方法

  對於女人來說,面部的保養至關重要,然而,腳部的保養也不容忽視。那麼,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足部養生保健的按摩方法

  1、太溪穴:補養腎臟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痠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2、照海穴:緩解咽喉乾燥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3、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祕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4、湧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5、豐隆穴:祛溼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溼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痠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6、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複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日常保養足部的方法

  1、如果腳部死皮和老繭太頑固,你可能需要2~3次才能全部清理乾淨老廢角質。之後也需要一週一次維持才能杜絕死皮氾濫!

  2、淋浴時,可以用刺激性弱的肥皂清洗整個腳部,用浮石輕輕轉圈磨長有腳墊的部位,這樣每天可以磨去少量的腳墊,防止其大量積存。但切忌不能一次去掉很多,否則腳掌就失去了保護層。

  3、洗完腳要徹底擦乾,特別是注意趾間部位,保持腳趾乾燥可以防止真菌感染和雞眼的發生。

  4、在穿鞋襪之前,要在腳上灑一點爽身粉,重點是在腳趾之間,可使雙腳整天保持乾燥,防止感染。

  5、在睡覺前用清水沖洗雙腳,擦乾後,塗上護手、護膚或護腳的油,重點還是塗在長腳墊的部位。往往在腳跟部位,隨腳墊層層生長,容易出現皸裂或深度裂溝,因此,經常滋潤腳跟部位,可以防止裂紋的發生。

  6、對於極度疲勞的雙腳,可以在熱水中加入硼砂和瀉鹽各一湯勺或者就用鹽水洗腳,效果都不錯。

  7、把腳擦乾後,身體平躺,將腳放在高於頭部的位置,如放在兩個枕頭上或踩在牆上。這樣可以減輕對雙腳的壓力,促進血液迴圈。

  8、每次洗腳後用刷子將腳後跟、腳趾、腳縫等部位刷乾淨。

猜你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