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轉做心得體會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學講話、轉作風、促落實”專項活動,意義重大而深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教師關於學轉做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篇1

  “學習《談治國理政》重要論著,進一步轉變幹部作風,促進 綠色崛起”活動開展以來,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在認真學習、思考領會的過程中,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準確把握黨的最新理論精髓,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強化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切實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兩促進”,才能為建設美麗幸福 貢獻力量,助力 綠色崛起。

  一、以“講話精神”為指導,切實提高思想認識 我們處的是一個知識迅速增加、不斷更新的資訊時代,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開闊新思路,才能牢牢抓住工作的主動權,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做好本職工作。學習貫徹系列講話精神,一是要深刻領會和全面把握其科學內涵及精神實質,努力提高理論素養,提升思想境界。《談治國理政》一書就是要求我們學習領會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二是要發揚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推進實際工作上下功夫,在改進工作上見進展,在實際運用中出成效。在不同場合的講話,是一篇篇指導實踐的案例,每一篇都蘊含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理解、去推動、去凝聚共識,最終落實在行動上。 總之,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縮短知識更新的週期,不斷進行理論研究、實踐反思和感悟沉澱,進而厚積薄發,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輕車熟路,駕馭自如。

  二、以“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為基礎,轉變作風樹形象 作風關係黨風、學風、政風、社風、民風,關乎民心向背。所以,要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真正成為幹部作風轉變的“助推器”,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排查掃除作風之弊、行為之垢。把群眾路線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以為民之心、務實之行、清廉之舉,切實轉變作風,真抓實幹,推動秀水街道籌建辦又好又快發展,樹立一個求真務實、敢於擔當、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幹部隊伍形象。

  一是要充分認識轉變幹部作風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重要性。黨的作風體現著黨的宗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加強幹部作風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幹部作風好,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才能營造和諧的黨群幹群關係,才能自覺抵禦消極腐敗現象的侵蝕;二是勤學習,樹正氣。是非明於學習,名節源於黨性,腐敗止於正氣。用最新的理論武裝頭腦,按照與時俱進的要求,不斷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和思想境界,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和腐朽思想的誘惑,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修為官之德,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昂揚銳氣和蓬勃朝氣;三是強化進取意識。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自己飽滿的工作熱情,把心思凝聚到 建設的事業上,把功夫下到抓貫徹落實上。同時,要引導廣大幹部解放思想、牢記使命,在自己的崗位上大展才智,釋放出自己的最大正能量,以追求一流的責任感,用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好的工作成績。

  三、以“求真務實、服務居民”為宗旨,加快建設美麗幸福雙灤,促進承德綠色崛起

  作為街道幹部,就要身先士卒,求真務實,把更多精力用來深入社群,融入居民,充滿激情地投入到社群規範化建設中去。一是明確責任分工,設立七個股室,安排專人負責,學習其他街道的先進經驗和管理模式,制定適合秀水街道工作開展的相關制度,嚴格落實工作責任。二是做好秀水街道籌建階段的入戶資訊採集工作,走訪中採取“一問一記”、社群新老幹部協同配合的模式,著重對黨員、空巢老人、流動人口、低收入家庭等各項情況進行摸底登記,為今後基層黨建、網格化管理、居家養老、特困幫扶等工作的開展夯實基礎。截至目前,已走訪樓院80棟,採集家庭資訊5186戶,填寫常住居民登記表2700餘份、民意調查問卷2300餘份,共完成總體採集任務的33%。三是做好寶鼎小區、錦繡城小區、萬和城小區的社群建設工作,實現“有人幹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有章理事”,充分發揮社群管理職能和服務功能,抓好特色社群服務,建立和諧社群。四是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營造更和諧的社群氛圍。完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機制,實現人在網格中,事在網格辦。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在思想上又經歷了一次洗禮,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更積極地態度,更飽滿地熱情投入其中,真正的做到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先進性。在工作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工作效率,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規範的行為,更加嚴明的紀律,圓滿完成今年的目標和工作任務,加快建設美麗幸福 ,促進 綠色崛起。

  篇2

  “學、轉、促”專項活動啟動以來,伊寧市瓊科瑞克街道通過以學為先、以轉為要、以促為目,打牢基礎、抓住關鍵、務求實效,大力整治幹部隊伍中存在的“四風”“四氣”,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斷深化、幹部作風持續轉變,確保上級黨委決策部署落地根。

  以學為先,打牢基礎。每月下發幹部政治學習計劃,採取領導帶頭領學,黨員分組討論、撰寫讀書筆記、撰寫心得體會的形式,深入學習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落實伊寧市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分解方案各項任務的強大精神動力。目前,下發幹部政治理論學習計劃2次,撰寫讀書筆記13篇、心得體會1次。

  以轉為要,抓住關鍵。堅持深化幹部入戶走訪活動,嚴格落實幹部入戶走訪“八必問”“八必講”要求,重點圍繞群眾見面率、情況知曉率、工作完成率和群眾滿意率等“四率”,採取現場提問、入戶核對、隨機測試、檢查“四會”記錄和《民情日記》等方式,確保網格員認真落實“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制。目前,通報表揚優秀網格員1人,給予8名知曉率較差的網格員當月考核“不稱職”處理。

  以促為目,務求實效。按照月初下發的推進計劃,採取黨政辦督查、效能辦巡查、業務科室檢查、專班重點清查等方式,封堵工作漏洞,落實“月考核、季獎懲”措施。開展“三項治理”,查擺突出問題4個,通報處理工作懈怠、落實不力、擅離職守、違紀等人員 人 實現幹部作風持續向好。

  篇3

  “黨的作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正因如此,自治區黨委召開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學講話、轉作風、促落實”專項活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並特別強調,學習貫徹黨中央治疆方略,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必須以優良作風作保障。

  新疆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域性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確定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新疆工作總目標。面對兩個“三期疊加”嚴峻形勢,自治區黨委敢於涉險灘、勇於啃硬骨頭,緊緊圍繞總目標謀劃推進各項工作,在治疆穩疆方面行之有效的“四樑八柱”性政策措施已經確定。而推動這些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迫切需要一支政治上強、能力上強、作風上強的高素質幹部隊伍,迫切需要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更好地把各族人民群眾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因此,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學講話、轉作風、促落實”專項活動,意義重大而深遠。

  首先,這是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部署。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作為一種常態的政治任務,並作出具體安排部署,使其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新疆的重要載體,就是學講話、轉變工作作風、促進總目標在新疆落地生根;其次,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具體實踐,是貫徹黨的治疆方略、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有力保障。全面從嚴治黨、實現總目標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幹部作風,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總目標提供環境、保障、力量;再次,這是落實管黨治黨責任、加強幹部隊伍作風建設的有效平臺。新疆的黨員幹部精神狀態和整體作風是好的,但個別地方和一些幹部對總目標認識不到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有缺失,思想麻痺、作風漂浮,措施棚架、鬆懈厭戰,作風粗暴、失職瀆職,“四風”和“四氣”等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只有把作風建設抓得緊而又緊、實而又實,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實現總目標。第四,這是順應各族群眾期盼、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新疆各項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疆的內在要求。人民群眾對落實總目標十分關心、關注、期待,新疆各項事業不斷前進,必須要有過硬的作風,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是腳踏實地、真抓實幹、從嚴求實的,只有這樣,才能動員、引領2300萬各族人民為實現總目標共同奮鬥。

  作風是無言的宣示,行動是無聲的力量。當前,“三股勢力”同我們爭奪群眾的鬥爭非常激烈,作風問題就是鬥輸贏、論高低的一個風向標。所以說,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全區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學講話、轉作風、促落實”專項活動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來,保持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定力,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認真履職盡責,主動擔當作為,把這項活動抓好、抓實、抓出成效,切實解決黨員幹部中存在的作風問題,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確保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落地生根,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堅強保障。

  篇4

  良好的政府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只有徹底改變“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形象,扭轉職能部門“缺位錯位、越位虛位”的問題,儘可能滿足公眾需求、提升服務質量,才能從制度化、規範化的權力執行中,打掉橫亙在幹群間的那道無形牆。公章旅行、批文難求、跑“部”前進,在不少人心目中,與履行特定職能的一些政府部門打交道,是件讓人頭疼而糾結的事情。曾經有遭遇“辦事難”的群眾總結,“機關人員一般上午多見,下午難見;下雨下雪天更難見;週一和週五的下午又往往開會不辦公。來辦事,先要選對時間。”而地方幹部到部委疏通關係、請求“照顧”,一度也是導致北京節假日前交通擁堵的原因之一。可以說,讓政府管得更少,服務得更好,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正因此,強調“政府轉變職能也是轉變作風的重要方面”。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是黨的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整治“四風”、轉變作風的制度抓手。我們這樣的大國大黨,要面臨政治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應對紛繁複雜的治理挑戰,迴應與日俱增的多元訴求,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群眾的口碑和誇獎從哪裡來?轉作風的根本出發點,是要回答好這樣一道必答題:我是誰,為了誰?

  走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宗旨所向,也是執政為民的出發點落腳點;為人民服務,是新時代的作風所指,也是現代政府的職能所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辦事機關的衙門作派依舊存在,遇事推諉、態度惡劣,讓老百姓跑斷了腿、說破了嘴、傷透了心的事情,屢屢發生。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還有政協委員“吐槽”行政審批:有企業投資一個專案經100個審批環節,蓋108個章,全程需799個工作日;有群眾辦理準生證,需經過10多個單位蓋章,耗時兩個月。如此作為,怎不讓群眾深惡痛絕?更何況,環節重重、效率低下的背後,往往潛伏著權力的尋租,傷害了群眾利益,敗壞了黨風政風。

  其實,群眾眼中的“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要求並不苛刻。審批環節少一點,便民措施多一點,辦事效率高一點,就可以讓老百姓跑的冤枉路少一點,牢騷怨氣小一點,滿意指數高一點。從這個意義看,讓政府部門“瘦身”、“健身”,讓管理職能歸位、確位,不僅可以大大壓縮行政成本,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更能切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否則,工作人員再笑容可掬,制度規定難以便民為民,老百姓照舊不滿意;狠話重話承諾再多,“九龍難治一水”,“十幾個部門也管不好一頭豬”,“群眾利益至上”的承諾依舊難以兌現。

  深層次看,作風問題與權力失控、失範、失律有關,與職能越位、錯位、缺位相連。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款,還可能在推杯換盞中搞尋租;再如遇事“踢皮球”,暴露的不僅是責任心問題,也反映了職責不明的尷尬。把握好轉作風的深刻內涵,不僅是簡單的轉思想、轉行為,而要在更大範圍對權力執行進行規範,對行政職能進行優化。

  從根本上說,轉變政府職能,才能轉變幹部作風;能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才是最好的工作作風。最大程度地簡化審批程式,減少辦事環節,才能真正提升行政效率、減輕群眾負擔;與時俱進地加強制度創新,改革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僵化機制、陳舊做法,才能儘可能滿足公眾需求、提升服務質量。這也正是為什麼,中央領導一再強調,要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效“體現到推動發展和改善民生上來”,“保證作風建設常態長效”;也是為什麼,新一屆中央政府要把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環節作為“開門首件大事”來抓。

  良好的政府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只有徹底改變“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形象,扭轉職能部門“缺位錯位、越位虛位”的問題,讓公眾看到權力被關進鐵籠子、放進玻璃房,才能從制度化、規範化的權力執行中,打掉橫亙在幹群間的那道無形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