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李保國事蹟體會

  大學生學習李保國同志的事蹟,不能光停留在學上,更要落實到“做”當中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他曾榮獲“全國振華扶貧獎”,“全國科技興村先進個人”等榮譽和稱號,他主持的科研專案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別獲得了國家、林業部、河北省的一系列獎項,特別是他主持的“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區‘聚續’生態農業工程技術”中心試點的前南峪村獲得“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五百佳”提名獎,他是農業科研戰線的明星; 他每年在艱苦的農村工作超過200天,他帶領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心中裝著農民,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給太行山的老百姓創造了財富。在內丘縣富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運用到蘋果生產中,生產出的優質蘋果被評為A級綠色食品,創出了國內著名的“富崗”蘋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會上獲得銀獎,極品果賣到100元一個;他情繫學子,自己出錢為貧困學生交學費。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太行山,他的精神、他的成果在太行山的土地上生了根、發了芽、開了花,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他就是太行山上的明星,照亮了太行山老百姓致富的道路。他是全國上下黨員幹部中的明星,他的事蹟讓全國人民都為之感動。他就是“農民教授”李保國同志。

  李保國同志最令人敬佩的,不是他集多少榮譽於一身,而是他心中牽掛著這邊生他養他的大地,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給當地老百姓致富創造條件;李保國同志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心中有農民,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愛著農村、愛著勞動人民。作為一名科研教授,他完全可以選擇在學校或在單位裡,輕輕鬆鬆教書做科研。但他卻選擇帶領學生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年在農村的時間超過了200天。多少基層黨員幹部都做不到如此?

  通過李保國的先進事蹟,我們應該進行反思。為人民服務,紮根基層、紮根群眾,這不是口號,而是需要我們紮紮實實的付諸心動。學習李保國同志的事蹟,不能光停留在學上,更要落實到“做”當中去。學習他對工作孜孜不倦的嚴謹態度,學習他一切為了老百姓富起來的真切情懷,學習他犧牲小我、風險大我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踏實勤懇,科學嚴謹,用實實在在的業績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篇二

  李保國是博士生導師,是大學教授,也是實幹家,曾榮獲國家多項榮譽獎項和稱號,但他不驕不躁,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是黨員的先鋒模範,是我們學習的先進典型。

  一要學他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大學畢業20後還能重新走入學校,只這一點就很值得敬佩。為人師者,他身負“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使命,唯有自己博學、專學,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漁”。在學期間,他帶領學生研發的多項科學技術研究都獲得了一些列獎項,鞏固了學生的專業思想,堅定了他們"學農愛農"的決心和信心,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要學他求真務實,狠攻技術難題。李保國率專家團隊,經過深入取樣、實測土壤截面,提出了“挖溝修庫”的新辦法,並種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樹,使太行山140萬畝荒山披綠,10萬群眾脫貧奔小康。其實,很多山區鄉鎮都存在產業發展滯後的難題,自然條件受限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只要找準突破口,有限的自然環境也能釋放無限的發展動力。

  三要學他彎下身子,深入基層。一年365天,超過200天都是在艱苦的農村度過。作為農學教授,深入基層實地調研是必修課,只有切實掌握第一手資料,科學研究成果才能惠及人民群眾。同樣,作為基層工作人員的我們,也需要經常走村入戶,傾聽民聲,瞭解民情,領會民意,多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四要學他淡泊名利,擺正“三觀”。李保國作為農學教授,榮獲多項榮譽獎項,擁有遍地學子,但他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不驕不躁,依然苦心鑽研,這種崇高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黨的領導幹部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帶頭人,更是為群眾服務的載體,只有擺正“價值觀、事業觀、政績觀”,才能在服務群眾的道路上走的穩,走的遠。

  我們不可能人人成為李保國,但能學做“李保國”,學他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深入基層、淡泊名利,學他良好的黨員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學他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三

  近日,書記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國同志35年如一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用自己的模範行動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優秀品格。李保國同志堪稱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將畢生心血都拋灑在太行山山區開發事業上的李保國教授,以始終如一的執著,堅守了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高地,彰顯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忠誠、乾淨、擔當、實幹的政治品質,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李保國同志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李保國精神是值得我們所有黨員學習的。

  首先,我們要學習李保國同志的為民情懷。基層一入數十載,荒山穿上綠衣裳,十萬農民奔小康,都因來了李保國。正因為他來到太行山,心中裝著百姓,不願讓我們的百姓窮,才會35年如一日,傾其所識、所能、精力,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 他說:“作為一個林業專家,一定要了解農民,給他們實用、適用的知識。”數十年來,李保國共舉辦不同層次培訓班800餘次,培訓9萬餘人次,其中貧困人口7萬人次,農業技術示範推廣面積達到1080萬畝,累計應用面積達到1826萬畝,帶動群眾增收58.5億元,帶動太行山區貧困縣1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千千萬萬農民變成 “李保國”,李保國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其次,我們要學習李保國同志的科技創新的意識。李保國來到太行山的35年間,他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帶動了全省板栗、蘋 果、核桃產業發展„„李保國把科研成果寫在了太行山上,積勞成疾、多病纏身,卻無怨無悔。李保國對友人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靠科技的力量走好這條路,不能邁四方步,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賽,一棒一棒跑下去。咱這一棒跑得好,下一棒就好跑了。”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最後,我們要學習李保國同志的責任擔當和實幹作為。沒有責任擔當意識,沒有“釘釘子”精神,在面對山區土壤瘠薄、乾旱缺水等困難,在面對百姓農技落後的情況下,不會搞培訓班,更不會自掏腰包請專家來授課。沒有實幹作為精神,不會35年在農村生活,更不會35年如一日,不斷攻克太行山山區的各項難題。他說,“我是黨員,就應該帶頭把事情做得更好。” “願做太行山上一棵樹,我的根永遠紮在這裡。”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李保國不僅讓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聚寶盆”,讓山溝裡的農民有了“搖錢樹”,還讓成千上萬個農民變成了“專家”。在今天實現全面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正迫切需要千千萬萬個像李保國同志一樣,有責任擔當和實幹作為的人才來大顯身手,而李保國,就是我們共產黨員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