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被人們重視。心理健康與否,對青少年的心理髮展,學業發展,乃至職業生涯都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與青少年的心理髮展》

  摘要:“全面發展,人文見長”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開發潛能,為他們的終身的發展奠定基礎。正是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發展性”心理輔導為主的輔導理念。本文的思想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髮展結合在一起,在當今社會發展價值多元化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 心理髮展 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劉聚紅***1975-***,女,河南濮陽人,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08級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

  正文:

  心理健康是成長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所關心的是學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以及適應人際關係等操作效能力。在社會實踐和學校生活中通過心理訓練並反覆強化,形成並內化為個人的行為習慣。心理髮展就是個體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在一生中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變化,是在各種先天,後天,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互動影響下,個體一生成長過程中的變化。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個體心理髮展的相互影響,主張在教育實踐中研究心理髮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被人們重視。心理健康與否,對青少年的心理髮展,學業發展,乃至職業生涯都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有課題組在東北地區的18所中學和5所小學採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隨機抽取30000餘名學生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約32%的中小學生存有心理異常表現。1994年,黑龍江牡丹江市報告:1414名中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率為26、17%。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神經衰弱,強迫症,人際關係緊張,考試焦慮等佔相當高的比例。個別學生因為適應不了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競爭激烈的學習生活離家出走或自殺。研究表明,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著隱患和危機,同時,這也說明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學生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的確切定義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理髮展成最佳狀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二善於協調和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足的心情,情緒穩定性好。

  三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堅持實現目標的願望,動機和行為。

  四人際關係和諧。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客觀評價別人,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髮展的關係

  發展心理學是對人的心理現象各個方面的發展與變化的研究探索,主要探討個體從出生到死亡之間,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所有心理變化。包括動作,認知,情感,人格,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變化。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意義在於正確的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髮展的現象和規律,從而對個體的心理髮展作出預測,積極的促進個體的心理髮展。這些問題的探討過程,為更深入的認識心理學,認識人類自身提供幫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個體的影響活動。它是由心理健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員根據個體心理髮展的特點,根據預先設想的目的,通過系統的,有組織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有意識的對個體產生影響的活動,對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行有益的調節。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心理髮展的重要力量。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幫助我們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現象,提高認知水平,促進青少年的心理積極,全面的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不僅有利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豐富了發展個心理學學科本身。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個體心理髮展的相互影響,主張在教育實踐中研究心理髮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髮展的密切結

  合,是發展我國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特色。

  三、青少年期的過渡性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臺灣心理學家張春興教授曾對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提出瞭如下假設:如果將青少年問題看做一種病態的現象,其病因根植於家庭,病態顯現於學校,病情惡化於社會。而少年犯罪是青少年問題惡化的結果。

  青少年正處在人生過渡階段,一方面保留著兒童的幼稚,另一方面出現了成人的成熟。

  過渡性決定了心理髮展的矛盾性。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指出,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疾風怒濤”時期,充滿了內部和外部的衝突。這些特定的矛盾,使他們最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異常問題而有最不容易通過自我調節得以疏導解決的社會群體。

  從本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在轉型時期,無論家庭,學校還是社會環境,都出現了一些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消極因素,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危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顯得重要而迫切。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M],1995

  [2]劉華山.學校心理輔導.安徽人民出版社[M],1998

  [3]3仇忠海李敬.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M],2008

  [4]孟莉.發展心理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M],2005

  [5]shafferDavidR.Developmentalpsychology.childhoodadolescenceBeijingChinalightIndustryPress[M],200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