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探討論文

  高中生是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高危群體,必須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項新課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有效解決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探討》

  摘 要:高中生是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高危群體,必須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項新課題。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動向並對其進行有效的疏導。本文主要就消解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心理健康;途徑

  目前,中國高考的考試體系對於廣大考生來說是年度盛典,不可小覷的鯉魚跳龍門的機會,一分之差可能就決定終身,雖說近年來高考擴招人數有所增加,但是每年高考的錄取率還是不高,再者很多學生都希望自己能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因此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壓力最大的一個特殊時期,同時高中階段也是高中生身體發育、思想成熟的關鍵期,這個階段也是高中生心理矛盾衝突最激烈、煩惱最多、承受壓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強的階段。由於高中生面臨高考升學的壓力、青春期的身心特點,學習負擔重,睡眠時間不足,導致了很多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堪憂。因此,必須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上,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動向並對其進行有效的疏導。本文主要就消解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進行探討,為消解高中生的心理問題提供一種可供借鑑的方法。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係,在學校倡導師生平等交流之風

  在傳統社會,無論官學還是私塾,老師地位至高無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傳統更是成為師生關係毫不誇張的表述。到現在很多老師還堅守著傳統死板的師道尊嚴觀,認為教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學生一定要唯師命是從;但是今天新一代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學生平等意識的覺醒,對自尊的維護特別敏感。這兩種觀念很容易產生衝突,導致老師與學生之間關係的緊張和疏遠,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立起基於平等、尊重、理解的新型師生關係,引導教師養成與學生平等交流的習慣,倡導師生平等交流之風,乃是消解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危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引導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學會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平等對話可以使人獲得自尊和自信感,能夠客觀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也會因為情緒愉悅而產生願意與對話方交流的慾望。更多的學生在這種與老師的平等文流中解開了心結,放下了心理包袱,其心理問題在老師的有效指引下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減輕學生因學習

  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

  目前還是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教育學習狀態,很多教師都採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使得學生感覺考試壓力過大,精神長期緊張,從而產生考試焦慮的情況。過高的考試焦慮會引起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出現“舌尖現象”――思維紊亂、全身發抖等影響學生正常水平發揮,導致學生考不出理想的成績,嚴重挫敗學生的自信心,引發自卑,產生對學習的厭惡等心理問題。由此可見,不能忽視高中生學習壓力對其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加強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減輕高中生的學習壓力,對於改善和消除他們的心理問題有著重大的作用。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下列幾個方面的好處:第一,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構建性的學習過程,要求學生儘可能擺脫對他人的依賴,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於高中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減輕其學習壓力。第二,自主學習並非絕對獨立地學習,還強調學生與教師溝通,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在互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問題得到了及時的解決,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改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學習壓力產生的心理問題在同學之間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釋放、傾瀉、解決,同時這對於緩解目前日益嚴重的學生人際交往困難和厭學等問題有很大的意義。第三,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獲得了積極向上的心態,能夠更好地經受住挫折,處理學習、生活上出現的各種問題。這也提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另一個角度去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做到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消除

  學生心理問題中的死角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子女進入青年初期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若父母都採取情感溫暖的教育方式,會使得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自強、獨立、有毅力、情緒積極等人格特點,促進其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相反,則會使子女變得憂鬱、敵對、偏執、不信任,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另外,父母中有一方存在著過分干涉和拒絕否認傾向的,就需要另一方做好相關的調節和均衡控制,以免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綜上所述,有了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心理健康的孩子。作為父母,要積極引導他們,不斷克服困難,解除心理矛盾,戰勝自我,走向成熟。父母雙方要有意識的結合和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對預防青年期發生的心理疾病有一定積極作用。

  四、利用社會實踐培養高中生心理健康觀,建立

  起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現在的高中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和嬌公主, 他們大多數是自以為是,很少考慮他人,也很少參加社會實踐,雖不說這些孩子嬌生慣養,但的的確確缺乏社會體驗。其實,參加社會實踐可以幫助高中生走出校門和書籍這一封閉的小天地,廣泛接觸社會,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找到個人與社會的結合點,瞭解現代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需要。學校有意識的組織各種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基地活動、生產勞動、學生個人的寒暑假打工,可以增強高中生對社會對國家人民的責任感,還可以學習社會規範、增強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合作精神、鍛鍊意志品質、培養吃苦耐勞、增強適應社會能力的精神。可見,社會實踐對學校學生顯得尤其重要。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