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適合秋季喝的養生茶

  秋季養生可以多喝養生茶,那麼應該喝什麼呢?。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適合秋季喝的養生茶

  1.銀耳茶

  銀耳20克,茶葉5克,冰糖20克。先將銀耳洗淨加水與冰糖燉熟,再將茶葉泡5分鐘後取汁和入銀耳湯,攪拌均勻服用。有滋陰降火、潤肺止咳之功,適用於陰虛咳嗽。銀耳是藥食兩用的滋補佳品,內含蛋白質約10%、碳水化合物65%、無機鹽4%,還含有維生素E以及磷、鐵、鈣、鎂、鉀、鈉等,藥用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銀耳配冰糖可助滋陰潤肺、止咳化痰之力,配茶葉取其消痰火於利溼之中,兼有消炎之功放。

  2.姜蘇茶

  生薑、蘇葉各3克。將生薑切成細絲,蘇葉洗淨,用開水沖泡10分鐘代茶飲用。有疏風散寒、理氣和胃之功,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或有噁心嘔吐、胃痛腹脹等腸胃不適型感冒。此方以藥代茶味少而精,實用簡便。

  3.蘿蔔茶

  白蘿蔔100克,茶葉5克,少量食鹽。先將白蘿蔔洗淨切片煮爛,略加食鹽調味,再將茶葉沖泡5分鐘後倒入蘿蔔汁,不拘時飲用。有清熱化痰、理氣開胃之功,適用於咳嗽痰多、納食不香等。白蘿蔔營養豐富,含鈣且有藥用價值,可清熱化痰,配茶飲用能清肺、化痰溼,少加食鹽既可調味,又可清肺消炎。

  4.橘紅茶

  橘紅3~6克,綠茶5克。用開水沖泡再放入鍋內隔水蒸20分鐘後服用。有潤肺消痰、理氣止咳之功,適用於秋令咳嗽痰多、黏而咳痰不爽。橘紅宣中理氣、消痰止咳,茶葉有抗菌消炎作用,以此二味配製,對咳嗽痰多、黏而難以咳出者療效較好。

  健康提醒,人們選用哪種茶飲養生,需根據自身體質,選用適宜的茶療方,這樣對促進健康、增強體質大有裨益。

  適合秋季養生的魚

  帶魚

  常吃帶魚有養肝補血、潤膚養髮的功效。雖然帶魚的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但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帶魚富含鎂元素,可以保護心腦血管系統,預防高血壓等病。帶魚適宜久病體虛、氣短乏力、面板乾燥的人食用,而面板病、哮喘病患者則不宜食用。帶魚宜煎著吃,出鍋前噴些料酒,味道更好。

  青魚

  青魚富含硒、碘、鋅元素以及核酸,有抗衰老和抗癌的作用,常用於食療。青魚體內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擴張血管,防止血液凝結。青魚適宜水腫、肝炎、高血脂、高膽固醇、動脈硬化患者食用,不適宜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和患有瘙癢性面板病的人食用。青魚油脂較多,適合烤著吃,保證肉的鮮嫩度。

  鯉魚

  鯉魚富含高質量蛋白質,人體消化吸收率可達96%。鯉魚適宜腎炎水腫、黃疸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人食用。鯉魚是發物,不適宜惡性腫瘤、面板病患者食用。鯉魚宜紅燒,烹飪時要把腸子去掉,否則破壞味道。

  泥鰍

  泥鰍有藥用價值,有補中益氣、養腎生精的功效。泥鰍富含亞精胺和核苷,能增加面板彈性和溼潤度,並提高身體的抗病毒能力。泥鰍適宜身體虛弱、脾胃虛寒、體虛盜汗的人食用,對急性黃疽型肝炎的治療十分有益。泥鰍可能帶有寄生蟲,所以不能生吃,宜燉著吃。

  鯽魚

  鯽魚富含蛋白質,且易於消化吸收,是肝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鯽魚有健脾利溼、和中開胃、活血通絡的功效,對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食療作用。產後的婦女燉食鯽魚湯,可補虛通乳。感冒並伴有發熱的患者應忌食鯽魚。鯽魚適於做湯,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秋季養生注意事項

  1.防溼邪傷脾 俗話說,“秋瓜傷肚”。入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2.防秋燥傷肺

  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就更添寒意,如果這時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著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等,若風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筋絡阻痺,還可出現四肢痺證。

  3.防脾虛失聚

  夏季天氣發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應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食慾大振,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大增。“肥人多溼”,如果溼邪困脾,就會減弱脾的運化功能,造成脾虛失聚。所以,肥胖者在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應注意飲食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蔔、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並注意增加熱量的消耗。

  4.防陽氣損耗

  秋令時節堅持鍛鍊,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部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然而,由於秋季早晚溫差大,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應防運動過度。秋天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做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輕鬆、平穩、緩慢、活動量不大的專案。如果運動過度,則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所以,每次運動前還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5.防無病濫補

  中醫歷來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