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要懂得什麼

  春天是最適宜養生的季節,那春天怎麼養生最好呢?很多人不知道怎麼養生。知識呢?下面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春季養生讀懂“5字訣”的知識

  1、“衣”:立春過後還得“捂”

  雖然立春意味著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至少需要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如果過早脫掉冬裝換春裝,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所以立春後最短也要再“捂”10~15天。早春時節,應該提前瞭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

  2、“食”:春季多吃辛溫食物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宜多吃辛溫發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蔥、姜、韭菜、蝦仁等有利陽氣生髮的食物來調味;還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梨、桂圓、銀耳、蘿蔔等。春季裡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狗肉以及過於辛辣及油炸食物都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至上火。

  3、“住”:多開窗保持空氣清新

  初春的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為避免春季各種疾病的發生,預防措施必不可少。“家居生活中,要注意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上午8時左右,一般氣溫較低,空氣質量也較好,是開窗通風的好時機。此外,居室至少還應在午睡後和晚睡前開窗通風。

  4、“行”:多去郊外走走

  春季,不妨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調節身心情志。

  5、“防”:防躁動,重視心理保健

  春季是人體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每年在春天裡,心理疾病患者都會有所增多,多為焦慮症、躁狂症等病。因此,放鬆心情,適當加強一些春季鍛鍊,如散散步、聽聽音樂,多吃一些養心護心的食物,重視心理保健,都是預防躁動疾病的重要環節。

  春季飲食安全知識

  春季飲食,我們應注意“五多五少”。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風多雨少氣候乾燥,氣溫變化反覆無常,人體免疫力和防禦功能極易下降,誘發一些春季常見的疾病。此時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成熱量,提供身體基本所需。此外,春季應注重調養脾胃,而米飯與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能很好地保護腸胃。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養肝為主,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有疏通血管和腸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歡它,蔬菜能幫助肝臟儘快實現蛋白質、糖類、脂肪代謝;若缺少它,肝臟代謝就差。少吃水果並不是說不吃水果,而是要適量的吃。春天氣溫回暖,人們愛吃酸甜的水果來解渴。但水果含有較多果酸,屬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傷害脾胃。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類,少吃肉類。春季是萬物復甦、陽氣生髮的季節。一年之計在於春,牛奶是全營養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滿足人體生長、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類人群春季養生的首選佳品。肉類膽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發胖,誘發“三高”。

  “多水少油” 季節更替帶來多風、乾燥的氣候,加劇了身體水分的流失。頭痛、便祕、體重增加等症狀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簡單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來,喝點蜂蜜水,將有助於清洗腸道,排毒祛火。

  “多彩少單” 即多吃五顏六色的食物,少吃顏色和口味單調的食物。在人體中,五臟各有所愛,如心愛紅、苦;肝愛綠、酸;腎愛黑、鹹;肺愛辣、白;脾愛黃、甜。人們在飲食中,應當照顧到各臟器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