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雜誌的介紹

  編者按:《新青年》的這一改革方案最終未能實行。任何改革的實行都並非易事,由此可見一斑。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史 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1915年 9月15日創刊,陳獨秀主 編,上海群益書社印行。月刊,6期為一卷。第1卷名《青 年雜誌》,2卷1期起改名為《新青年》。1917年初,陳獨 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編輯部也隨之從上海移至北京。 ……

  《新青年》雜誌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刊物。創辦之初,它以提倡民主和科學為宗旨,恰好擊中華夏傳統封建文化的要害,引起國內思想界的強烈反響。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後,《新青年》雜誌的一些主要編輯者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把一個宣傳民主主義的期刊,逐步改造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期刊,為籌建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做了準備。這一歷史事實表明:先進的編輯工作者對社會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下面,談談有關《新青年》雜誌的幾件事。

  一、創刊緣起

  《新青年》主編陳獨秀原本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1904年,他創辦《安徽俗話報》辛亥革命前,陳獨秀就在《國民日日報》和《安徽俗話報》上發表文章,批判封建主義思想文化,宣傳民主主義思想。他曾積極參加辛亥革命和反對袁世凱的鬥爭。“二次革命”失敗,陳獨秀逃亡到日本,曾參加由章士釗主編的《甲寅》月刊的工作。據亞東圖書館的主持人、老出版家汪孟鄒先生回憶:陳獨秀於1913年從日本偷偷地回到上海。他沒事做,經常到亞東圖書館裡來。“他想出一本雜誌,說只要十年、八年功夫,一定會發生很大的影響。”陳獨秀請汪孟鄒想辦法。汪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做,就把陳介紹給群益書社陳子沛、子壽兄弟。他們很快接受,並與陳議妥,每月出刊一本,編輯費和稿費二百元。這樣《新青年》雜誌誕生了。

  二、編輯創新

  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新青年》雜誌,在編輯業務上,也有所創新。

  那個時期的雜誌報刊都沒有使用新式標點符號,每篇文章都不分段落,從頭至尾一排到底,既不醒目,又不易讀。為了克服刊物編排上的這種弊病,《新青年》雜誌決定採用新式標點和分段編排的新方法。新式標點符號的銅模是由群益書社的陳子壽與太平洋印刷廠的張秉文商量研究後,用外文標點符號作為樣板刻制的。當時中國最有名的兩大書局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都沒有使用新式標點符號,《新青年》的這一舉措,開創中國編輯業務的新風氣。分段編排的方法,能使文章標題醒目,層次分明,比起一排到底的編排自然優越得多。因此,《新青年》的編輯創新一炮打響,深受讀者歡迎,很快被中國出版界普遍接受。

  《新青年》還想改為橫排板,自左至右,像英文、法文的寫法那樣。這個建議最初是由錢玄同提出來的,並得到陳獨秀的認可。陳獨秀說:“《新青年》雜誌拿除舊佈新做宗旨,則自己便須實行除舊佈新,所有認做‘合理’的新法,說了就做得到的,總宜趕緊實行去做,以為社會先導才是。”但是橫排版的想法卻遭到群益書社的反對,因為“這麼一改,印刷工資要加多幾及一倍。”經費的增長難以解決,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所以《新青年》的這一改革方案最終未能實行。任何改革的實行都並非易事,由此可見一斑。

  三、改名原因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創刊於上海,創刊伊始稱為《青年雜誌》,從第二捲起才改名《新青年》。

  《青年雜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優於同期的一般刊物,銷售量一路攀升,最初每期只印一千份,後來一再重印,最多一期竟銷售一萬五、六千份,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業績。《青年雜誌》辦得這麼好,為什麼還要改名呢?

  原因是群益書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寄來的一封公函,上面說:群益書社出版的《青年雜誌》與他們辦的《上海青年》名稱雷同,為避免冒名之嫌,請及早改名。群益書社儘快將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公函內容告訴陳獨秀,並建議改為《新青年》。陳獨秀考慮到新名稱跟雜誌內容和性質更加貼切,便同意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