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漁場形成的有利條件

  號稱世界第一大漁場的日本北海道漁場,位於千島寒流***日語中稱為“親潮”***與日本暖流***日語中稱為“黑潮”***的交匯於北海道附近的海域.簡單的說,由於寒流和暖流交匯,使海水發生擾動,上泛的海水將營養鹽類帶到海洋表層,使浮游生物繁盛,進而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漁業資源豐富.另外寒暖流交匯可產生“水障”,阻止魚群遊動,下面小編給你分享一下。

  

  由於寒流和暖流交匯,使海水發生擾動,上泛的海水將營養鹽類帶到海洋表層,使浮游生物繁盛,進而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漁業資源豐富。另外寒暖流交匯可產生“水障”,阻止魚群遊動,由於這些原因形成大的漁場。

  北海道漁場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處,由於海水密度的差異,密度大的

  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發生垂直攪動,把海底沉積的有機質帶到海面,為魚類提供在豐富的餌料,從而使海區成為世界著名的漁場。 寒暖流交匯可使海水發生擾動,上泛的海水將營養鹽類帶到海洋表層,使浮游生物繁盛,進而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漁業資源豐富。另外寒暖流交匯可產生“水障”,阻止魚群遊動,而且因為捕魚業的科技發達,國家的養殖漁業發達,所以成為世界第一大漁場。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陸後的向北分支。起源於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以東海區,流經我國臺灣一帶,東到日本以東與北太平洋西風漂流相接。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點是:高溫、高鹽、水色高、透明度大。其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陸而偏轉北上。二、夏季海洋風的吹拂和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形成的西南風的吹拂。三、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群島東部向北偏轉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臺灣島的東岸、琉球群島的西側向北、直達日本群島的東岸,在北緯40°附近與千島寒流相遇,在西風

  吹送下,再折向東,成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勢最強大的一股暖流,它在臺灣島東面的外海處,其寬度約有100—200千米,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晝夜可達60—90千米,平均流量每秒約2200萬立方米。由於日本暖流來源於北赤道曖流,因此水溫和鹽度均較高。水溫夏季達29℃,冬季為20℃,二者向北逐漸降低;鹽度在150—200米層達到最大值,為3.48—3.5%。日本暖流是整個東中國海環流的主幹,對該海區的水文氣象條件有重大影響又稱親潮。北太平洋西北部寒流。源於白令海區,自堪察加半島沿千島群島南下,在北緯40°附近,日本本州島東北海域,與黑潮相遇,併入東流的北太平洋暖流。親潮主幹流速在每秒1米以下,表面水溫低、水色淺、透明度小。寒流密度較大,潛入暖流水層之下。在其前緣與黑潮之間形成“潮境”,魚類餌料極其豐富,成為世界著名漁場。

  北海道漁場的主要魚類

  日本北海道漁場主要產魚型別:鮭魚、狹鱈、太平洋鯡魚、遠東擬沙丁魚、秋刀魚。

  鮭魚

  鮭魚是一種流行的食品,亦是一種甚為健康的食品。鮭魚肉含有高蛋白質及OM

  EGA-3脂肪酸,但脂肪含量卻較低。鮭魚肉呈橙色,是紅肉的魚類,但有少量白肉的野生品種。

  大部份在大西洋出產的鮭魚***99%***都是人工飼養,而在太平洋出產的鮭魚則是野生捕捉的***超過80%***。

  鮭魚的食法有多種,日本人會把鮭魚肉切成刺身或製成壽司,亦會把鮭魚頭製成鹽燒鮭魚等菜式;歐洲及美國人則會以熱或冷煙燻方式製作煙燻鮭魚,或把鮭魚製成罐頭以便儲存。由於生鮭魚肉含有anisakidae或海洋寄生物,在冷藏方式發明以前,鮭魚並不會以生魚形式食用。

  狹鱈

  狹鱈***Theragrachalcogramma;Alaskapollack***是鱈形目、鱈亞目、鱈科、

  狹鱈屬的一種。又稱明太魚。狹鱈身體長形,後部側扁;體長可達900毫米,體長為體高的6.6~10.2倍,為頭長的4.1~4.6倍,為眼徑的3.9~4.8倍。眼側上位。眼間隔小於眼徑。口大,前位,斜形。下頜前端較上頜長。下頦須約等於瞳孔的1/2。鰓膜條骨7塊。頭體有小圓鱗。側線前部側上位,到第二背鰭降為側中位且呈斷續狀態。背鰭12~14,12~18,20~21,臀鰭19~23,21~23;第一臀鰭始於第二背鰭稍前方;胸鰭18~20;腹鰭6,始於胸鰭稍前方,第二鰭條突出為絲狀;尾鰭凹叉狀。外行鰓耙6+32~34;椎骨50~52塊。額骨1塊。下鰓蓋骨與後匙骨很厚。體背側橄欖色,腹側銀色,兩側各有2~3縱行暗黃斑。背鰭與胸鰭暗橄欖色,臀鰭與腹鰭灰色。分佈於日本海南端到白令海峽北側的楚科奇海及加拿大等沿海,沿寒流少數可達朝鮮半島西側,為冷水性海魚,在日本海為重要經濟魚類之一。

  鯡魚

  鯡魚是重要的經濟魚類;其魚群之密,個體之多,無與倫比,可以說

  它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一種魚。鯡魚為什麼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鯡魚善於調劑光照,使魚體能順利地進入各種深淺不同的水層中捕獲食物的緣故。

  鯡魚的密集遊動,是一個十分壯麗的場面。鯡魚在叢集洄游開始前的2-3天,有少數顏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接踵而來的便是密集的魚群出現在岸邊。漁人根據岸邊水的顏色、海水的動向和竄動的魚群所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旋和嗚叫聲,就能準確地判斷出大魚群來臨。此時就要馬上安置網具進行捕撈了。

  密集的鯡魚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遊弋1一2天后,便進入海藻叢生的淺水處進行生殖。雌魚產卵、雄魚排精。鯡魚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著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隨之開始了。因為鯡魚的產卵場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於魚群過於密集,所以上層的魚頭部和脊背都會露出水面。雄魚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變成白色膠狀的樣子。

  秋刀魚

  秋刀魚屬中上層魚類,棲息在亞洲和美洲沿岸的太平洋亞熱帶和溫帶的190-580N水域中,主要分佈於太平洋北部溫帶水域,是冷水性澗游魚類,適溫範圍為10-24℃,15-18℃蝦類和卜足類,其次為魚卵,撓足類為其比較穩定的餌料,攝餌活動主要在白天,夜裡基本上不攝食。攝餌時的最適溫度為15-21℃。

  日本太平洋一側的秋刀魚從8月到12月在北海道至東北地區南下徊游到達日本南方水域,從2月至7月進行北上徊遊,到達北海道至千島外海秋刀魚。

  體內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等,味道鮮美,所以蒸、煮、煎、烤都可以,而且價格便宜***在日本產地市場的銷價每公斤70-90日元之間***。從上海水產大學對秋刀魚營養成分分析來看,秋刀魚蛋白質含量為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