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是怎麼形成的

  植物開始有露水進入白露節氣後,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那?小編在此整理了露珠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露珠的形成原因

  在晴朗無雲,微風飄拂的夜晚,由於地面的花草,石頭等物體散熱比空氣快,溫度比空氣低.當較熱的空氣碰到這些溫度較低的物體時,便會發生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留在這些物體上面,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露水.

  露水對農作物生長很有利.在炎熱的夏天,白天,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很強,會蒸發掉大量的水分,發生輕度的枯萎。到了夜間,由於露水的供應,又使農作物恢復了生機.此外,有利於田莊的作物對已積累的有機物進行轉化和運輸。

  露水需在大氣較穩定,風小,天空晴朗少雲,地面熱量散失快的天氣條件下才能形成。如果夜間天空有云,地面就像蓋上一條棉被,熱量碰到雲層後,一部分折回大地,另一部分則被雲層吸收,被雲層吸收的這部分熱量,以後又會慢慢地放射到地面,使地面的氣溫不容易下降,露水就難出現;如果夜間風較大,風使上下空氣交流,增加近地面空氣的溫度,又使水汽擴散,露水也很難形成。

  在溫暖季節的清晨,人們在路邊的草,樹葉及農作物上經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從天空中降下來的。露的形成原因和過程與霜一樣,只不過它形成時的溫度在0°C以上罷了。 在0°C以上,空氣因冷卻而達到水汽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在溫暖季節裡,夜間地面物體強烈輻射冷卻的時候,與物體表面相接觸的空氣溫度下降,在它降到"露點"以後就有多餘的水汽析出。因為這時溫度在0°C以上,這些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水滴附著在地面物體上,這就是露。

  露和霜一樣,也大都出現於天氣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同時,容易有露形成的物體,也往往是表面積相對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導熱性不良的物體。有時,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溫度繼續降低,使物體上的露珠凍結起來,這叫做凍露。有人把它歸入霜的一類,但是它的形成過程是與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間形成,日出以後,溫度升高,露就蒸發消失了。 在農作物生長的季節裡,常有露出現。它對農業生產是有益的。在我國北方的夏季,蒸發很快,遇到缺雨乾旱時,農作物的葉子有時白天被晒得捲縮發乾,但是夜間有露,葉子就又恢復了原狀。人們常把"雨露"並稱,就是這個道理。

  白露節氣的由來

  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當太陽到達黃經一百六十五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水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雲:“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