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範文

  人有慾望,有嚮往,二者既要通行,更堅固的站在了對立面。那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該怎樣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夏日午後,站在舊式的衚衕中透過交錯的電線杆,望著並不太藍的天空,兩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卻聽不到糟雜的聲音,就連呼吸的聲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這種靜,心靈的靜,真想投入於靜中不再回來,這實在是很享受的。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可是迷茫和痛苦的源頭在哪裡呢?在長大和成熟起來的過程中。我們在長大,我們在不斷地在明白這個世界,在知曉這個世界,自己也在不斷變化著,來適應這個世界,融入這個世界。可是變化的過程哪有這麼容易!我們必須放棄一些,忘記一些,改變一些,適應一些:但是其中有很多我們是不想做的,不願做的,甚至不得不違心去做的。所以我們看到,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說的謊話卻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給我們的壓迫卻多了;對事情單純的看法少了;每個人的心卻變得複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也許,是時候我們要重新學會與他人相處了。從無目的的和別人交往,倒有目的的和別人交往;從無保留的和別人交流,到有保留的和別人交流;從對人沒有戒心,到對人有戒心……最後,讓我們放棄這種原始的,純淨的,尋求個人理解與被理解的相處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別人面前隱藏些東西。這是社會帶給我們的改變嗎?我愕然了……

  可是,這種轉變有時候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挪威的森林》裡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裡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或許他承受不了成長帶來的變化,或許他不敢面對成長,總之他以死來作為迴避成熟的方式。而對於直子來說,本來她可以握著他的手,小心但是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說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後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鬆,即使渡邊作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為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瞭解為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是,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當面對成長的痛苦,我們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都想有人來分擔我們的痛苦。對於迷茫,我們也想通過與人的交流消除迷茫。因此,我們才尋求理解與被理解。可是,完全的理解與被理解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痛苦別人不可能完全體會,我們也依舊在尋求理解和被理解的道路上迷茫。並且,越是尋求百分百的理解,其實也就與成長的主要方面所牴觸:“我們不能尋求這種相處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別人面前隱藏些東西。”所以,村上才要把玩孤獨。因為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是無可奈何的,是每個人最終都要經歷的。這也就是渡邊與人格格不入的原因。還記得渡邊在看望直子回來後,回到新宿唱片店裡打工時,看到周圍的一切感到陌生和茫無頭緒嗎?因為他孤獨,而自己甘心孤獨,自己將在這種孤獨中完成人生的蛻變,最後成熟起來。

  直子所在的療養基地,更像是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伊甸園。在那裡,我們可以不必完成這種蛻變,不必作出轉變,可以依舊保持那種相處的方式。所以在渡邊剛來看直子時,會感到那裡吃飯的氣氛很奇怪,因為渡邊自己已經完成了部分的蛻變了。也正是在直子面前,渡邊才拿出自己已經蛻變的部分對直子說:“來吧,沒有木月沒關係,有我陪你渡過難關呢。”可是,村上的設計很有意思:它讓這個不必蛻變的伊甸園中住的都是精神病人。也就是要藉此表達:不完成蛻變的人,在那些完成了蛻變的人看來,就是不健全的。

  或許在這個成長的道路上,只有愛情是真正純潔的了。因為當每個人都完成蛻變之後,愛情就沾染了太多別的東西。可是,愛情帶給人的,卻是更加快速的變得成熟。不論是在愛情中成或敗,得到或者失去,人都會成熟很多。因為愛情讓人懂得更多地揹負責任。其實初美就是因為愛情的變化,而真正意識到成熟的,也是因為自己經受不住這種蛻變,最後選擇了死亡。

  《挪威的森林》我讀了這麼多遍,沒想到直到前些天,我才像完成大一統理論似的把每一個分割的感想統一起來,其實,也是在前些天,我才把自己這些年的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看透。當然,隨著我的長大,很多想法還會發生變化,但是,不會變得就是,我希望自己和每一個我認識的人,都能勇敢的面對蛻變,勇敢地完成蛻變,並能在蛻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二***

  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為終結,這裡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為直子把渡邊暫時託賦給了玲子。

  書中所描寫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醒著的,但由是他們價值觀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本身是有著巨大差異的。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這傢伙扞的也就是這種逆來順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雖然他也並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裡或將要去哪裡。不過渡邊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直到渡邊見到玲子,玲子說“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此時應該說渡邊解到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直子本書的女主角之一,很執著於完美。本書一開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邊緣的井,一口深的並且一但墜入便只有孤獨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為墜入井中便與現世隔絕,她也明白這是危險的,但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這就是直子的無奈了。這口井也是直子後來生活的寫照,所不同的是渡邊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著直子。在療養院的直子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邊的渡邊才能確定自己還活著,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與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後玲子幾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綠子本書的另一位女主角,應該說是森林裡一棵非常奇異的樹,她似乎可以衝破黑暗享受到陽光,也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之所以說她是一棵樹是因為她非常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親人一位接一位在經歷了非常的痛苦後慢慢死去,應該說她是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堅持了下來***這是綠子的無奈了***。她也想逃避,也許逃到那個被她稱做驢糞蛋的烏拉圭去,也許是藉助性幻想***其實從這點看她的道德觀遠比看起來要嚴格得多***。她也很想有個依靠,就像她對渡過說的那段關於買餅的任性的話。綠子從心理上表現得相當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確的向渡邊表白,因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邊的選擇。當渡邊因為陷入對直子的思念而忽視了她時,她選擇告訴渡邊自己當時的真實感受並選擇暫時離開讓大家可以冷靜的思考。

  永澤註定會成為這個社會“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這個社會成為“精英”的規則,“紳士就是做他應該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這是永澤的無奈***,雖然他也看不慣這個社會。他也期待和初美獲得愛情,但他清楚這樣做就會被排除在“精英”這個圈子之外,在他的價值觀裡除了成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這座城堡的鋪路石而已。社會的壓力,家族的壓力以及周圍人對他的看法都註定了他永遠都無法做一個隨心所欲真實的自己,他在為這些看法活著,為別人活著。

  初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並不多,但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人物。應該說初美很純美童真式的夢想會讓每一個讀者動容吧,初美的夢想是用自己的愛來改變永澤,使他獲得真正的自己,把他帶回到那個純美的世界中去,即便為此賦出再大的代價也無怨無悔,即初美可以一定程度的接受永澤的放縱。可是在永澤卻不想放棄“精英”這個社會賦予他的頭銜***這是初美的無奈***,因為如果放棄了他可能除了初美就真的一無所有了,永澤選擇了戒色,而初美在純美的夢想破碎後選擇了自 殺。

  玲子,雖然作者賦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時候還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現的,替直子寫信,以至在直子死後和渡邊發生關係,我們似乎看到的是直子。關於玲子來到療養院的原因到是有點要說的,在我看來玲子相對於對事件本身的打擊來說,似乎更看重玲子丈夫對此事的冷靜處理,應該是這件事在玲子價值觀裡這件事是重大事件,解決方法只有馬上離開換個新環境,而從玲子丈夫的價值觀看首先是家庭本身的穩定,這件事應該是排在第二的位置,玲子感到自己沒有被重視於是崩潰了。

  完美不是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行駛的船,而是暴風雨過後灑在甲板上眩目的陽光,完美不是來自由我們對它的執著追求,而是源於勇於面對磨難的堅強的心。

  ***三***

  人有慾望,有嚮往,二者既要通行,更堅固的站在了對立面。

  心裡有一份牽掛,那是心靈的支撐,你永遠不知道失去後會是什麼模樣,倘若你有一顆積極的心靈,那麼我祝願你成功。

  就像該書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每一人都活在自己的森林之中,有的人靜聽鳥鳴婉轉的啼叫,近看骨朵婀娜的爭芳,沐浴在人性的陽光,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不失一絲愜意;也有人一頭扎進渾濁的泥淖,一邊慨嘆人世的不公,一邊在無盡的孤獨裡把酒做苦。無論如何,願世人傾聽自己的心靈,自得一份蕭然。

  失去並不可怕,但就怕有一天只剩你自己的時候你忘記了生活,忘記了如何跟他人交往,甚至忘記了你自己,是的,你要面對很多:現實,慾望,夢想。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人儘可以被慾望打敗,但不能躲避現實,可以享受孤獨只要別讓自己失望,總要拿出自己的骨氣,自行料理悲傷卻又不會失去前行的渴望。

  我不知道,高潔靈魂是否真的勝過慾望,你儘可以忍受孤獨,但你終究敵不過潰敗的想往。那是悲憫的人心,更是殘敗的靈魂。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為逝去人痛哭流涕,最終仍要記得,你還活著,你仍然要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愛你。

  總之,少年時我們追求激情,成熟後卻迷戀平庸,在我們尋找,傷害,背離之後,還能一如既往的相信愛情,這是一種勇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熱愛生活,熱愛自己。

  ***四***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本書讓我思考得最多的是生與死的問題。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討生與死的問題,很多人認為不是生就是死,人最基本的兩種形態。但是,村上春樹卻告訴我們,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多次出現在書裡,讓我記憶深刻。村上春樹對生與死的思考,獨到的見解,在他筆下的人物中展現。

  一個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用玲子的話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引出新生。還有就是初美的死。生還在延續。

  渡邊對虛假骯髒的學校很厭惡,但他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書一開始講了一口很深的、一但墜入便只有孤獨陪伴直至死亡的井,直子明知道是危險的,但又很吸引她,因為墜入井中便與現世隔絕,也許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一直在渡邊的和木月之間徘徊,在生與死之間掙扎。在療養院的直子曾經好轉,熱切地期待美好的新生活的開始,但是她的另一面的痛苦壓抑在黑暗深處。

  綠子像森林裡一棵樹,她似乎可以衝破黑暗享受到陽光。她非常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父母在經歷了痛苦後慢慢死去。她也想逃避,也很想有個依靠。她向渡邊表白,也尊重渡邊的選擇。當渡邊因為陷入對直子的思念而忽視了她時,她告訴渡邊自己的真實感受並選擇暫時離開讓他們可以冷靜的思考。

  除了講生與死的問題,還講了關於精神病這個話題。書裡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是患有精神病的她說的:"我們的正常之處,就在於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當渡邊來到療養院時,他發現裡面患有精神病的人好像很正常,反而裡面正常的人像是不太正常。當他離開療養院,回到正常的人群中時,他甚至一時間難以適應所謂的“正常”。

  書裡除了玲子,還有兩個角色讓我思考了很久,一個是永澤。永澤是一個家境、學識都很優秀的人,是一個“精英”型的人物,他諳熟社會的"精英"規則,他可以輕易利用這些規則,但正因為他知道這些,所以他的內心是很空虛。

  另一個是玲子的一個學生,她原本相貌身材學習都很好,但她喜歡撒謊,用精湛的演技騙取他人的信任和歡心,好像天生就能洞察人的習性,以此玩弄人心。她擁有彈鋼琴的天賦,但是她並不是真的想彈鋼琴。玲子哪怕被她傷害也為她的天賦而感到惋惜。有些就是這樣,明明擁有絕頂的天賦卻不好好珍惜。有個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們不接受任何訓練都能比普通人做得好,卻不能和優秀的人相比,他們如果能接受系統的訓練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們又不能接受這種訓練,因為這偏偏會破壞他們本身良好的天賦。

  這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能理解。我從小就不願意接受系統的訓練,我討厭條條框框的規矩束縛我繪畫,我天生就熱愛自由,我知道我和那些優秀的大師相比遠遠不夠,但我自己平日也會練習,比較隨性,按喜好心情來畫畫。

  ***五***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於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於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說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衝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著憂鬱、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脫,畸形的性接觸和近於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於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裡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於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藉以消遣,甚至近於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於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脫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脫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於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於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於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於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現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