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特點和學習方法

  在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流派當中,孫式太極拳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它對太極拳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太極拳的產生及發展,是前輩們智慧的結晶和傳承,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和發揚。

  孫式太極拳是孫祿堂老先生以他終生習練研究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的心得體會,提取其精華,將三拳融會貫通,合冶於一爐而創編的,並自成一家。成為我國目前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

  孫式太極拳是一種內外兼修的拳術,它把修心養性、促進身體健康、提高防身技巧三者結合在一起,所以習練此拳日久,自有意想不到的妙處。

  由此可見,孫式太極拳的學習,對我們是有很多作用的,我們應好好學習。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轉身必以開合動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開合活步太極拳。

  練習時要舒展圓活,進退相隨、上下一致,無左右歪斜的形體,全套練之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全身放鬆,不僵不滯,進行中無起伏,要各式相連貫,要一氣哈成。無論動作的虛實變化,速度要均勻,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頓的地方。

  在練拳過程中始終要保持自然,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萬不可努氣***拙力***,由於中正平穩,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後仰,不左歪不右斜,這些在練拳以前,從思想上就應該注意。

  孫式太極拳的練習,講究自然協調,協調就要求我們周身各部位達到統一。

  孫式太極拳的練拳要求

  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內受,不可心猿意馬、左顧右盼,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著意,舌頂上鄂,口要虛合。

  2、要求精神與肢體放鬆要輕柔***柔與軟不同,軟疲塌無力,而柔中有剛***,就是要用自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

  3、孫式太極拳要嚴格遵守規矩,古人云:“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必須按照基礎動作,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習練,俟整套動作熟練日久,自然隨心所欲了。

  4、要有毅力、有恆心、切不可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練習,要相古人說的那樣終朝每日常纏手,更不可貪多求快,或躐等以進,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對不學下式。務求姿勢正確。

  5、不可好高鶩遠,攀比先習者的進度或已取得的成績。

  前面說過練拳時要嚴格遵守拳中對各個部位的要領,現將主要部位的要求寫於下面:

  頭:練拳時,對頭部的要求是很嚴格的,頭要上頂,但不可用力,下頜自然回收,頭也自然正直,精神貫注,即所謂虛領頂勁,不可自由晃動,東歪西斜,頭勁動作應隨順身體轉動方向的變換及上下要協調一致,神態自然。

  胸:要含胸,這一動作與拔背有一定的聯絡,在練拳時不要挺胸,但也不可著意內縮應順其自然,要有含的意思,但應注意不可作出駝背的體形。胸不可挺、挺胸氣往上湧,含胸氣可下沉至丹田,可免上重下輕,足底無根重心不穩的弊病。

  肩:兩肩要鬆開下沉、如此兩肩才能向外伸展,切記聳肩,以免氣向上湧,同時兩肘也往下墜住,這樣兩臂自然彎曲,即所謂蓄而後發。同時兩腕塌住,單不可僵硬,腕部要活,五指自然張開,虎口撐圓,手心內含,不可外腆。墜肘時,兩臂不可夾住兩肋,但也不可乍開而離肋部太遠,暴露兩肋,而為敵人所乘。

  腰:腰為主宰,所以有“刻刻留意在腰際”的說法。因為人體的行止坐臥和正確姿勢,腰要起主要作用。腰要直便能防止身體晃動或前俯後仰,腰為車軸,氣如車輪,腰似中軍大旗,腰不直便有臀部突出的現象,所以拳經中有命意源頭在腰際。腰力運用得當,可以使用周身力量集中於一點,像肘、肩、胯、膝、腳等關節的勁,都要以腰中發。

  腿: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腿的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兩腿要彎曲,但不可有死彎子,其形如半月。進退的移動、虛實的轉換、發勁的根源等,主要在腿部,所謂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因此腿部動作的正確與否,關係著全身的穩定,以及轉動的輕靈皆賴兩腿運動的得當。

  其他如眼神的問題,練拳時,眼光應隨著主要的動作轉動。定式時,目光應視前方,但忌呆視。眼光要照顧上下左右,作到眼隨手轉,光兼四射。假如你意欲何方,則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動作也立即隨之而去。

  練拳時,要由鬆入柔。要化剛為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終至剛柔相濟的最高境界。放鬆是消除拙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剛柔相濟才是目的。特別要精神集中,用意識來引導動作,方能作到姿勢圓滿無虧,才能作到動作輕緩,靈活、氣斂神專,才能動作勻穩。不丟不散、不僵不滯。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

  孫式太極拳最基本的特點是融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拳術之真髓,一以貫之,純以神行。具體地說,就是通過“九要”以求陰陽互 濟、內外中和,在身體運作的變化過程中,通過“先後天八卦相合之理”,順中用逆,逆中行順,以求動中之靜之妙和起鑽落翻之勢。在身體運作的每一時刻,通過形意之樁步以求內外六合***心 ^ 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 膝合、手與足合***,從而蘊寓至大至剛、一觸即發之本能。

  因此,身體運作要鬆柔協調之至。所 ^ 謂極盡柔順,非如此,不能得中和之妙。身體移 動之水平方向,要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 撤。無此一 “跟”、一 “撤”,則難以極盡動中求 靜之靈。身體移動之垂直方向,要卜.下無起伏, 如水漂落葉,即不偏不倚、不上不下,邁步如槐蟲,跟步如扛物,非如此,不能將形意之樁步寓於動步之中,極盡一觸即發之本能。此外,轉身必以開合相接,於體言之,由此可啟發各式中圓 研開合之理,從中體驗內氣之上升下降,勁意之起落鼓盪。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周身無處 不開合;於用言之,則由轉身之始,內氣下行, 在外為合,閤中寓開,蓄勢待機,不予敵可乘之機,並又於圓研之中,開中寓合,蘊太極之陰陽互濟,變化無方之妙,故轉身以開合相接,其意深焉。

  孫式太極行拳之內意要不尚血氣,純任白然,重在養神、練氣專注於一,以求神氣合一, 內勁中生。先父孫祿堂雲:“拳術一道,首重中 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故以上所述各項特 點及要求,其核心不過是“屮和”二字而已,此 即孫式太極拳之基本特點。

  需要說明的是,內勁者生於中和,而中和源於身體內外系統之和合。於內,則生於五臟之相和,行於經絡之暢通;於外,則生於身體運作之中而不倚,動而若靜,協調一家,行於起鈷落翻之迴圈鼓盪。然而內外和 合,則須得其契,不得其契則內外不能相合,內 外不合,則內勁難成。其契為何?內外八卦***即先 後天八卦***相合之理耳。故內外相合方可稱拳, 練拳即修為內勁,孫式太極拳乃是依易學,參丹經,基於先後天卦相合之理所創之拳,故能使 人內外和合於一,培養一派中和之氣——至純至 善之內勁,此即孫式太極拳特點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