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的口才變好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口才好?口才好是一個人的智慧在口才上的表現,口才好壞的根本是智慧水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君子必貴其言

  說話,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但說話哲學的要害並非“慎言”,而是“貴言”,君子必貴其言,也就是要注重談話的質量。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孔子曾多次、反覆地講過關於說話的要求與標準,比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再比如“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等等,不甚列舉。

  魏晉時期,建安七子之一徐幹,專門寫過一篇《貴言》,他是這樣說的:“君子必貴其言。貴其言,則尊其身,尊其身,則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費則身賤,身賤則道輕,道輕則教廢。故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大意是,君子不輕易說話,每句話,每個字,都很實,都有依據,都有所指,都很有用,絕不講空話、大話、假話、套話,這樣,人就會變得很值錢。

  關於“貴言”,我也在不斷覺醒之中。

  我最大的幾點體會是:

  1、君子不去遊說別人。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涉及說服別人,一件事,講清楚就行,言簡意賅,對方聽得懂就聽,聽不懂就算了,不去強求。

  2、不要說連自己都不信的話。不要不當回事,其實許多人每天都在說自己都不信的話,而不自知。先自欺,然後欺人。

  3、君子不辯。真正高水平的人,一看別人要跟你辯論,他馬上就不說了。既然說不到一塊兒,還去爭個勝負,你不就是把自己當二百五了。

  4、爭取和高人過招。如果遇見一個造詣精深、事理通達的人,要設法去和他說話,哪怕一句話,不至於“失人”、失之交臂。其實,君子聽一句話,就能判斷其見識深淺、修養高低,是與不是,一眼可以分別的。

  二、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古人有一句罵人的話:“夏蟲不可語於冰”,罵絕了,但確實是那麼回事。

  聖賢還講:“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講的是對什麼人說什麼話,不能亂說。這裡的“中人”,是指中等才能的人,對於“中才”以上的人,才能和他講高層次的東西,而對於“中才”以下的人,要淺顯通透,或者乾脆少講或者閉嘴不說。

  我總結幾點:

  1、多講日用常行的,少講玄妙高深的。

  就我自己而言,因為本來就膚淺、單薄,所以我天天講的都是日用常行的東西,不想去講玄之又玄的東西,也講不好。

  2、把大量時間用在耕耘土地上,擇佳時才種上一顆好的種籽。

  人的心地,如果鹽鹼化了,板結了,種再好的種籽也長不了。所以,我一般去下笨功夫、先耕耘疏鬆好人的心地,然後遵循“隨時、隨性、隨緣、隨喜”之原則,偶爾種上一顆有價值的種籽,相信它會慢慢長。要“惜種”、“貴種”,亂種種籽的人,是最愚蠢的老師。

  3、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話是《中庸》裡的,被曲解了幾百年了,曲解為“以牙還牙”、“報復惡言”。真正的意思是,君子教導人,就是用他身上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懂的道理,來誘導之,讓他明白,讓他自己去找答案。

  4、因材施教。

  每個人的慧根和善根都不同,所以要區分開來。而人的善根和慧根,集中表現在敬畏心上,一個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嚮往崇高的東西,才能促進其覺性與德行。如果沒能引發、生成對方的敬畏心,再好的東西給他,他也接不住、麻木不仁,甚至怨恨於你。我平常與缺乏敬畏之心的人一般會保持距離,常常曰之為“無根之草,無緣之人”。

  不過,無論“語上”,還是“語下”,其實都不如“貴言”,提高談話的質量,以少勝多,寧缺不濫,寧平勿俗,寧偏勿全。

  三、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一直在強調,言與行之間的關係,《論語》中,至少二十次提及,比如“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等等。

  為什麼反覆講、不厭其煩地講言行之間的關係?不可小看。這裡可能隱藏著一道關於建立良好內心秩序的門,是高維度的一種智慧。

  尤其是“訥於言,敏於行”這句最為要緊。“訥”,是遲鈍的意思,說話很容易,所以要遲鈍、要貴言、要把持住自己的嘴,而身體力行卻很難,所以要敏捷。

  我們的問題通常出在說到了,事情沒做到,一不小心話說過了頭,做呢,使勁注意,拼命努力,還是做得不夠。

  真正的君子,是話不說太滿,但行動要敏捷,並能付出100%努力,言能顧行,行能顧言,言必行,行必果。

  做個實在人,是人的最大價值,而若人人說你實在,這是最高的德。實在人,內心秩序是井然的,心與口是一致的,他不亂不慌不懼,這樣的人,天會照顧他。

  進一步說,人的一切麻煩和禍患,和他的那張“破嘴”不無關係,而有德之人,往往更喜歡“閉著嘴說話”,他用心去感應世界、傳達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