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論文參考範文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我們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

  摘 要: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我們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關鍵詞:培養 幼兒 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現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係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它的發展取決於周圍的物質和文化環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響。[1]

  如何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呢?

  一、創設良好環境,使幼兒保持積極的情緒

  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環境包括實物環境、心理環境、語言環境等多層次、多側面的環境。它們是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有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裝置、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裝置、材料、玩具、物品以激發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服務,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歡樂,被尊重,為集體所接納,自尊、自信,獲得成功,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的情緒變化。

  如:新小班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與之分開時,會經過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表現為經常哭鬧一陣,部分幼兒看到別人哭他也哭、別人笑他也笑,情緒不穩定。這時我們為幼兒準備了一些色彩鮮豔,材料輕軟、安全的布娃娃、絨毛小動物等玩具,在活動室裡貼上幼兒與家長的照片,開設多個“娃娃家”活動區等,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抱一抱、摸一摸、親一親幼兒,幫幼兒穿衣服、脫鞋子,以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愛撫,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教師們共同營造溫暖、關愛的良好環境,使幼兒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情緒越來越好。所以說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是滿足幼兒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

  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切實辦好家長學校,向家長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環境健康,而家庭環境不好,也是不能說幼兒心理髮展有了健康的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而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援。再者幼兒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響。

  二、發揮遊戲功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遊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實踐中,我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遊戲、體育遊戲等,通過遊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遊戲中,幼兒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如:在“娃娃家”遊戲中,幼兒可以充當爸爸、媽媽、孩子等各種角色,教師適時地參與遊戲,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餵飯、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等,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

  三、教學活動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群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

  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我們利用幼兒園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繡花、拾落葉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鍊能力,學會感恩,學會分享,感受合作的快樂。

  四、堅持正面引導,使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滲入了主體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動。幼兒自我意識受各種因素影響,不成熟、不穩定。教師應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首先,教師要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經驗及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活動內容,並認真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營造平等、寬鬆、支援的心理環境,多用鼓勵的方法,因人而異地指導幼兒,使幼兒表現得自信、主動,容易獲得成功。

  其次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我評價的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幼兒,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幼兒。如:利用入園、離園、家訪、開放活動等時間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表現,及時肯定幼兒的優點。日常活動時經常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進步,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引導幼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幼兒能正確的自我評價,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五、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注意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幼兒的早期教育很重要,我們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點,更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指南》心理健康輔導《基礎理論》《團體訓練》《個體輔導》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