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如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論文

  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實施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奠定幼兒良好心理素質、完善人格、健全心智的重要環節。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社會和家長對於幼兒成長期間的學習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也日益攀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幼兒今後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幼師應該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來不斷提高幼兒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身心健康。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議如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議如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全文如下:

  摘 要 :幼兒教育中,心理健康需要受到重視。本文通過幼兒心理健康案例,指出幼兒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以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及快樂成長。

  關鍵詞 :幼兒 心理健康 教育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needs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propos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by child mental health case, which can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and happy growing up.

  Key words: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0 引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及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放在首位,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確保幼兒的性格開朗、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等。健康的心理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願意與同伴交往,做事自信,誠實等。

  目前,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幼兒教育中存在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出現了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已有調查表明,我國幼兒的心理健康存在普遍性和嚴重性,並且存在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趨勢。具體表現為性格過於內向,膽小,缺乏自信;有些幼兒由於家長的溺愛而任性、霸道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妨礙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和優秀品德的形成,也會給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 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問題具有積累性,針對幼兒心理教育應該實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策略。以下兩個情境體現了日常教育的重要性。

  ***1***晨間活動。小朋友正在晨間活動,一個幼兒高興地跑到“閱讀角”想拿一本書看,卻不小心把書架碰倒,圖書散落了一地。老師生氣地大聲說:“你怎麼回事?就你搗亂,快整理好,回到你座位!”孩子呆呆地看著老師,等老師視線離開後,悄悄地回到座位……***2***自由活動。一個女孩哭著找到老師:“x x把我的新鞋灑上水了。”教師把那名孩子叫到面前:“看你把水灑在小朋友的鞋上,該怎麼辦呀?”孩子說:“我不是故意的,對不起。”女孩想哭卻忍住了。老師又對女孩說:“我幫你把鞋晒乾,好嗎?”女孩一邊點頭,一邊笑了……

  以上兩個案例中,教師對待幼兒遇到意外情況的心境截然不同,兩種處理方式會使一個處於驚恐狀態,另一個會快樂地投入新的活動,究其原因在於是教師所持的不同態度。對於幼兒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尊重與關愛。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個動作或是一份獎勵等,都會對幼兒的心理產生一份觸動,讓他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愛與關懷,使他們的內心充滿愛與陽光,體會到真、善、美。或許幼兒對教師或家長的愛的理解不夠深入,或許他們還很懵懂,但是對於愛與不愛他們會有敏感的反應,這對於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至關重要。

  正如案例中涉及到情景,晨間活動的教師訓斥了那個孩子,孩子產生了恐懼的心理,並當教師視線轉移後悄悄回到自己座位上,這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比如膽小,不自信,做事情畏手畏腳,缺乏創新精神等。相比之下,自由活動中的教師的處理方式卻讓孩子們愉快地回到自己的活動中,對孩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但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勇於承認與道歉,虛心改錯。而對於錯誤的接受者而言,要為人大方,當別人犯錯誤時要給予改正機會,接受其的道歉,給別人成長的空間。這樣的結果才會對彼此都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才能讓大家和睦相處,快樂成長。

  2 幼兒心理問題解決方式

  近年來,具有心理問題的幼兒人數明顯增多,需要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要對孩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真正“健康”,應重視以下方面:

  2.1 尊重幼兒

  尊重兒童是幼兒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是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主要體現在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讓幼兒主動地發展。教育過程中會讓幼兒感受到被尊重被關心,如果兩個幼兒做了同樣一件事情,面對幼兒的行為,一個給予誇獎,一個卻給予批評,幼兒就會有不被尊重的感覺,就會生氣與傷心,不能很好地完成正常的學習生活,不利於健康心理的形成。

  2.2 熱愛幼兒

  教師對幼兒的慈愛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營養素。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幼兒才會有安全感、歸屬感,才能適應幼兒園環境,學會與小朋友、教師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教師對幼兒的愛要真切,不能偏私或縱容。有些幼兒活潑,有的幼兒內向,有的幼兒守規則,有的幼兒愛搗亂……對於各種型別的幼兒,要用不同的方式給予愛,傳播愛,讓他們認識到一個優秀的小朋友,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活潑快樂的,關心小朋友,團結小朋友,學會分享,學會集體生活。針對個別內心確實很難開啟的幼兒,要給予特殊關注,關心幼兒在上課期間和活動期間的動態,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告知幼兒家長的前提下,與家長共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制定計劃,在家庭中和幼兒園中同步幫助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讓愛無時無刻地存在幼兒的內心。

  2.3 創設一個適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教師的情緒最易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障礙,教師應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使幼兒生活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幼兒正處於心理比較敏感時期,如果教師的課外情緒影響到幼兒的課上教育,就會使幼兒感覺到教師的冷漠,而這對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阻礙作用。因此,要求幼兒教師控制自己的個人情緒,較好地保持幼兒教育期間的狀態,從多個角度讓幼兒感覺到健康、陽光、快樂,從根本上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2.4 參與並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

  夥伴中受歡迎的幼兒會有安全感、歸屬感,反之,則會產生自卑感、孤獨感。在獨生子女佔絕大多數的現狀中,建立良好夥伴關係對其社會性發展意義重大。目前,幼兒中存在分化小團體情況,有些幼兒間關係相處良好,成為了好朋友,但是,卻不願意和其他的幼兒良好相處了,相比之下交往也少,如果這種情況不及時較好的處理,就會造成小朋友之間的關係疏遠,不利於健康心理的形成。更有甚者,如果某個小朋友都不和其他小朋友共同玩耍,做遊戲等,就會使這個小朋友產生孤獨感,性格會有明顯的內向傾向。因此,在幼兒教育中,要增加集體活動專案,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參加進來,讓他們體會到每個人的重要性與關鍵性,體會到集體成功的喜悅,加強小朋友間的互助與交流,讓大家都能成為彼此的好朋友。

  2.5 開展心理輔導,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在我們的幼兒園裡,平時增設幼兒情景表演、競賽等活動,幫助幼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這種形式,幼兒都比較喜歡,具有很強的參與積極性,童話故事的情境、柔和的音樂,教師的引導等可以使幼兒快速進入到模擬情境中,使幼兒不僅在快樂中度過美好時光,並且能很好地釋放幼兒的內心感受。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讓幼兒直接參加到童話劇的表演中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自己就會體會到白雪公主的美好與善良,老巫婆的醜惡與狠毒,加強幼兒對人物心理特徵的分辨,更深地瞭解真善美,從自身的表演中對心理歷程的發展進行錘鍊,強化健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

  2.6 日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活動中含有許多心理健康教育時機。比如自由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群體感,讚美的話語肯定幼兒的成功,信任的目光消除幼兒的膽怯,遊戲中教會幼兒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環境創設中開闢心情角、心情樹、悄悄話角等。心情角的開設可以使幼兒進行心情上的釋放,如果某個幼兒心情不好,可以帶他到心情角中談心,用活潑快樂的心情去感染他,讓他體會到快樂的感覺與魅力,或者把他帶到心情樹面前,讓他與心情樹進行交流,把不開心的事情說給心情樹聽,這樣幼兒內心就會有一種釋放的感覺,似乎不開心的事情都已經都被心情樹消化,重新獲得了快樂。當發現幼兒總是心不在焉,若有所思時,也需要對幼兒進行開導。也許幼兒會不願意和其他人說,此時如若將他帶到悄悄話角,在教師和小朋友處於同樣的環境中,教師向幼兒講述自己的悄悄話,此時幼兒是很願意講出自己的悄悄話的,這樣共同真心相待,幼兒內心得到釋放,重新迴歸到快樂中去。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內心世界,善於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才會更有效地釋放幼兒的心靈,讓他們迴歸到原本的平靜與快樂中去。

  3 結論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它關係著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只有幼兒健康的心理形成,才能使幼兒在以後的發展中積極向上、充滿自信、勇於探索與創新。因此,幼兒家庭,幼兒園和社會需要共同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幼兒的快樂成長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 朱良,陳思群.幼兒教育案例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