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師歷史教學日誌範本

  作為教師自我完善、自主發展的一種方式,教學反思是促進其專業成長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初中教師歷史教學日誌作文,歡迎參閱!

  初中教師歷史教學日誌

  本人從事初中歷史雖已有十餘年曆史了,但正如美國一名教育學家所言:“經驗+反思=成功”所以很有必要進行教學反思,此次教學反思主要從學生和教師這兩個層面進行:

  一、學生方面

  1。女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普遍低於男生。按說歷史學科屬複述性知識,偏重於記憶,女生相對於男生而言會更勤奮,會記得更準確些,但事實卻是若干屆畢業生的中考成績女生平均分低於男生,最低分是女生,不及格人數女生佔80%左右,而最高分都是男生。我想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情感較為細膩而豐富的女生對血雨腥風的歷史戰爭、政治鬥爭不感興趣,對頻繁的朝代更換更是一頭霧水,學習歷史的興趣不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本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透過多種途徑激發廣大女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學生普遍不發問,思考度不夠。多年來本人所教的班級中考歷史成績都不錯,但客觀冷靜地思考卻發現,學生普遍不發問,思考度不夠,無論是新授課還是複習課,幾乎沒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請求老師幫忙解答。我時常思考:學生這樣學習,從歷史中真的能學到什麼,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途。我想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教師日常教學,開啟引導不足,沒有開啟同學們思維的閘門;二是學生誤解為歷史學習不就是“貝多芬”***背多分***,根本不用思考。啟發學生思考,激勵學生髮問將是本人以後教學的重點。

  二、教師方面

  1、本人科班出身又執教初三歷史多年,自以為對教材把握較好:無論各課的重難點,課文在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還是各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甚至是中考的熱點、重點,本人都揣摩得較為到位。但隨著近年來中考歷史題注重引進新情景這一現象,本人深感平時備課還是不夠到位,主要表現為課文相關資料***包括圖片、圖表、文字***收集補充不足,不能很好地開拓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

  2、本人一向信奉“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一教學理念。所以無論是新授課還是複習課,大膽放手讓學生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習主體的功效,學生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或讀或記或寫或答或練或議,教師講授時光很少超過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3、回顧本人長期以來的教學模式,與當前學校所倡導的“三面教學觀”和“四步教學流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有待改善:

  第一、務必十分重視課前預習,預習環節是議論、導學、練習的基礎、前提與關鍵。它直接決定一節課的成敗,為了使課前預習不流於形式具有實效,決定留出每節課的最後十分鐘用於預習下一課資料。同時,要利用班長和課代表落實好課前讀。

  第二、讓同學們當堂訓練的習題由難度較小的的單項選取題變成難度較大的材料分析題,習題難度加大同學們的答案自然有對錯之分、片面與完整的不一樣,這樣的結果不僅僅十分有利於議論的開展與深入,而且使教師的導學更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課後完成選取題,一方面能夠有效杜絕抄作業的現象,另一方面讓能夠及時鞏固記憶基礎知識點。

  第三、教師的導學由原先系統知識的介紹、完整背景的解說變為思路的點拔:細讀材料,尋找材料與歷史知識的切入點,捕捉關鍵詞-----歷史時光或歷史人名或歷史地名或事件名稱;教師導學一方面要顧及時光,另一方面更要顧及教學資料的實際性,對於同學們的確難於理解的資料必須要講細,講透;教師導學應注重引導學生歷史事件的比較,幫忙學生尋找可比度進行比較;教師導學側重補充歷史的相關評論,開拓視野,啟迪思維。

  4、本人認為進行初中歷史迴圈教學有兩個好處:一、能夠系統的瞭解中外歷史的全部資料,如果只教初三歷史對中國史個性是中國古代史就比較陌生。二、課堂教學改革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如果初一、初二、初三由教學風格不一樣的老師來教,則不利於開展教學改革。

  初中歷史教學日誌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透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方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向持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十分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此刻就應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明白,“讀史能夠明志,學史能夠鑑身”此刻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理解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理解教育影響,從而到達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潛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資料,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我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群眾、辦事潛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光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透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教師歷史教學日誌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初中生對歷史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象,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2篇。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瞭解,用不著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裡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