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了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下面小編整理了魯教版,歡迎大家的閱讀!

  魯教版

  教學目標:

  1. 學習“裸露”“喘氣兒”“湛藍”等詞語,在語境中體悟“一年年,一代代”等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2. 閱讀“美麗—毀滅”的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表達“毀滅—美麗”的內容,積累運用詞語和排比句式。同時,在表達中,體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 【教學重、難點】閱讀中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表達中積累詞語,運用句式。

  教學準備:

  ppt

  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聽音響,想象表達

  師:孩子們,你們愛聽故事嗎?聽過什麼故事呢?是聽誰講故事?那講過故事嗎?現在,我們就來講故事。

  1.看圖畫,猜故事。

  師:***出示:樹林圖和斧頭圖***圖上畫了什麼?***生:一片森林和一把斧頭***

  師:請說完整話。***圖上畫了一片森林和一把斧頭。***

  師:非常好,句子說得很完整。

  師: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想想這樹林+斧頭=什麼呢?

  ***根據學生講的內容,請孩子上臺板書。***

  師:孩子們的想象力太豐富了,你們的表達中閃爍智慧。***板書:智慧***

  2.聽音響,想故事

  師:剛剛我們是看圖說故事,現在我們來“聽聲音,想故事”。請孩子們認真聽這些響聲,再次展開你們想象的翅膀,看看這是發生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師:哪個同學願意和大家分享你想的故事呢?

  師:手舉得最高,就請你。

  師:孩子們,你們覺得他講得怎樣?***聲音、想象、體態***

  師:故事講得太精彩了,這就是故事中表達出的智慧。

  3.板書課題:故事中表達出的智慧

  師:孩子們準備好上課了嗎?***行師生禮***

  師:這斧頭與村莊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呢?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生齊讀:斧頭與村莊的故事***出示:圖片及課題

  師:請大家響亮地讀讀課題。

  二、初讀:抓詞語,表達概括

  1.師:請孩子們自由地放聲朗讀課文,找出生字詞,爭取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讀順。

  2.學習生字詞,並用上這些詞語結合圖畫創說主要內容。***出示兩幅圖:一是河水、空氣、天空、森林的;二是小村莊被洪水沖走的***

  師:剛剛老師發現大家學得可認真了,黃老師要來考考大家,有沒信心呢?你們能用上文中的詞語說說圖上的內容嗎?

  *** ***的森林 *** ***的河水

  *** ***的天空 *** ***的空氣

  *** ***的土地 *** ***的洪水

  ***1***指名說並相繼出示詞語:鬱鬱蔥蔥 清澈見底 湛藍深遠 清新甜潤 裸露 咆哮

  ***2***說主要內容。***配樂***板書:美麗——毀滅

  師:孩子們動動腦筋,你能結合圖畫並用上這些詞語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個小村莊怎樣的故事嗎?***課文主要寫了一個小村莊原先森林鬱鬱蔥蔥,河水清澈,天空湛藍,可是後來村民們用斧頭砍下了山上的樹木,山上土地裸露,一次咆哮的洪水把這個小村莊捲走了。***

  師:你把小村莊前後的變化表達得非常清楚,相當了不起。

  師:簡單的說就是寫這個小村莊由美麗到毀滅的故事。

  師:這美麗的小村莊為什麼會毀滅呢?***板書:?***

  師:要把這個故事講好,我們得好好地品讀課文,請孩子們默讀2-5自然段,呆會兒我們來講講小村莊“毀滅”的故事。

  三、再讀:品詞句,還原表達

  1.指名講故事。

  師:誰願意和大家分享小村莊毀滅的故事呢?

  2. 教學“裸露”,指導寫“裸”字。

  師:你把小村莊的毀滅講得很清楚明白。小村莊之所以會毀滅,那是因為村裡的人們——

  ***1******師引讀***出示: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師:孩子們,“裸露”一詞你是怎麼理解的?

  師: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理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微課件***

  師:你還知道裸露的什麼?***裸露的煤層***

  ◆ 指導寫“裸”字。

  師:裸字左窄右寬,有什麼要提醒的嗎?

  ◆ 練筆。

  師:山坡出現“裸露”的土地是由於人們?出示裸露土地的圖片***板書:砍樹***

  師:孩子們,要讓山坡上那裸露的土地不再出現,人們應該怎麼做呢?

  練筆:他們放下_________,不再濫砍樹木,而是不斷地_________。***配樂***

  ***2******出示***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

  ◆師:然而,一年年,一代代,人們並沒有放下斧頭,如今“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 ***不斷擴大***,那是因為——***人們還在不停地砍樹,一年年、一代代都在砍。***師生合作讀

  師:孩子們你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人們在不斷地砍樹,樹木減少,裸露的土地擴大***

  師:是啊,一年年,一代代,人們都在砍。

  師:孩子們,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讀這句。

  ◆師:要想拯救這小村莊,人們真得放下斧頭,植樹造林,只有這樣——

  練筆: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________,裸露的土地不斷________。

  3.師:然而,一年年,一代代,人們仍然把——

  ***引讀***出示: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傢俱,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師:正因為這樣,長在土地上的植被被破壞,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雨來了,下得沒喘氣兒,咆哮的洪水發怒了,它向人們報復來了:

  練筆:大雨下得沒喘氣兒,咆哮的洪水沖走了一棟棟房子,沖走了各式各樣的工具,沖走了應有盡有的傢俱,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炊煙也不見了。

  4.師: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擦去學生的板書***

  四、創作:巧練筆,還原想象。

  1.師:咆哮的洪水衝醒了村民們的大腦,他們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是自己用鋒利的斧頭親手摧毀了家園,要想重建美麗的小村莊又該怎麼做呢?請孩子們接著寫寫《斧頭與村莊的故事》。

  ***3***大雨下得沒喘氣兒,咆哮的洪水沖走了一棟棟房子,沖走了各式各樣的工具,沖走了應有盡有的傢俱,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炊煙也不見了。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村民們看著被洪水侵襲後的“小村莊”後悔莫及,深知是自己用斧頭親手毀了家園,決心重建家園。***1***他們放下_________,不再濫砍樹木,而是不斷地________。***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________,裸露的土地不斷________。***4***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山上的森林變得________,村前的河水變得________,天空變得________,空氣變得________。山谷中,又有了一個美麗的小村莊。

  2.交流分享。

  五、總結:寫廣告,延伸表達

  師:孩子們,讀了斧頭與村莊的故事,目睹了小村莊由美麗走向毀滅,你心中肯定有許多話想對人們說吧!提起你手中的筆,盡情地傾訴吧!***適時板書:植樹***

  ***指名傾訴心裡話,並示意孩子貼上便利貼***

  板書設計:

  7.故事中表達出的智慧

  ——斧頭與村莊的故事

  ***學生板書:傢俱……然後擦去***

  美麗 ? 毀滅

  植樹 砍樹

  魯教版三年級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課的時候我嘗試用以下四步進行教學。

  第一步:激趣引題自學探究

  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匯入自學探究是指教師提示後的學生活動,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域性、輻射全課的作用。要求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師簡短的匯入為學生自學探究作鋪墊,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人自學探究階段。在激趣引題時,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小村莊說說畫畫,學生非常感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中了。接著就課文提出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了:1***“一切”是什麼?2***小村莊為什麼消失了?

  第二步:解疑引導合作探究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讓學生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這一步開始付給學生3-5分鐘時間,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要求學生不重複、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通過上一個環節的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基本上把問題解決了。

  第三步:明理強化實踐探究

  這一步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其作用在於幫助學生學會方法。首先,我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掌握什麼方法,理清什麼概念,明白什麼道理,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就給學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後,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

  第四步:激勵評價深入探究

  這一階段既要總結前三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穫,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後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其作用在於進一步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生活的一大樂趣。通過探究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學會了聯絡其他知識展開想象來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按這四個步驟進行教學基本上體現出探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