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反思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講的是由於人們亂砍濫伐,原本靠鋒利的斧頭建造的美麗家園,又終究毀在了鋒利的斧頭之下。課文篇幅短小,語言樸實,然而其蘊涵道理卻非常深刻。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在激趣引題時,我問學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小村莊,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和我的預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學生也許會說到後來這個小村莊被洪水沖毀了,什麼都沒有了。想到了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既然孩子們說到了美麗,我就跟著孩子們走吧。

  你讀了哪些句子,彷彿讓你看到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孩子們很快讀到了“山上的森林鬱鬱蔥蔥……”本來是想學靳老師的,想讓孩子們上去畫畫,我擔心會太費時, 更擔心要畫出來談何容易!還是引導學生讀出味道來。在一次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感悟詞語的意思,走進這美麗的村莊。“當你讀到清澈見底的時候,我彷彿想起了珍珠泉這樣一句話……”學生馬上站起來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後一句出乎我的意料,驚喜。清澈見底的意思理解了,課文中的意境顯得更沒美了。“你讀到清新甜潤時,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你知道我聞到了什麼?”學生舉手的不多,“回憶一下秋天的雨。”學生馬上活躍起來,說到了蘋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看見山上~~`天空~`。”鬱鬱蔥蔥,湛藍深遠的意思在朗讀中,在評價中,在對話中,學生理解了。很多詞語的解釋不可下定義,她只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對於這種詞語的理解,用優美富有詩意的句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於學生對整段的理解,對全文的理解。

  篇二

  新課程提倡“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也一直認為語文教學是一個平等溝通、真誠互動的過程。只有師生之間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才會走進學生的心靈,引發他們探究的慾望。為此,我對《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採取的教學方法做以下反思:

  一、引題激趣

  在激趣引題時,讓學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小村莊說說,學生非常感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中了。接著就課文提出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簡短的匯入為學生自學探究作鋪墊,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人自學探究階段。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匯入自學探究是指教師提示後的學生活動,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域性、輻射全課的作用。

  二、引導解疑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讓學生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這一步開始付給學生3-5 分鐘時間,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要求學生不重複、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通過上一個環節的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基本上把問題解決了。

  三、強化明理

  首先,我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掌握什麼方法,理清什麼概念,明白什麼道理,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就給學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後,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

  篇三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講的是由於人們亂砍濫伐,原本靠鋒利的斧頭建造的美麗家園,又終究毀在了鋒利的斧頭之下。課文篇幅短小,語言樸實,然而其蘊涵道理卻非常深刻。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教學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小村莊”:鬱鬱蔥蔥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河水,湛藍深遠的天空,如詩如畫,空氣清新甜潤。再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把小村莊的美淋漓盡致在表現出來,使同學們不由得陶醉其中。正當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著小山村的美景時,我一邊出示小村莊變化後的圖,一邊說: “不知過了多少年,最後這麼美麗的小村莊什麼都沒有了。”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巨大的視覺衝擊,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為什麼會消失呢?學生們一下了產生了懸念,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趣。

  二、在閱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文字間、學生與作者間的審美對話過程。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小村莊為什麼會消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變化的時間的詞“一年年”“一代代”,讓學生體會到這個變化的時間很長很長。然後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一代代的人們都做了些什麼,把有關的句子劃畫出來。如學習重點句“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這一句時,我抓住“誰家”問學生:“你家想幹什麼?”學生們說出了 “蓋新房”“做傢俱”“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種種人們只顧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說你能從兩個“誰家”體會到什麼?學生都說體會到村裡的人對樹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說:“還可從哪個字看出他們任意砍伐樹木?”同學都說“從‘拎’字也讓人體會到那些村民他們想砍就砍,沒有人管他們。”這時我順勢讓孩子觀察後面的插圖,體會村民的無度砍伐所帶來的後果。又如學習重點句“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帶著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線畫下來。這樣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通過質疑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學文的過程中,也藉助了課件的手段,讓學生認識了“犁”,體會了“裸露”,更通過一段真實的影像,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無情,內心的體驗也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