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簡介與食物相剋

  土茯苓是常用的中藥材之一,雖有解毒、祛溼氣的妙用,但是藥三分毒。土茯苓有一些食物禁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茯苓的簡介

  土茯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乾燥後的根莖。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後乾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後乾燥、入藥。

  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

  《本草綱目》認為土茯苓能祛風溼,利關節,治拘攣骨痛。

  中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溼、利關節等功效。

  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

  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溼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從新》指出,“肝腎陰虧者勿服。”

  土茯苓的食物相剋

  服時忌茶。

  因此女人在經期可以適量吃土茯零,適量吃不會對月經造成影響。

  土茯苓不是茯苓

  有些人會有疑問,土茯苓和茯苓是不是同一種?其實不然,這不是同一種藥物。土茯苓味苦,性平淡,入肝、胃二經。具有清熱、利溼、解毒之功。善“搜剔溼熱之蘊毒”。而茯苓是利水滲溼藥,還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熱利溼、解毒、殺蟲止癢,對於溼熱所致的面板病如梅毒、溼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溼的藥,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藥方中,增強健脾利溼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於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選擇上不用混淆。

  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具有除溼,解毒,通利關節的作用。用於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凡治梅毒,可單用該品大劑量煎湯頻服,或與生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等配伍。凡溼熱淋濁,小便赤澀者,可與木通、蒲公英、扁蓄等配伍,以利尿解毒洩濁。

  別名:禹餘糧、白餘糧、草禹餘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仙遺糧、冷飯糰、山豬糞、山地慄、過岡尤、山牛、冷飯頭、山歸來、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飯糰根、硬飯頭薯、土苓、山遺糧、狗朗頭、尖光頭、山硬硬、奇良、白葜、連飯、紅土苓。

  性味:甘淡,平。

  歸經:肝經;胃經;脾經。

  功效:解毒,除溼,利關節.

  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療瘡,癰腫,瘰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