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地理教學活動反思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潛力。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歡迎大家參考與借鑑。

  ***1***:

  幾年來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著,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進步。以下是針對自我近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的三點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貼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很有必要根據我們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應努力提高活動的

  “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主角,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角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一樣狀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就應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帶給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潛力,而且能夠使學生自我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詢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加強群眾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幹知識和考點資料,針對主幹資料和考點資料設定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決定,留給學生自我思維的時光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光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我的思維方法,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潛力,讓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和潛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資料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絡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儘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我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定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透過一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學生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瞭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展與合作和人文環境等自然地理知識,並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係,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說學習地理是很重要的,學生們都從思想上重視了地理這門學科。

  透過地理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民族素質。地理教學貫徹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介面向未來的精神,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就使他們具備所必需的地理基礎知識,我們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而不是單純為了升學,或者只是依據地理學科知識的科學性,系統的去確定教學資料。

  透過地理教學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透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汙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圖片,使學生認識不一樣地區、不一樣國家、不一樣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一樣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一樣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構成和諧、融洽、用心、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中學生,正值求知慾、表現欲十分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期望自我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十分強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資料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資料,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齊討論,共同完成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潛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構成正確的科學觀。

  5、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潛力。根據教學的資料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潛力。

  ***2***:

  進入21世紀,中華大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隨著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個性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盼著新的模式的出現。對地理課程標準把握不準確,等同於過去的教學大綱。為此,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主角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係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我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透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搞笑的活動中,真正實此刻“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理解性學習的關係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帶給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後思考、記憶,這是理解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透過合作、探討;進而自我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註重過程。

  六、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我的調控潛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係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潛力,是初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這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3***: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初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為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十分關心新教材的資料,拿到教材後,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潛力的發展。為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於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用心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作為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下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教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透過網路、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資訊,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資訊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

  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僅具有形象、直觀、資訊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能夠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課堂上方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潛力?等等。

  鑑於這種狀況,我主要透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資訊,幫忙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於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後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我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麼地形為主、有什麼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麼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透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為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我必須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匯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4***:

  大家明白,只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善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應對這些狀況,自我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用心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帶給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匯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用心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構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我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且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影象,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影象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影象作用,運用影象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佈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範圍及其邊界,然後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影象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潛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潛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一樣角度培養學生的潛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帶給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鍊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潛力和應用潛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潛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佈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中間橫,臺灣山脈東分佈。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訣簡潔而明瞭,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影象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潛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並儘可能使地理知識影象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絡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用心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努力

  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髮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簡單、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用心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這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貼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5***:

  所謂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透過教師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用心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光內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地理教學任務。我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始終貫徹“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合作學習、學生互教、當堂檢測、規範要求,表揚獎勵”的教學原則,努力構建“自學自測,互學互助,導學導練”的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以“教師教”為課堂主導的教學觀念為“教會學生學”的教學觀念。因此高效課堂能否成功的核心在於學生是否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這就給老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作為“教師教”教學模式的主體,教師只需要把握自身的教學邏輯,課堂相比較較好把握。但是要轉換成“教會學生學”以學生為主體,那就需要從根本上轉換觀念,要設計一系列教學環節,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這樣對教師的要求無疑是提高了,不僅僅要自身知識技能嫻熟,而且還要掌握課堂調動技巧。經過一學期的摸索和經驗積累,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一“自學自測”注重匯入、引導目標

  “自學自測”是指學生根據老師佈置的學習目標,採取自學的方式,能夠自學教材,閱讀地圖,查詢資料等等,把握課堂學習知識點。也能夠根據老師預先設計“導學案”,結合教材、插圖或老師帶來的掛圖,找到相應問題的答案。

  1、要求學生結合學習目標或“導學案”,自學教材。

  2、學生自主完成學習目標或“導學案”相關問題。

  這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師要重視課堂匯入的藝術,利用精彩的語言或多媒體手段***圖片或影片片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臺灣省”時,先指導學生透過配樂朗誦“鄉愁”,並與音樂烘托氣氛,創設一種富有感情的場景,情景交融,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體驗內情緒感,心靈受到感染薰陶;從而產生情感衝動,迸發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和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

  就地理教學來說,教師能夠透過投影螢幕或板書黑板,把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然後學生熟讀教材,能夠透過看書、讀圖、查閱資料等方式完成問題。當然,教師要備課充分,設計要有重點、有針對性,才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有條有理。例如:在講臺灣地區,臺灣不僅僅和祖國大陸處於分裂狀態,同時她還是與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近年來的熱點問題聯絡十分緊密的地區,透過投影將將相關的資料或影片片段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理解此刻國家間衝突的原因並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就“海洋與陸地”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結合世界地圖,在圖中找出“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並要確定它們在地圖上位置,同時在導學案上填圖,這樣在考試中無論填圖還是選取都能迎刃而解。

  “自學”階段,我們一般不要打斷學生的思維,應讓學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自學狀況,及時發現學生思維中的薄弱環節,為下一步指導學生“互學互助”做準備。

  二“互學互助”小組合作、交流

  “互學互助”是在學生“自學自測”的基礎上,採取“生生互動”對知識點質疑、釋疑,讓學生就自學過程中的難點或易錯點相互討論、交流。

  1、學生小組合作是關鍵,是課堂的高潮部分,是學生真正獲取知識和學會尋找知識的重要環節。

  2、學生對“互學互助”中出現的問題要加以歸納和小結。

  在這個階段,對疑難問題相互討論,能夠先在小組內部讓自學潛力強,領悟潛力快的學生與同組的其他同學討論,適當的講解,使學生在互相幫忙的良好心理氛圍中完成學習資料,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然後,一部分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跨小組來解決,這組學生能夠幫另一組學生,把學生能弄懂得學生自我弄懂。那裡要明確肯定學生的合作成果,並給予表揚鼓勵。最後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易錯的難以理解的問題,能夠由教師採用提問討論的形式,讓已會的學生來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全班學生人人蔘與,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體驗成功的喜悅,認為學習是“樂事”而非“苦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三“導學導練”教師精講點撥、學生檢測評價

  “導學導練”是在學生“自學”“互學”的基礎上,教師精講釋疑,學生對剛領悟的知識透過練習加深理解,進一步鞏固的作用。

  1、教師要尋找有針對性的問題、難點精講點撥。

  2、教師要督促學生在規定的時光內完成練習,並引導學生反思,對本節課進行評價。

  就“中國地理四大區域”的劃分界線,教師在設計“導練”題目要根據教學實際,有條件能夠利用投影儀把區域圖投影在大螢幕上,透過簡單的動畫箭頭在圖上劃分出每兩個區域的分界線。例如: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用箭頭在圖上劃出秦嶺-淮河一線,這樣更直觀的把知識點表現出來,有利於他們的記憶;其他區域之間的界線都能夠透過投影來解決。不管在前面的“自學”還是“互學”中,改善了教與學的活動方式,使教學資訊傳遞方式更加生動活潑,教學資料更加形象具體,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加用心活躍,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和提高。

  這一環節最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發現學生個性是有待激勵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學生,激勵學生,啟用求知慾,幫忙學生樹立信心、體驗成功、激發興趣,使每一節課都成為下一節課的“加油站”,持之以恆,從而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總之,我們要突出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潛力、方法;必須要樹立“一切為了每位學生髮展”的理念,根據學情,透過小組討論構成疑點,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可直接由教師集中講授;要使學生明白怎樣閱讀、提問、討論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抓好小組長的培養,明確每位學生在本組中主角的定位。相信學生的自學潛能,大膽讓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學。到那時,我們不僅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習慣,而且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