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做官的故事

  鄭板橋是我國清朝著名的藝術家,他的一生給他帶來千古留名的就是他的藝術作品,而實際上鄭板橋在乾隆年間做過官,並且還是一位清官。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鄭板橋在山東的濰縣做過知縣,這就是鄭板橋知濰縣的關係。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大官,但是鄭板橋在濰縣的時候卻做出了巨大的成績。鄭板橋調任到濰縣的時候,那裡正在鬧災荒,百姓已經到了生死邊緣,人們甚至易子相食。

  鄭板橋奉命來到這裡後,實施了很多政策,他首先開設粥場賑濟災民,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但是受災人數太多,於是鄭板橋又召集受災的人修築城池和水利,再用他們的勞動換取糧食,這樣不但加固了城防,還解決了流民問題。

  同時他查處那些趁機作亂的人,保證了當地社會的穩定。糧食不夠他就請城中的富戶開倉賑糧,如果有人不從就逼迫這些為富不仁的人交出糧食或者將他們的糧食扣押。在他的努力下,當地平穩度過了災荒。

  而他在為政上處處為民所想,在很多方面都幫助過老百姓,所以他深受百姓的愛戴。但是他為人正直惹怒了上級,於是只好稱病辭官,就此不再做縣令。當地的百姓非常尊敬鄭板橋,知道他走夾道相送,甚至有人希望他能留下來繼續為官,無奈上級施壓。最終鄭板橋辭官而去,但是他在這裡的功績卻被百姓記住,代代相傳。

  鄭板橋吃虧是福的故事

  吃虧是福是鄭板橋的著名話語,也是正板橋先生著名的書法作品,全文是: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繼平且安。福即是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應該有一個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而不去計較自己是否會“吃虧”,那麼你將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這是一種哲學思想,和福兮禍所依是一樣的道理。

  關於鄭板橋吃虧是福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鄭板橋有一個親戚,一直在洪江經商。有一次他從水路運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帶去銷售,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順利,到了途中擱淺了,如果不能按時到達就將虧損。

  就在這個人非常著急的時候,汛期卻到來了,於是他們加快速度按期到達了。而到了以後發現別人都賣完了,這時候碰巧江浙上有要修築,需要大量木材,他們不但沒有虧本,還迅速銷售一空,最終賺了一大筆錢。

  鄭板橋的這位親戚將這件事情告訴了鄭板橋,鄭板橋聽了以後非常有感觸,於是當時就寫下了這句名言。這就成為這句著名話語的來歷。

  不管這個鄭板橋吃虧是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這句話是非常著名的,現在的很多人,還認為這句話為經典。這句辯證看待問題的方式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成就了鄭板橋的這個經典書法,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書法的同時還給我們深深的啟迪。

  鄭板橋愛子的故事

  鄭板橋愛子說的是他疼愛他晚年才德的兒子小寶。鄭板橋五十二歲的時候才有兒子,取名叫做小寶,就是像他的寶貝一樣,他很喜歡小寶,但是沒有過度溺愛他,而是好好地教育他,教他做人的道理。

  鄭板橋在外地做官,不方便帶上小寶,就把小寶留在弟弟鄭墨那裡,由弟弟代為照顧,鄭墨知道小寶對於哥哥意義非凡,就對小寶很好,小寶有時候會欺負附近的小孩,還稱自己的父親是大官。後來鄭板橋知道這件事情,連忙寫信給鄭墨,說的是我不惑之年才得到小寶這個孩子,我很愛他,但是愛比教育更重要,意思就是請弟弟嚴加管教,不能放縱他。

  後來小寶帶在鄭板橋身邊親自撫養,有年正好鬧饑荒,家家都沒有多餘的糧食,小寶一直嚷著餓,小寶的媽媽就把一家人省下來的玉米窩頭給了他,小寶很高興拿在手裡,還沒來得及吃,在門口的時候看到有個小女孩也是餓得不行,看見他手裡的窩頭就兩眼發光,小寶想都沒想就把手裡的窩頭分些給她,鄭板橋正好看到這一幕,非常高興,表揚了小寶。

  鄭板橋臨終的時候,叫小寶到床前,讓小寶去做一個饅頭給自己,等小寶做好饅頭回來,他已經去世了。小寶放聲大哭,突然看到父親為他留下的字條,上面寫的是做事的時候不要怕流汗,吃東西要吃自己的才能心安,自己的事情靠自己,靠天靠地靠其他人幫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鄭板橋愛子並不是一味的溺愛,他在寵愛和教育之間把握的非常好,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明智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