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教學反思

  《回聲》是小學二年級的一篇課文,科學性很強,它通過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用擬人的手法向讀者介紹了回聲的形成,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讀文過程中,我採用多種讀書的方式,如齊讀,範讀,學生分角色讀,師生角色分讀等,讓學生在多次 讀文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有比較深的印象,以備更好的理解課文意思。在解決回聲是怎麼回事的問題上,我沒有做更多的解釋,只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青蛙媽媽 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觀看了課件之後,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見,雖然有的同學說的不是很到位,但這都是學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他思想 的火花,這一點很重要。最後佈置學生試著到課外去找資料,尋找答案。但在交流的環節時,我應該安排一個小的分組討論會,先在小組裡交流自己的見解,這樣不 僅可以讓學生作到各個都說,關照面更大,還可以便於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二次產生思想的火花,使他們的理解更加的到位。預設和生成是學生思維解放的保證,是 課堂精彩的源泉。問題的設計、關鍵語句的品讀是預設的,在這節課上我感覺自己設計問題的有些過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這節課下來,我 想了很多,雖然我的識字、讀文完成了預期的目標,課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關注學生這些方面還做得不夠,課本只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 一個載體,我們不應過多的把目光放在這個上面,而應該把視野開啟,讓學生從課本走向語文,從語文走向生活。

  篇2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我在朗讀教學中採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帶動作讀、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瀆、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童話是學生最愛讀的,我在本課教學中創造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很多學生都能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學生各個都積極踴躍要參與分角色朗讀,學習氣氛很活躍。

  回聲較為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著。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學生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為易呢?這節課我運用多媒體動畫先來演示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裡,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紋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蕩回來的動畫。讓學生根據畫面和文中句子來描述一下畫面。並且還讓學生用動作演示波紋的形成和碰岸蕩回來的樣子。接著我又讓學生看多媒體中小青蛙聲音碰到石壁返回來的畫面,讓學生再結合青蛙媽媽的答案來讓學生了解回聲產生的原因。兩組動畫很形象,很直觀地把回聲的形成與水的波紋的迴盪加以聯絡和比較,很容易地讓學生就明白了回聲產生的道理了。

  篇3

  《回聲》是小學二年級的一篇課文,科學性很強,它通過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用擬人的手法向讀者介紹了回聲的形成,讀起來生動有趣,激發學生注意發 現自然現象,提出問題,自己發現尋找解決途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上課之前,我在網上查找了一些教學設計,發現大多數的教案除了基本的識字外,更多的 時間放在了告訴學生回聲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上。而我認為,畢竟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學生,而且也是一堂語文課,識字、讀文是重點,通過學生對文字的朗讀感 悟,教師只需在關鍵的地方加以引導,回聲的形成問題很容易就解決,即使不能夠讓學生徹底的明白回聲的知識也不要緊,利用這一點可以讓學生在課後通過各種途 徑和方法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基於上述思想,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在識字和學生朗讀方面下的工夫比較多,識字方面因為課文中的生字並不是很 多,我採用是隨文識字,教學方法上多一點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識字經驗大膽的交流識字方法,但總的效果沒有我預想的好,究其原因,我在課堂的活動方 面還因動點心思,用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識字過程中,還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對於字的理解,可以用字到詞,詞到句或一字多詞的方法幫助學 生更好的理解生字的含義。而在讀文這一塊,我藉助了多媒體的手段,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看到的說說課文是怎麼寫的,這樣比較直觀形象的把課文內容先展示出來,一來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二來給學生理解課文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