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寫的,六年級語文老師要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小編為六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三組教材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後的經過,表達了李大釗忠於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崇高品質及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根據這一課文的內容,在教學中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李大釗在法庭上與敵人作鬥爭的事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抓關鍵語段,體會人物品格;

  3、領悟課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研讀描寫李大釗在法庭上語言、神態、動作的句子,品悟人物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忠於革命事業的高尚情操。

  難點是:學習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並能運用於習作之中。

  本節課教學由於時代久遠,學生很可能無法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結合我校開展的領袖兒童教育課題研究三模九步教學模式我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創境引題。

  我選擇從“憶”入手,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首先讓同學齊讀課題,圍繞“回憶”二字質疑:課文憶了誰? 憶了他哪幾個時間段的事情?憶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讓學生在自讀中圈出時間的提示語,按照提示語將文章分成四個大塊,再歸納出每個部分主要講了什麼事,進而概括成小標題。即: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後。這樣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大意,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符合高年級學生認識理解規律的。

  二、先學後教

  課文較長,故事又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再加上學生不瞭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對於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必定沒有多深的感觸。所以學習課文前,我一再佈置讓學生去查詢相關資料。事實證明,學生蒐集的課外補充資料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先學環節,我著重讓學生抓住重點片段質疑,如在學習父親被捕時的片段時,我讓學生讀後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在我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提出:李大釗為什麼不先離開北京,出去躲兩年再回來?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李大釗把書籍和檔案都燒掉了,敵人還抓他?學生提的問題很好,我讓學生結合課外蒐集的資料介紹李大釗的身份:共產黨員,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李大釗是北京革命黨區的領導者。家中的書籍和紙片燒掉是不想讓敵人搜尋到證據,為了不洩露黨的祕密。但因為李大釗是革命黨領導身份,所以無論如何敵人都要抓他。他能離開北京嗎?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會有更多的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犧牲,所以李大釗是堅決不會離開北京的。因為被捕前和被捕時都是採用對比的手法進行描寫的,讓學生在讀中圈點批劃,抓住問題:“李大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重點研讀描寫李大釗言行舉止的句子,書寫自己的讀書體會。然後再以“作者是如何表現出父親高尚品質的?”這個問題為中心,小組合作學習對比的寫法。

  在後教環節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內容“法庭上”時,文中出現了三處描寫李大釗的關鍵語段,由於學生已經採用過圈點批劃及寫批註的方法,所以在齊讀這一部分之後,我便讓學生在默讀中自己讀劃,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找到相關的句子,但寫感受主要集中在第三處,針對第一處寫感觸的少之又少。那麼,如何突破重點內容,感受人物品質呢?為此,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在理解“法庭被審”時,我採用“自學法”“演示法”“直觀法”教學,通過學生自學默讀這部分課文,要求學生畫出描寫破大釗在被審時的神態詞語,然後討論這些詞語。,提出:你從中體會到李大釗有什麼樣的品質?是什麼力量使李大釗能在凶狠的敵人面前沉著冷靜呢?找出原因句,體會李大釗的內心活動,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洽。如:複習了事情的前因後果。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沉著”等詞語。

  3、在指導學生理解前後照應,首尾連貫這個難點時,我採用“講授法”,使學生了解“前後照應”的含義。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產生語感,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去朗讀課文。以指導學生讀出愛憎分明之感,通過指名、默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讀出對李大釗的懷念之情,讀出“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好處。首尾呼應的句子比較明顯,所以找出來並不難,之後,進行延伸訓練,讓學生同桌討論,找出文中另外兩處相呼應的句子。由於課前準備不夠充分,這個延伸相對較難,只有極少數學生找到了兩處,如果用幻燈先打出首句,再找呼應的句子,這樣對班上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相對降低了難度,不至於讓他們孤立於課堂之外。

  三、展示反饋

  這節課我依據教材特點,師生特點。主要以朗讀形式,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表演概括能力。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2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傳統課文,規範質樸,至情感人。怎樣讓學生學會學習?我把自己當作一個引導者,一個質疑者,讓傳統課文散發出現代課堂的風采。

  上課伊始,板題讀題後,文中哪句話寫到這個課題?自然學到第一自然段。那父親是誰?連結李大釗資料,談談感受,再讀課題就有別樣的一種沉痛的感情。

  回憶父親的一些什麼事呢?學生默讀課文做上批註。十來分鐘後,學生展示彙報,引導學生簡練概括事情,如:形勢危急,堅持工作。學生遺漏之處,囉嗦之處,老師質疑,引導學生髮現體悟,簡練概括。

  這麼一些事情,哪件事對你印象深刻呢?為什麼?在這一問的引導下,學生探究出李大釗忠於革命,臨危不懼,堅貞不屈的品質來。

  多麼好的一位革命者啊,多麼好的一位父親啊!感情朗讀課文後三段,體會悲痛心情。“媽,昨天是4月28”和前文哪裡的寫法相一致?學生迅速找到讀一讀。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學生交流中,老師引導體會這樣前呼後應表達的好處。課文還有這樣前後呼應的寫法嗎?找一找進行交流。師引導課文開頭一二自然段的寫法,質疑這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寫事的文章寫法相同嗎?這又是什麼樣的敘述方法?從而在質疑中思考體會倒敘的寫法和好處。

  就這樣,在老師的引導質疑中,學生積極探究學習。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週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凶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對於李大釗,部分學生有所瞭解。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理解課文,並適當展開討論,使學生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學習本課時,首先引導學生找中心句,提出一個問題:李大釗在敵人面前英勇無畏,將生死置之度外,是什麼樣的力量佔據著他的心?學生會很快找到答案:是對革命事業的信心。然後引導學生圍繞“信心”一詞,聯想到戰爭年代革命英雄黃繼光、劉胡蘭、董存瑞……是因為他們對革命事業有著堅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業必定會取得勝利,才使他們在敵人面前英勇無畏,將生死置之度外。然後,品析人物語言,學習“被捕前”;體味人物神態,學習“被捕時”。再體會對比描寫手法的反襯作用。“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均採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要讓學生體會這樣寫的作用。①前後態度的對比。***把父親燒檔案“我”提出問題時的態度,與父親平時對“我”耐心的態度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到父親前後態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親忠於革命的精神。***③面對敵人,“我”與父親的態度對比。***“我”是瞪著眼、恐怖……父親是“不慌不忙”、“嚴峻的態度”***。接著,學法遷移,自學“在法庭上”。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激發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字以及作者進行反覆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字的核心之所在。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富有情感的,這就是閱讀教學理當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