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霧化的副作用

  現如今,在兒科門診,霧化治療因方便,很受家長歡迎,但是你知道有什麼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霧化吸入是把一些化痰和抗生素的藥物放進一個超生霧化器,通過超生的原理來使藥液產生霧狀顆粒,通過呼吸進入患者的肺部進行治療的一種治療措施。此項治療措施主要是應用於慢阻肺和支氣管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或者重症感冒患者,因為藥液在氣管的局部發揮作用,副作用較小,效果明顯。

  對於呼吸道感染者,很多出現呼吸道水腫,變得狹窄,呼吸困難,霧化治療可以直接給藥,消除水腫,緩解病情。霧化治療有一定的副作用,多數藥物含有激素,所以不能長時間用。霧化吸入半小時前儘量不要進食,避免霧化吸入過程中氣霧刺激氣道,引起嘔吐。

  做霧化的誤區

  誤區一:霧化時間越長越好

  在霧化治療上,很多家長有一些錯誤的觀念,覺得霧化時間越長越好,看到霧化機上還有液體,覺得沒噴完就沒藥效。張又祥主任醫師指出,實際上,霧化吸入時間取決於藥液的容量,大人標準的噴喉10分鐘都已經讓人累得“夠嗆”,從兒童角度講,霧化10~15分鐘就夠了,每天可做2-3次。

  兒童霧化治療吸入時,宜採取輕鬆直立的姿勢,用面罩蓋住寶寶的口和鼻,慢而深的呼氣,吸氣末需停留片刻。在小朋友哭鬧的情況下,奶爸奶媽可以自己示範,用語言消除小孩的恐懼,讓霧化的效果達到最佳。

  誤區二:霧化後忘了擦乾口鼻

  張又祥主任醫師指出,很多霧化藥水都含激素,絕對不可忽視“擦乾口鼻”這一小事。尤其是幼兒的家長,不能霧化完後就“了事”,而應在每次霧化吸入後都要用擰乾的溼毛巾輕輕地擦乾小兒面部及口鼻部分。“因為幼兒面部面板薄且血管豐富,殘留藥液可被吸收,有可能增加不良反應。”而擦乾口鼻可以防止殘留霧滴刺激口鼻面板,避免面板過敏或受損。另外,在寒冷天氣,殘留霧滴留在口鼻面板上,還可能小孩受涼感冒。

  此外,霧化是將藥物汽化後吸入擴散至呼吸道甚至肺部,從而達到療效,而水和食物是到達消化道,不是藥物作用之處,所以一般不會互相影響。但為了讓藥物在區域性充分發揮作用,霧化吸入半小時前儘量不要進食,避免霧化吸入過程中氣霧刺激氣道,引起嘔吐,也不要讓霧化液進入眼睛,霧化完後20~30分鐘再飲食。

  做霧化的注意事項

  霧化前的準備:需要適中的溫度和溼度,氣霧溫度太低時容易引起氣管收縮痙攣而加重患兒霧化刺激。對於痰多者,應先吸痰再霧化,有鼻腔分泌物者,可以應先鼻腔沖洗再霧化。

  霧化時的注意:在體位的選擇上,由於臥位時肺活量、潮氣量較低,吸入時容易出現煩躁、氣促等現象,所以嬰幼兒霧化吸入時,選擇半坐位或坐位為宜,年長兒教他們學會深長緩慢的呼吸來增大胸廓活動度,提高肺活量。在霧化的時間上,每次霧化的時間以5-15分鐘為宜,間隔時間根據病情而定。在霧化器的選擇上,不同年齡的患兒可選擇不同的霧化器,一般年長兒比較配合,可選用口含器,而對於年幼患兒,則需選擇面罩。由於霧化過程中藥物可能會引起區域性刺激,所以當發現患兒霧化過程中出現有頻繁咳嗽、氣促等症狀時,應立即暫停吸入進行觀察,待緩解後評估是否適合繼續霧化治療。另外,孩子在霧化時如果哭鬧不止,也會影響到吸入而影響治療效果,對於這類患兒,可選擇在睡眠後給予霧化吸入治療。還有要注意的是,霧化的氣霧不要對著眼睛,避免對眼睛的刺激。

  霧化後的處理:霧化後痰液被稀釋,通過拍背等外力作用,可使粘附在氣管、支氣管壁上的痰液脫落而有利於痰液的排出,所以霧化結束後,家長可以給孩子拍拍後背,拍背時五指併攏成空心狀,由上而下、由外向內有節律地輕輕拍拍,同時,霧化後要注意漱口和用清水擦拭口鼻外部,以減少殘餘藥物的副作用。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