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有哪些

  黃芪,又名綿芪。黃芪食用的副作用又有哪些呢?黃芪有哪些作用和功效?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們整理的關於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希望你們會喜歡!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朮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朮、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侷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皁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皁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黃芪的副作用

  黃芪性味:甘,微溫。

  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 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了。同理,春天是生髮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

  有高血壓的人士需要注意,不可大劑量使用黃芪,容易升壓。

  患有發熱病、急性病、熱毒瘡瘍、陽氣旺以及食滯胸悶、胃脹腹脹等病症者不宜食用。

  不能服用黃芪的人群

  腎病屬陰虛,溼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溼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

  陰虛的表現:有手足心熱、口咽乾燥、腰痠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質紅無苔、脈細數等。溼熱的表現:有口苦、口乾、舌苔黃膩等。熱毒熾盛的表現:有各種化膿性感染,如痤瘡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現為滿面通紅、咽紅、咽乾、咽痛、口苦口乾、脣舌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等。

  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蔘、麥冬、天冬、玉竹等。溼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溼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