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保健與養生

  健康是人最大的本錢,擁有了健康才能去創造一切。所以就算再忙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如果說你沒有時間,沒有多餘的金錢去照顧自己的身體,那麼不妨學習一下這些不用花錢的養生方法,只要平常做幾分鐘就會讓你更加健康。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穴位保健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穴位保健養生的方法

  1、揉捏風池穴

  頸椎病可以稱之為辦公族最無言的痛,緩解頸椎不適的穴位是風池穴。

  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

  揉穴的同時輕輕旋轉頭頸部,再做些聳肩動作。每天晚上睡前按摩後可以做區域性熱敷,能起到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緩解肌肉緊張、解除疲勞的作用。另外,在辦公室每隔1~2小時可扭動頸部。

  2、滾揉後溪穴

  久坐不運動,腰痛不稀奇。此時可按摩後溪穴。

  後溪穴是手握拳時,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處。

  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有著非常好的養護作用。

  3、按摩太陽穴

  腦力工作壓力大,頭暈、頭疼是常有的事,此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摩太陽穴。

  太陽穴位於雙眼的眼角與其平行髮際連線1/2處。

  午飯後揉一揉太陽穴,三五分鐘即可,往往有不錯的提神醒腦的作用。

  4、刺激明眼穴

  眼睛乾澀時,可以動動手指上的明眼穴。

  左右手的大拇指中間的骨節上。

  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以拇指的指甲分別對這個穴位進行刺激,以稍微感覺到疼痛即可。可以在工作的休息時間,或是等車的空檔期自行按摩。

  腿部重要養生穴位

  1.膝眼穴

  標準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面板、皮下組織、髕韌帶與髕內側支援帶之間、膝關節囊。分佈有隱神經的髕下支。

  功用:活血通絡,疏利關節。

  主治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病,髕骨軟化症等。

  刺灸法:屈膝,從前外向後內或從前內向後外斜刺0.5-1寸,可灸。

  2.樑丘穴

  取穴方法: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疾病: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尿血。

  人體穴位配伍:配足三裡穴、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 1~1.2寸。

  附註:足陽明經郄穴。

  3.樑丘穴

  別名:鶴頂穴,跨骨穴。

  穴義: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洩。3.復溜穴Fù liū***KI7***

  主治疾病:洩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後溪穴、陰郄穴治盜汗不止;配中極穴、陰谷穴治癃閉。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註:腎經經穴。

  4.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解剖: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主治疾病: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癮疹,溼疹,丹毒。

  人體穴位配伍:配三陰交穴治月經不調;配曲池穴治癮疹。

  刺灸法:直刺 1~1.5寸。

  別名:百蟲窩穴,血郄穴。

  穴義: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5.承山穴

  取穴方法:人體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解剖: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股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疾病:痔疾,腳氣,便祕,腰腿拘急疼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大腸俞穴治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

  別名:魚腹穴,肉柱穴,傷山穴,魚腸穴,腸山穴,魚腹山穴,玉柱穴,魚腰穴。

  穴義: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7.解溪穴 Jiě Xī***ST41***

  取穴方法:位於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祕,下肢痿痺。

  人體穴位配伍: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治下肢痿痺。

  附註: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6.解溪穴

  別名:草鞋帶穴,鞋帶穴。

  穴義: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8.委中穴 Wěi zhōng***BL40***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在膕窩正中,有膕筋膜;皮下有股膕靜脈,深層內側為膕靜脈,最深層為膕動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

  主治疾病:腰痛,下肢痿痺,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人體穴位配伍:配大腸俞穴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1~1.5寸,或用三稜針點刺膕靜脈出血。

  附註:足太陽經所入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