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中醫認為,十二月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健體。那麼冬季應該用什麼中醫方法來保健養生呢?下面給大家分享冬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吧。

  中醫冬季養生保健方法

  飲食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中醫專家王靜怡表示,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天氣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此外,也要多吃蔬菜,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還可多吃雞、甲魚、羊肉、桂圓、木耳等食品。

  這些食品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補虛,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同時,少辛增酸防疾病,初冬時節是心血管病的高發期,這個時候要多吃清潤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麻辣類的火鍋。比如飲食中適當多吃些醋,能起到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病的發生。

  起居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而陽氣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陽氣。

  專家強調,一要早睡晚起:人們要適當早睡,同時,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時間允許的話,最好等太陽升起,陽氣生髮時再起床,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二要注意衣著:太厚太薄都不好,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精神

  在冬季,人體的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時期,因此,冬季養生要注重於“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

  專家建議,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對於心中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發洩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

  同時,要多晒太陽。因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時間短,也是易使人產生抑鬱情緒的一個原因,因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運動

  冬季鍛鍊不可少,適量的運動可增強身體抵抗力來抵擋疾病的侵襲。中醫專家王世傑強調,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較為僵硬,鍛鍊前熱身活動很重要。如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適量練習,使身體微微出汗後,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

  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以保暖防感冒為主。運動後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

  此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老年人,應避免寒冷的刺激,運動應在日照充足時,避開早晚,以免誘發疾病發作,而老年人室外運動更應注意保暖。

  精神

  在冬季,人體的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時期,因此,冬季養生要注重於“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

  專家建議,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對於心中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發洩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

  同時,要多晒太陽。因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時間短,也是易使人產生抑鬱情緒的一個原因,因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中醫冬季飲食養生保健祕訣

  宜多食

  多吃羊肉、狗肉、牛肉、芹菜、白蘿蔔、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

  宜忌

  生冷、海鮮如:海魚、海蝦、螃蟹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推薦食療:當歸生薑羊肉湯

  用料

  當歸12克,生薑30克,羊肉250克。

  製法

  將羊肉洗淨切塊,同當歸、姜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共熬湯,爛熟加調味品,飲湯食肉,每週食用1~2次。

  功效

  當歸活血養血,生薑溫中散寒,羊肉養血益腎,合為補血益腎養顏。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如《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養生重在養心,保養精、氣、神。

  冬季養生保健注意事項

  冬季養生保健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養生保健的最佳時間。實驗證明:早晨5-6時是生物鐘高潮,體溫上升,此時起床會精神抖擻。

  2,注意保暖。按時收聽天氣預報,隨著氣溫的變化而增添衣服,添置保暖設施。睡前用熱水泡腳10分鐘3,房間溫度要適宜。如果開空調溫度不宜過高,房間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房間內外溫差4-5度為宜。

  4,開窗通氣每天上午9-11時,下午2-4時開窗通氣效果最佳。

  5,早晨鍛鍊莫隨便。不可過早。不少人晨練選擇在天亮之前或者天矇矇亮時***5時左右***,以為此時環境幽靜,空氣清新。其實並不是這樣。由於夜間近地面層空氣冷卻作用,容易形成穩定的逆溫層,就像蓋子一樣,罩在空中,使近地面空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而此時汙染物的濃度最大。因此,晨練者應該有意識地避開這段時間,而選擇日出之後,因為日出之後氣溫開始上升,逆氣層被破壞,汙染物向外擴散出去。這時才是晨練的好機會。

  6,切莫選擇樹林。很多人都認為樹林叢中晨練時,氧氣充足,可以滿足鍛鍊時氧氣的需求量。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因為植物的葉綠素只有在陽光的參與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出新鮮的氧氣,而且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綠樹林叢中是白天散步的好地方,卻非清晨鍛鍊的理想場所。

  7,中老年人不宜晨練。因為中老年人群的的心臟梗塞和缺血,以及心率紊亂等病變,在一日24小時內,為早晨至中午期間呈高峰發作。若在這個期間特別是清晨鍛鍊會誘發嚴重心率紊亂,心肌缺血等意外,甚至引發突然死亡的災難性後果,而在下午至傍晚時間鍛鍊則很少發生。

  8,喝水由於一夜沒有喝水,清晨血液很粘稠,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險性。起床後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心率加快,心臟本身需要更多的血液,早晨9-10時還是一天中血壓最高的時刻,因而早晨是中風,梗死的多發時間,醫學上稱之為魔鬼時間,早起後喝一杯開水,可以補充體內水分,有洗滌腸胃的作用,餐前一小時一杯水有阻於消化分泌,促進食慾。

  9,睡眠。人體的"生物鐘"在22-23時出現一次低潮,因此,睡眠的最佳時間應是21-22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