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的故事介紹

  晏子聰穎機智,能言善辯,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甚至將晏子比為管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折衝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被晏嬰識破了。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當前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當下“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蹟。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南橘北枳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訊息,對身邊的大臣說:“晏嬰是齊國的最能言善辯的人,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的時候,大王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做什麼的?’我則回答:‘***他***是齊國人。’大王***接著再***問:‘***他***犯了什麼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竊罪。’"楚王覺得是個妙計。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名小官員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做什麼的人?’***公差***回答 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擅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道:“我聽說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葉子相似,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和楚臣論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麼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

  晏嬰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 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怎麼也問出這樣的問題呢?”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

  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麼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儲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麼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舌戰群雄

  晏子出使楚國,入朝時,為了嘲諷晏子短小的身材,楚國派身材高大的武士羅列在兩旁迎候,晏子對楚國陪同說:“我是為二國友好交往而來,並不是來與貴國交戰的。把這些武士撤下去吧。”陪同只得尷尬地叱退武士。

  晏子進入朝門,楚國幾十員大臣等候著。楚郊尹鬥成然首先發話:“聽說齊國在姜公封國時,強於秦、楚,貨通魯、衛,而自從桓公之後,屢遭宋、晉侵犯,朝晉暮楚,齊君臣四處奔波臣服於諸侯。但憑景公之志、晏嬰之賢,並不比桓公、管仲差呀,這是為什麼?”晏子說:“興敗強衰,乃國之規律,自楚莊王後,楚國不是也屢次遭到晉、吳二國的打擊嗎?我們景公識事務,與諸侯平等交往,怎麼是臣服呢。你的父輩作為楚國的名臣,不也是這麼做的嗎,難道你不是他們的後代?”鬥成然羞愧而退。

  楚大臣陽丐上前一步說:“聽說你很善於隨機應變、左右逢源,然而,齊國遭遇崔、慶之難,齊多少忠臣志士為討伐二人而獻出生命,你作為老臣,既不能討賊,又不能退位,更不能以死相拼,你留在朝廷還有何用?”晏子說:“抱大志者,不拘小節;莊公之死有他自身的錯誤。我之所以留身於朝中,是要扶助新君立國、強國之志,而非貪圖個人的性命。如果老臣們都死了,誰來扶佐君王呢?”陽丐自知無趣退下。

  楚右尹鄭丹上前逼問:“你說得太誇耀,崔、慶之難,高、陳等相併,你只是隔岸觀火,並不見你有什麼奇謀?”晏子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慶之盟,我未乾與;四族之難,我正在保全君王,這正是宜柔宜剛,怎麼說是旁觀呢?”鄭無話可答。

  楚太宰啟疆閃出發問:“你貴為相國,理當美服飾、盛車馬,以彰顯齊國的榮盛。你怎麼騎著瘦弱的馬、穿著破舊來呢,還聽說你這件狐裘,已經穿了三十年了,你是不是太吝嗇了。”晏子笑答:“你太見小了,我自從居相位來,父輩有衣裘、母輩有肉食、妻族無饑荒,同時,依靠我救助的還有七十多家。我個人雖然節儉,而富於三族、解除群士之難,這不是更顯示出君王的德正嗎?”啟疆歎服。

  楚王車右囊瓦指問:“我聽說君王將相,都是魁梧俊美之相,因而能立功當代、留名後人。而你身不滿五尺,力不能勝一雞,你不覺得羞愧?”晏子坦然自若地回答:“秤駝雖小,能壓千斤;舟槳空長,終為水役。僑如長身而被魯國所殺、南宮萬絕力卻死於宋國,你自以為高大,還不是隻能為楚王御馬嗎?我雖然不才,但能獨當一面,忠心為國效犬馬之力。”囊瓦羞愧難當。

  楚大夫伍舉見大家難當晏子,忙解圍說:“晏平仲天下奇才,你們怎麼能跟他較勁呢,算了,楚王等著召見呢。”

  紀國金壼

  齊景公到紀國故地遊玩,得到一個金壺,開啟來看,裡面有硃砂文書,寫道“無食反魚,勿乘駑馬。”景公說:“說得好啊!按照這話的意思,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

  晏子說:“不是這樣,臣覺得這八個字裡麵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吃魚不要翻過來,是說不要把民力用盡吧!不要乘坐駑馬車,是說不要把小人安在身邊吧!”

  景公問:“紀國有這樣的文書,為什麼還會滅亡呢?”晏子答道:“它的滅亡自有原因。我聽說,君子有了至理名言,就把它懸掛在大門上。可是紀國有這樣的良言,卻把它當成水灌進壺裡,它不滅亡還有什麼好結果呢?”

  智論生死

  齊景公往牛山遊覽,向北登臨齊國都城時,突然哭道:“人生怎麼像奔騰咆哮的流水,離開這美好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樑丘據聽了,也哭泣起來了。晏子卻在發笑。齊景公怒問他為何發笑。 晏子回答:“如果自古人都不死,那麼太公、丁公將永遠保有齊國,桓公、襄公、文公、武公等都將輔佐他們,您將戴著斗笠穿著粗衣,手持大鋤小耙彎腰屈膝地行走在田地間,哪兒還有閒工夫憂慮死亡的事情!而您偏偏獨自因為這事流淚傷情,這是不符合仁義道德的。不仁道的國君我看到一個, 餡諛的近臣我見到兩個,這就是我私自發笑的原因啊!”

  晏嬰說:“假如賢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麼你此時只會在農田裡,哪還會有時觸景傷情呢?正是因為一個人離開了君位,才有機會讓另一個人被立為君,也才有機會輪到您當上了國君,可笑你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卻為自己即將死亡而悲傷而哭泣,這是很不仁義的啊!我對不仁義的君王及討好巴結的大臣怎能不譏笑呢?”

  齊景公聽了十分慚愧,舉起酒杯來自己罰自己的酒,又罰艾孔和樑丘據兩人各一杯酒。

  遄臺陪侍

  齊景公田獵回來,晏嬰在遄臺陪侍,樑丘據處處想討齊景公的喜歡,也急忙趕來陪同。齊景公高興地說:“看來只有樑丘據與我相和啊!”晏嬰說:“樑丘據與您只能說是同,怎麼能說是和呢?”齊景公說:“和與同還不一樣嗎?”晏嬰答道:“當然不一樣了。和就像制好的肉羹,用醋醬鹽梅烹調魚肉,以薪炎燉煮,廚師再加好各種調料,口味佳美,君子食之,平其心火,這才叫和。君臣的關係也是這樣。君認為對但實際上不對的事情,臣就應該指出其不對;君認為不對但實際上對的,臣也應該堅持正確的方面。這樣政治就會平穩而無偏差,人民也無爭心。先王治民也用濟五味,和五聲之法,以平穩百姓之心,使政治成功。演奏音樂也像調味一樣,有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言、八風、九歌,這九者相和,然後才能成為一首優美的樂章。君子聽了,可平其心,可和其德。現在樑丘據卻不是這樣,您只要一說行,他就說行;您要說不行,他就說不行。這就像做飯時水裡再加上水,誰能吃呢?彈琴時只是一個聲音,誰能聽呢?他的這種行為就是同,這樣做行嗎?”

  史載,樑丘據是齊景公時的一個佞臣,專會對君主阿諛奉迎,而齊景公對這樣的人卻很賞識,倍加寵愛,說只有他才與自己相和。晏嬰的這段話專為此而發,他很深刻地辨析了“和”與“同”的差別,“同”就是不同人事的相同一致,而“和”則是不同人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同”表面看起來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也就沒有了矛盾沒有了發展,其實也就沒有了事物差別、個性的存在。而只有“和”才是事物健康發展的完美形式,不同的食物經過調和才能成為美味,不同的聲調節奏經過調和才能成為一首完美的樂章。晏嬰這樣做的表面看起來似乎是進行一種抽象的名詞分析,其實他是藉此向齊景公講述治國為政的道理,同時也是為人處世的道理—— “君子應該和而不同”,並巧妙而含蓄地批評了樑丘據的一味逢迎和齊景公的不辨忠奸,起到了勸諫齊景公遠離佞人而親近諫臣的目的,在他身上真正體現了先秦貴族“主文而譎諫”的君子風度。

  死馬殺人

  一次,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了,齊景公大怒,就下令把養馬的人抓來肢解。這時晏子在場,左右武士正想動手,晏嬰上來制止,對齊景公說:“殺人總得有個方法,請問堯舜肢解人的時候,從身體的什麼部分開始?”堯舜是傳說中的仁君,不會因為一匹馬而殺人,自然也沒有殺人肢解之法,齊景公知道晏嬰的意思,就說: “那就不肢解罷,把他交給獄官處死算了。”晏嬰又對齊景公說:“這個人的確該死,但是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請讓我說說他的罪狀,讓他知道,然後死個明白,您說好嗎?”齊景公說:“好啊,那你就說吧!”晏嬰就開始數說他的罪狀:“你犯了三條大罪:國君讓你養馬你卻把馬養死,這是一大死罪;所死之馬又是國君最喜愛的,這是二大死罪;因為你養死了馬而使國君殺人,百姓聽說之後一定會怨他,諸侯聽說之後一定輕視我國。你養死了國君之馬,使百姓生出怨恨,使鄰國輕視我們,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監獄,你知罪嗎?”齊景公喟然而嘆說:“請您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不要傷了我的仁愛之名。”

  景公葬妾

  齊景公的愛妾嬰子死了,齊景公守喪,三天不吃飯,坐在那裡不離開,左右群臣多次勸說,不聽。晏嬰進來說:“外面來了一個術士和一個醫生都說:‘聽說嬰子病死了,他們願來救人。’”齊景公聽了大喜,馬上就起來了,說:“她的病可以治好嗎?”晏嬰說:“這是客人說的,他一定是良醫,請他試試吧。但是他們來救人時得請君離開這裡,好好地去洗浴吃飯,他們還要在這裡求鬼降神。”齊景公聽了很高興,就說:“好吧,我馬上離開。”趁齊景公離開去沐浴吃飯之際,晏嬰下令讓棺人馬上把死人入殮,入殮之後,他又對齊景公說:“醫生治不了她的病,我們已經把她入殮,不敢不告訴您。”齊景公聽了很不高興,知道晏嬰在這件事上騙了他,就說:“您以醫生看病為由讓我離開,然後把死人入殮又不告訴我。我這個當國君的,已經有名無實了。”晏嬰說:“您難道不知道死人不能復生嗎?我聽說,君王臣從叫作順,君僻臣從叫作逆。今日君不順而行逆,對賢人禮遇很薄,對嬖妾卻悲之甚哀。人死屍朽還想讓她復生,哀傷害性,已經有失為君之道了。諸侯賓客聽說您這樣都不願意出使我國,本朝大臣看到您這樣也羞於當官。按照您的這種行為作事,不能引導好人民;順從您的慾望,也不能保住國家。您這樣是不對的。”齊景公說:“我不明白這些,請告訴我怎麼做吧。”晏嬰說:“國家的士大夫,諸侯四鄰的賓客,都在外面等著見您,您要哭而節哀。”

  齊景公因為死了愛妾而悲傷過度,失去了應該把持的理智,在這種場合,用正常的辦法來勸他顯然不行,因此充滿智慧的晏子又採用了另一種“騙”的方法,先謊說醫生可以使死人復生,哄騙齊景公離開,把死人入殮,然後去勸說他。這種方式雖然不夠“誠實”,但是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卻不失為一個最佳的方法,從這件事中最能看出晏子隨機應變的能力。

  燭鄒養鳥

  齊景公特別喜歡鳥。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zhúzōu***的人專門負責養這隻鳥。可是幾天後,那隻鳥飛跑了。齊景公氣壞了,要親手殺死燭鄒。晏子站在一旁請求說:“是不是先讓我宣佈燭鄒的罪狀,然後您再殺了他,讓他死得明白。”齊景公答應了。 晏子板著臉,嚴厲地對被捆綁起來的燭鄒說:“你犯了死罪,罪狀有三條:大王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這是第一條。使國君為一隻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這件事如果讓其他諸侯知道了,都會認為我們的國君只看重鳥而輕視老百姓的性命,從而看不起我們,這是第三條。所以現在要殺死你。”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您動手吧。” 聽了晏子的一番話,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乾咳了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接著,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說:“若不是您的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誤呀!”

  華而不實

  齊景公對晏子說:“東海里邊,有古銅色水流。在這紅色水域裡邊,有棗樹,只開花,不結果,什麼原因?” 晏子回答: “從前,秦繆公乘龍船巡視天下,用黃布包裹著蒸棗。龍舟泛遊到東海,秦繆公拋棄裹棗的黃布,使那黃布染紅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銅色。又因棗被蒸過,所以種植後只開花,不結果。” 景公不滿意地說:“我裝著問,你為什麼對我胡謅?” 晏子說:“我聽說,對於假裝提問的人,也可以虛假地回答他。”

  辭退高繚

  高繚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辭退了。隨從的官員們向晏子提出勸阻,說:“高繚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沒有給他一個職位,而且還要辭退他,於道義不合啊。”晏子說,“我是一個狹窄淺薄的人,要大家都像撐開大網的繩子那樣,拉緊了,這張大網才能穩固,才能立國。到現在為止,高繚在我身邊工作三年,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就是我要把他辭退的原因。”

  景公嫁女

  齊景公有個寵愛的女兒,他想把她嫁給晏子。景公於是到晏子家宴飲,飲酒酣暢時,景公看見了晏子的妻子,問:“這是您的夫人嗎?”晏子答道:“對,她是。”“嘿!又老又醜。寡人有個女兒又年輕又漂亮,請讓她充實先生您的內室。”

  晏子離開坐席回答道:“如今她確實是又老又醜,可是我與她共同生活的時間很長了,過去她又年輕又漂亮。況且人本來就是以少壯託付於年老的,以漂亮託付於醜陋的。她曾經託付於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託付。雖然君王有所恩賜,但能因此讓我背棄她的託付嗎?”晏子拜了兩拜謝絕了。

  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

  晏子的歷史評價

  司馬遷: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劉向:“晏子博聞強記,通於古今,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親附。”“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晏子敘錄》***

  孔子: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晏子於君為忠臣,而行為恭敏。***《孔子家語·辨政》***

  孟子: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孟子·公孫丑上》***

  曾子:“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禮記檀弓***

  明·王夫之:管仲、晏嬰,功書並作。***論衡書解***

  北齊·劉晝:北郭刎頸以申晏嬰,所以致命而不辭者,為國薦士,滅身無悔,忠之至也,德之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