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古代詩歌的語言形象及表達技巧

  每首古詩都有自己的語言藝術的風格和表達技巧,要懂得怎麼去鑑賞一首古詩就要了解這首詩的資訊和運用技巧,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歌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的鑑賞,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詩歌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的鑑賞***一***

  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學作品刻畫的藝術形象的內涵,分析、判斷它們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是把握其運用語言的藝術,領會其語言的風格特點。高考題目對詩歌語言考查的形式是多樣的。鑑賞詩歌的語言主要從理解關鍵詞語和品味語言風格兩個角度入手。

  3、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就是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達到了什麼效果等。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高考命題涉及最多的內容。有單獨考查的,也有結合形象、思想感情來考查的。一直以來,對錶達技巧的界定比較模糊。從高考命題情況來看,一切可以提高詩歌表達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我們在這裡從抒情方法、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三個角度來展開。

  詩歌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的鑑賞***二***

  方法回顧:

  1、分析形象型答題模式:第一步,回答塑造什麼樣的形象;第二步,結合詩句分析形象的特徵;第三步,分析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或蘊涵的哲理等***。

  2、煉字型答題模式:第一步,指出最傳神的字是哪一個,分析該字的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第二步,分析好的原因或該字在詩句中的含義及妙處;第三步,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3、表達技巧:答題模式: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舉例

  《蘇小小墓》 李賀

  幽蘭露,如啼痕。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鬆如蓋,風為裳,水為佩。

  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

  [注]蘇小小,南齊錢塘名妓,鍾情於建康才子阮鬱,但為阮家所阻,遂與憂傷中咯血而死,時年十九,葬於西湖畔西泠之塢。

  模擬一下泡開的思維過程:

  幽蘭露——幽暗蘭草上的露水。哪裡的幽蘭?自然是蘇小小墓旁的幽蘭。

  如啼痕——好像還留有眼淚的痕跡。誰的眼淚?詩人李賀的嗎,路人或拜謁者的嗎?當然是蘇小小的。由南齊到唐,四百年了,淚痕還沒有幹啊!

  無物結同心——沒有什麼物件可以用來連線同心結。誰和誰的同心結?自然是蘇小小和阮鬱的同心結。

  煙花不堪剪——為什麼?因為煙霧籠罩的花朵,是無法剪下來編織同心結的。

  草如茵,鬆如蓋——青草像地毯一樣,松樹像車蓋一樣。哪裡的草與鬆?自然是蘇小小墓旁的草與鬆。周邊環境漸次清晰。

  風為裳,水為佩——風做的衣裳,水做的佩玉。誰的裳與佩?自然是蘇小小的。人物形象初具輪廓。

  油壁車,夕相待——一乘小小的油壁車,夜幕中久久的等待。誰的油壁車?誰在等待誰?自然是蘇小小在等待阮鬱啊,四百年了,痴心不改,還在期待心上人前來迎娶。感情與寄託已經清晰地滲透出來。

  冷翠燭,勞光彩——寒氣逼壓著小小的綠色蠟燭,它的光彩很難發散出去。這翠燭,可能是詩人點燃的,也可能是詩人想象的。詩歌由主體特寫形象浸潤開去,詩人的心境滲透出來。

  西陵下,風吹雨——西陵的墳墓間,寒風吹著冷雨。詩人在憑弔沉思中,回到現實,進一步感觸到周邊悽苦的氛圍。

  在西陵墳墓間,幽蘭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隻沾淚的眼睛。沒有可以用作同心絲帶的物件,而嫋嫋青煙裡綻放的花朵,又總是隱沒在無邊的黑暗。綠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

  松樹似蓋,風一樣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涼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車,夜色中一個悽清的身影靜靜守候。那翠色的燭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閃爍。西陵墳墓下啊,寒風吹著冷雨„„

  這樣我們就大致讀懂了這首唐詩。唐代詩人李賀來拜謁情死的南齊錢塘名妓蘇小小的墳墓。在墓前,詩人觸發想象,描摹了一場鬼魂的婚娶——這是一場現實中被阻隔,只能在詩歌想象中展示的婚娶。詩人除了表達對墓主人無限同情,對堅貞愛情由衷讚許的感情之外,還傳達出自己內心守候與悽迷的一份情愫。

  既然名為“泡”,當然可以更“開”些。要“開”,就要加入更多的聯想和想象,只要它合理。讓我們舉王維《山居秋暝》為例,進一步“泡”開來。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夜,雨後初晴。一輪皓月當空,灑下清涼的月光,照著遠近一帶的鬆崗。崗上遠眺,但見周圍群山環立,在淡青色的螢幕上疊出黑色圍屏。崗下,平湖如鏡。清風徐來,湖上波光閃爍;月光下澈,林間枝影橫斜。雨後溼潤的空氣中,彌散著松脂、青草、荷葉的清香。耳邊忽傳來潺潺水聲,循聲望去,巖邊一幅素練,凌空抖動銀光,淙淙作響——原來是山泉映著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歡呼雀躍地向崗下湖中一瀉而去。驀然間,山下依稀傳來少女們輕快婉轉的歌聲,那是勤勞的浣紗姑娘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穿過湖邊竹林走回村來。竹葉沙沙,伴著女孩子們一路的歡歌笑語,似是彼此應答。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揚的漁歌。歌聲起處,一隻只漁舟穿出湖邊荷塘,徐徐駛向湖心。迎著月光,魚貫而行,撐船人和漁舟的剪影在銀光閃閃的湖面上緩緩前移。真令人陶醉啊,人們可以這樣自由自在地欣賞、享受春天的美好景色,為什麼我不長期的、永久的留在這裡呢?

  這樣的“泡”,對於提升用於作文寫作的聯想、想象能力,都可以說意義非凡。

  正因為在古詩鑑賞的備考中,很多教師和學生的習慣是隻重視題目而忽視詩歌,因此,我們特別強調“重視詩歌,淡化題目”。因為任何題目,都是在考查對詩歌的一般性理解。有了對詩歌一般性理解,有了“泡”開的基礎,回答問題只需扣住三個層次的要點——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語言、技巧,即可實現題目要求。